2009年2月28日星期六

做新产品?悠着点

看lifesinger的《由Kimi找茬想到的》,我想到的:

1、 我不同意将“合并付款”定调在“很多卖家都需要”。
这个“很多”在卖家里面大概是“几乎所有”,我问旺旺上100个卖家,至少有90个会说需要。但这个“很多”在使用次数上很少。当100次操中有一次需要,系统却没有“提供”,他就一直记着这个不爽。
然后,需要的人需要的时候嗓门太大,不需要的时候或不需要的人闷不吭声,导致我们觉得他们“很需要”。

2、类似这种情况,无论定性还是定量数据都很难确定“该不该做”、“重不重要”、“会不会碍很多用户的眼”。往往靠的是经验。
如果没有很好的把握,要冒着“在不需要的时候很碍眼,或者没人用”的风险去作它,那就宁愿暂时不做,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即便是一定要做,那么在呈现上也不能太跳。类似这种全局来看并不重要的功能应该是:不需要的时候“注意不到”,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找到”,而不是摆出来展示着让人分神。

3、 但,每个做产品设计的人往往都认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最重要”。你要让他的内容在界面上“注意不到”,他肯定不答应;你要说他不能站在大局考虑,他肯定跟你来劲;你要找用户来专门问(测试的时候“专门问”多半是难得到有效结果的),用户多半会说“太不明显”,结果你更惨(因为那是“用户说的”)!
以往,在“是不是可以‘注意不到’”上争执不下的时候,会问三个问题:
* 多少用户会用到?超过30%?;
* 多少时候会用到?超过30%?;
* 摆出来可以增加多少“收入”?

4、结论:对于合并付款这个功能,我认为:产品初期可以不做,产品成熟后让用户“能够顺利找到”即可。
淘宝上“购物车”,如果因为新的“购物车”让一次只购买一件物品的人麻烦了,那么这个购物车基本上就是失败的。

5、其实“合并付款”这种东西只是小事,就算放着碍眼、做出来没人用,也没什么大不了。怕就怕一个公司经常搞些没人用、放着碍眼、耗费资源和成本、跟企业文化和特性不符的”产品”,那才叫一个劳民伤财。

6、上周五杭州5G第一场正式评论,去参观拜访了星客网。 保持北京5G的风格,我没客气,拍了一砖:
“现在这个企业的大方向还没想清楚在尝试,网站开张一个多月,就几乎把市面上所有的“社区”手段都搞上了,空间、群组、关联、BBS、游戏,同时还有资 讯。个个产品都阴森般的冷。如果下半年发现还运作不起来,是不是还得做twitter、聚合、… ,我不相信这样的社区能搞好”。
创业公司最关键的是合作,最怕的是做更多新产品。要做成一个事情关键是自己把握核心点,找准一两个做透打穿,然后让别人来做辅助点。雪中送炭,只能自己;锦上添花,交给别人。

7、有位技术牛人跟我说:“国外二三十人一个公司搞定的网站,到了国内得上百人。基本上有一半精力浪费在管理上”。
我倒觉得:管理上浪费的有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浪费在做没用的“新产品”上。老产品一堆烂摊子,却不停的去做新产品,要不是思路出现问题,要不就是“功绩”闹的。

8、 今天公司在市场上换个策略,发现现有产品难运作或者缺一些环节,不想着改进现有产品或者去找合作,盲目的搞几个新产品配合“新策略”。明天换了策略,继续 搞新产品…… 一年下来,收获没多少,多了七八个没人用、运营不起来的产品,效果不好也就没人管。最后有爹生没娘养的,耗着各种资源。

9、不管老产品已经乱成一团糟,一门心思想着做各种新产品。如同边跑步边撒尿,尿没撒好,步也跑不起来。最后必定搞的一身骚。

from:白鸦

2009年2月26日星期四

一点点有关产品的小故事 - 爱国气球widget

曾经在sohu的开放平台上做过一些小的widget,其实这些widget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只是最近在看站点访问量时,还是想应该把这段记录下来。故事虽然很小,甚至都不能算是产品,但是过程也许多少还能给人一些启发吧。

去年的上半年,对产品设计很多的思考来自于观察普通用户的行为,但苦于不能验证这些用户的感觉是否到位。sohu的widget开放平台已经建立了一段时间,于是萌生了业余时间做个小的widget,一来测试一下平台的传播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数据更好地提高自己对用户的理解。

一. 飘扬的汽球

背景:

当时正值反藏独的时刻,人们义愤填膺地表达着自己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在MSN上,每个人都开始注意到了那个红色的爱心,越来越多的人自发的将签名改成love heart,一时间msn上的联系人红成了一片。

同事们和我也受到感染,也纷纷效仿。

分析:

注意到这个有趣的现象,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同时做一样的事情。依稀有些结论:

首先,在国家发生危难的时候,每个人良知的国人,都会油然而升一种民族责任感,很多人走上街头开始游行,抒发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分裂分子的愤怒。

但毕竟很多普通人不够愤青,这时就很难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每每看到新闻报道,“支持祖国”的声音,只能在心中默念。

聊天软件上的签名,正是将这种声音表达出来的最好途径,于是很多人开始更改签名“反对藏独!”。但是自我的表达,并不像在街上游行一样有气势。

就在这时,红心,一个简单的符号,伴随着“让全世界的名字,都飘上红心CHINA”这个激动人心的口号,一下就击中了冲动的内心。

是不是可以把普通人在MSN上的行为,搬到博客上去呢?

通过对MSN现象的分析,可以抓住的几个关键点:

1.有相当多数的普通人,需要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感受。

2.聊天软件是人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很容易促进传播,扩大群体行为。

3.红心China这个符号,有很强烈的代表意义,更符合普通人表达的平和方式。(与愤青相比)

再来看看博客的特点:

1.博客与聊天软件不同的是,用户对博客的装饰需求很高,同时访问不像聊天软件那么频繁。(通过历史widget的添加数据得出)

2.widget开放平台,具备让用户添加内容的能力,同时培养了一部分喜欢玩widget的活跃用户。

通过对比分析,那么将设计提炼为:

1.添加一个装饰性的widget,要非常显眼,让人一目了然。

2.该widget可以很好的传播,最好是在用户看到产生共鸣时,直接进行操作。

3.使用平和的方式表达,不过激。

行动:

1.一想到装饰widget,我就联想到很多用户喜欢添加flash在自定义代码里,然后让动画飘着。很自然的表达形式,那就可以将某个饰品浮动地摆在博客的右上角。

2.使用什么饰品呢?还是红心?如果是一个很小的红心,感觉不够醒目,而且很多人都在MSN加过了,肯定缺少新鲜感。

3.平和。一定是用户经常接触的东西,或者是喜欢的东西。这时很自然地开始观察同事的办公桌,很巧的是,一个桌上飘着的汽球进入了视线。平和~让人喜欢~装饰物~醒目~恩,一切都符合了。

于是开始了这个汽球的制作,我的原则是,既然是业余搞搞,就成本最低。在百度搜了一些汽球图片,发现一个最喜欢的,重新设计,然后请 Alien 同学做了一个flash,有一种飘着的真实感~在汽球上,标着清晰的爱心 China,想来想去,还是这样的文字最容易引起用户共鸣。

如果细心的话,会发现刚才设计提炼里的第二条,如何传播还没有解决。

想出了一个很巧妙但也有争论的方法。在这个汽球下面,我没有放大段的说明文字。当时的想法是,如果用户认可这个汽球,如果他对LoveChina有共鸣的话,那么他自然想支持一下。汽球的红线,很容易将用户的视线向下引导,我在这汽球线下面,用了一个“顶”字。“顶”这个字,有很多好处。一很简单直白,二是一个容易引起人的兴趣,三是在汽球下面,可以引导用户可以将汽球顶出去,有一点趣味感。

如何激起用户的立即行动?在这里也使用了一些小小的方法,将添加汽球比作活动更符合之前分析中的参与感。

“红色的气球,飘满在搜狐博客的上空。让我们用真心,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告诉朋友们,一起支持LoveChina活动。不要犹豫,马上添加!”

结果:

事实证明,这个小小的汽球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相当大的添加量,比我之前想的要多很多。很多网友纷纷评论表示喜欢,给以了很正面的评价。其中,飘浮和顶的设计,也被很多后来的其它widget所借鉴。这个小汽球的想法到实现,前后仅花了三个小时,应该是性价比挺高了。当然这样的小widget有自身的局限性,但在此所实现的作用足够了。

续…

如果是做个widget,那么这并不是我的初衷。当初困惑并促使行动的,是因为没有比较好的测试想法的工具,同时不能很清楚的知道改动一点点所带来的数据变化。

当时做了许多其它的事情,一个是让顶转到自己的页面,页面里添加了数据统计,在简单的一句话介绍后自动跳回到搜狐添加widget的页面。这样一来比较自然,二来可以很清楚各项数据的变化。

在做数据记录的同时,还进行了在线的用户访谈。搜狐开放平台的好处是,你可以知道最近有谁添加了这个widget,同时能够给这个博主进行在线聊天。在不同时期,对于添加的博主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这个widget的喜好和需要。这样跟平时的工作就很相似了,也非常有效。

对于传播,也有很有意思的数据分析。前300个添加的人,到500以后的疯狂传播,再到上10000~有着明显的速率变化~另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就不一一列出了。

小汽球的小启发:

1.需求来源于生活,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

需求是观察生活得到的,很多时候,为了出一个方案而逼自己去思考,可能很难接近真相。因为很多人的世界,是你无法理解的世界。

2.设计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表现在要用最精简贴切的形式,去表达用户最想说的内容。大多数时候,设计并不是来自于你,而来自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经验。用户经常使用的功能,不是来自于你的创意,而是对自己某种内心需要的共鸣。当然,艺术家除外。

3.如果确定是用户想要的,那就努力把它突出出来,那是你的竞争优势。

4.公众事件是很容易在短时间引起传播的,可以利用来做一些推广。

当时每天有几千的访问量,使得我一个只做跳转没有任何内容的域名,竟然无意中也将PR值升为3了。

http://www.iceooo.com

2009年2月23日星期一

百度同事关于调研的忠告:千万别贪大求全

之前同事分享了一些关于调研的心得,看了之后感触了一番,因为同事概括的很多不好的点,我自己都“身体力行”了一把。最近在做一些 SEM 账户分析的工作,效率比较低,回头对照一些同事总结的调研经验,发现自己也做了一回两次踏进同一条河的埃蒙斯,又陷入到不好的点上去了,所以趁着周末,对着同事分享的调研经验开始反思,概括而言致我效率低下的最重要原因依然是“贪大求全”,打个比方说,妄图用一句SQL跑出所有需要的数据,方法看起来很酷,但是在摸索这个方法的过程中离最核心的问题却渐行渐远,结果为了酷的方法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得到相应的产出。
为了尽量不再第三次踏入同一条河,将这些经验之谈立此存照,与大家共同借鉴:
1、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调研,一定要了解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心里一定有最终的目标;
调研最终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预设的目标,如果问题没有明确或解决,方法再酷也是无效的。比如 SEM账户分析时,用了N种方法分地域、分关键词等M个维度分析了PV、展现、点击等L个指标,但是如果最终做了再多的分析,没有定位出账户的问题在哪里,无效!
2、要直接观察第一线的数据,有时候统计会限制你的眼界;
比较典型的是,如果光看点击率,有些关键词的点击率会很高,但是再一看其展现基数,还不到100次呢,如果吭哧吭哧地去分析这个关键词的点击率为什么高,很可能就是做无用功了。
3、对复杂的方法保持警惕,复杂的方法并不一定会导致好的结果;
如前所述,虽然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光把资源投入到磨刀上去了,而没有资源去砍柴,无效!
4、调研不能贪大求全: 不要轻易扩大调研范围, 以切实解决问题为优先,一般情况下,调研范围的扩大需要引起警觉
新同事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贪大求全。总是想着一次彻底解决所有问题。这种想法通常会导致范围扩大,面临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遥遥无期,以致于最后影响到对解决问题的信心。通常,我们的选择方案会倾向于一些明确的,直接有效的方案,先确实的解决问题(虽然不彻底)。这样的工作进行几次以后,会对整个问题有更为深入全面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在彻底的方案更容易出现,考虑问题会更全面。
具体到“要”还是“不要”,下面的概括可供借鉴:
1、哪些是有利的:
平常多积累case
有意识的总结、反思
抓住主要矛盾
问题追到底
遇到困难时
反思目标
换个角度
缩小影响范围
2、哪些是无功的:
面面俱到,企图一次解决
用显得酷一点的方法
3、哪些是有害的:
应付心理:为赶时间点,轻视质量
下不可靠的结论:无理无据,有理无据
数据抽样不合理
过早地陷入细节的泥潭
Case by case.
前人尝试过认为无益的就不再尝试
from:http://www.jaylee.cn/suggestion-for-research/

2009年2月22日星期日

关于加法和减法

图像 “http://ucdchina.com/angela/uploads/2006/1010-2.jpg” 因其本身有错无法显示。

1、在还没有方向和完整路线的时候”能做的事情”太多。
其实,在这里往往我们认为的”能做的事情”只等于”能想到的事情”而已..

2、如果”能想到的事情”都做,那么最终是一个烂摊子。
因为,”能想到的事情”不等于”能做的事情”更不等于”能做好的事情”;
关注点太多、负重太多、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好。

3、什么都做了方向和策略无法调整,
需求和市场瞬息万变没有人可以一尘不变的在竞争中存活,…

4、所以,一开始功能上一定要做减法。不清楚”做多少”的减法问题,企业必死。


5、但,在产品设计上只清楚”做多少”的减法问题还远远不够,同时还需要知道”做多深”的问题。
比如,一个最简单的”评论”功能:既然可以发评论,那么是不是需要改评论?删评论?发的权限是否要管理员设置?那么改的权限呢?删的权限呢? 是否可以引用别人的评论? 评论被人引用了是否可以再改? 如果可以改那么是不是要保留修改记录? 如果管理员改了一个评论那么作者是不是不能再改? 评论是否要有数量和时间限制?评论要不要翻页? 如果要翻页是在本页翻还是打开新页? 评论能不能带图片?带了图片那么是不是能上传?能上传之后是不是要删除?是不是要提供自定义评论排序?是不是要xx?是不是xx?xx?

6、只是”想”谁都会,而且都能想的十分详细。”想”出来之后呢?… 这才是技术的关键。。。

7、所以,这个功能要不要是一个问题,这个功能要了之后要做多深入又是一个问题…
“能想到”的都做了,最终做出来的会是一坨屎,就算是吃了N多熊掌鱼翅拉出来的屎,还一样是屎…


8、如果一个功能有了,很难再去给他删除。
因为,那样多半会招来正在使用者的骂声。所以,产品做起来之后很难做”减法”几乎只能做加法..

9、用户不断成长,需求不断演变。”要做的事”越来越多,系统成型之后不做”加法”只能让产品停滞、用户停滞,结果只能是用户越来越不满…

10、一个功能做了,用户用了,马上就会发现出来很多新需求。
拿到新需求先做的依然是减法,不过最后减过之后的东西依然得加上去,系统需要发展。。。


11、严重推荐相关阅读:75分越减越妙

艺术家型产品经理

keso说不要听用户的,尤其对于创新性产品来说,要听产品经理的。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产品经理呢?

如果是一个在市场上有明确追赶对象的产品(比如像当年微软的Office系列)的产品经理,那么遵循产品经理的”操作手册”,稍微有些灵气就可以了。所谓操作手册,就是像《产品经理的第一本书》《产品经理的第二本书》等等专家们总结出来的实战手册。产品经理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工种,有章可循,至少在美国这样的国家是这样。(我给出的这两本书操作性都极强)

但是当需要创造尚不存在的需求的时候,按照”操作手册”、仅靠用户调研是无法发现这些需求的。”汽车问世之前,谁也不需要汽车 电视节目出现之前,谁也不会对电视感兴趣,”麦克卢汉如是说。

让我们看看下面这段《纽约时报》的iPhone日记视频。从中看到iPhone在操作界面以及操作方式上的创新后(它巧妙地利用触控的超大屏幕,放弃了手写笔和按键输入等方式),我不可抑制地涌起要拥有一个iPhone的欲望!


我的食指和拇指蠢蠢欲动,要去点触iPhone的屏幕,去操作iPhone上的Google Map。我要!我要这种体验,我要这些功能!

从当年的苹果电脑、失败的牛顿掌上电脑、横扫MP3播放器的iPod、到今天的iPhone,近年来Apple似乎已经找到了一条创新的坦途,颠覆性的创新产品接踵而至。除了失败的牛顿项目外,上述产品无一不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质。

Steve Jobs是Apple最大的产品经理,典型的 具有艺术家气质的产品经理,Apple公司也被称为IT业的艺术家。在iPhone上,Apple艺术家式”无中生有”、整体的、先验的、顿悟式的创新方式,完全超越了机械的竞争分析、超越了机械的用户调研(我们难以想象齐白石画画前去做用户调查)。

在此,我断言称职的、开创性产品的产品经理必须具备艺术家素质。初步总结下来,我认为产品经理的艺术家素质至少包括整体意识 图景构想敏感生命力四个方面。

1. 整体意识

“艺术家是具有整体意识的人”(The artist is the man of integral awareness.) –麦克卢汉

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要求”五官”健全,聋子和瞎子成为不了艺术家(贝多芬是成为艺术家后才失聪的)。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一种系统思维,即俗话说的1+1>2的思维,而不仅仅是将各部分简单叠加堆砌。

拿媒介平台产品为例,整体意识要求了解传媒应用和运营、能够感知媒介的心理作用和社会效应,所以要懂传媒、懂心理学和社会学。其次要懂技术,就像画家要懂色彩、明暗、线条那样;而且要懂最新技术,因为媒介技术的进步总是会带来传媒领域的变革,会带来新概念、新结构;最高明的产品经理会洞察到潜在需求,进而驱动技术创新。

艺术家往往是通才,而不是”瘸腿的”专家,比如达芬奇、比如 陈逸飞,又比如近年来娱乐界流行的影视歌导或影视歌主四栖生存。

2. 图景构想

产品经理的图景构想能力,是在整体意识基础上,对用户潜在需求的洞察和对满足用户需求的手段的前瞻性把握后,创造性想象构思用户使用场景的能力。

图景(Scenario)又称场景,图景构想是发散式、非逻辑的一种形象思维,很像小说家、剧作家构思剧情。为什么不叫场景而叫图景,是因为不仅要构想用户的使用场景,还要构想新的产业价值链场景,是更为宏大的图景。

3. 敏感

艺术家都是敏感的!敏感,首先是一种同情心,是能够体会到用户的痛处,感同身受而千方百计予以解决。敏感要求能感受到用户感觉不到的痛苦,用户由于迟钝和麻木而不自觉的痛苦。敏感也是对用户价值的高度敏感,比如接触一项新技术后、或者在图景构想过程中,能敏锐地体会到对于用户的价值。

再拿iPhone为例,手写笔和按键输入绝对是用户的痛处,比如我在用Nokia N70,每次发短信时都情不自禁想逃避,想逃避到PC上。iPhone的触控式用户体验实在是太贴心了!没有僵死的按键的束缚,也没有手写笔的隔阂,让我直接触碰,仿佛抚摸爱人的皮肤;食指和拇指,两指轻轻一拈,如此自在,如此自如(食指和拇指的配合是人手最为熟练本能的动作)。

4. 生命力

生命力是对生活的热爱,是享受生活的快乐,是舒展释放自己的欲望和激情,是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的强烈意愿;而不是用户数据统计分析,也不是财务预测分析;更不是冰冷的技术术语,更不是……

我们可以对比Steve Jobs和Bill Gates外形,一个身体敏捷矫健,一个肚腩微凸,对,这就是生命力的差别!在Steve Jobs身上,你能感受到他旺盛的生命活力,而在Bill Gates身上则是老谋深算。

拿起Apple的”艺术品”,就像《纽约时报》的iPhone日记中那个”傻小子”那样,你激情难抑,身不由主,忍不住要拿出iPhone烧包,仿佛有了一个万里挑一、性感无比的爱人,一面想金屋藏娇,一面又挡不住和他/她招摇过市的冲动。未曾拥有时,你辗转反侧,死乞白赖,没了自尊……

为什么?!Steve Jobs们的生命力灌输其中,iPhone有了活力,成为活物,拥有无比生命力的活物……

唉!佛说:不可说!

2009年2月20日星期五

任天堂重返王座之路

【转载《周末画报》2007年报道】

任天堂社长岩田聪

2006年月销量NDS是PSP的三倍,Wii是PS3的两倍

他领导了任天堂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叛逆,并有可能带领这家公司在叛逆境路上重返全球游戏机王位宝座。

这个四十七岁的北海道男人有一张典型的东方面孔,方面大耳,线条平和,气质也是东方式的温和、儒雅。一切看起来都很中庸,与叛逆无关,但恰恰是这个人,领导了任天堂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叛逆,并有可能带领这家公司在叛逆境路上重返全球游戏机王位宝座。

岩田聪,人们在评价他的功绩时这样认为:他教会了这家游戏机公司如何成长。当他在2003年成为继山内房次郎于1889年创办任天堂以来的第四任总裁时, 外界曾一度怀疑这位个性温和的好好先生,是否有能力带领陷于低潮的任天堂脱离困境。那个时候,微软和索尼在新一代游戏机的开发方面占得先机,很多人都认为 对任天堂来说,"游戏结束"了。

然而岩田聪改变了这一切,他甚至做得比想像中更好。在他开明的管理下,任天堂不仅与以前交恶的SQUARE重归旧好开辟新机,而且也以独特的蓝海策略让 NDS掌机与Wii主机开创新局。此外,任天堂推出的益智游戏"头脑时代"(Brain Age)也成为美国最为畅销的游戏之一。岩田聪所提倡的"开发简单好玩游戏"的理念为任天堂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06年这家公司销售额高达82亿美元, 股票市值从2002年岩田担任社长至今,成长了82.5%,逼近400亿美元。岩田聪因此被视为2006年对游戏界产生最重大影响的人物之首。

革命是唯一出路

岩田聪一身深色西服,微笑着穿过人群。这是2006年在美国圣何塞市召开的全球游戏开发者会议(Games Developers Conference 2006,简称GDC2006),岩田将以任天堂社长的身份第二次在这个大会上作基调演讲。

场内座无虚席,四周的过道都挤满了人,很多人手中都拿了一台NDS。一个穿绿T恤的年轻人高举着一块牌子,正面写着:Iwata dropped the bomb!(岩田投下了一枚炸弹!),而背后则写着:Revolution is the only solution!(革命是唯一的出路!)。他大概是会场中除岩田之外,最吸引闪光灯的人了。而他手中的标语,则是岩田聪的一个绝妙注解。

对任天堂,甚至对整个游戏业而言,岩田就等于"革命"和"出路"。他一手推动的游戏新品Wii,其开发代号正是"革命",在他自己看来,这是"任天堂破坏 式的创新"。从70年代就开始耕耘游戏机的任天堂,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设计模式,其玩家的左手大拇指只有一个位置,必须象涂了胶水般粘在遥 控器的d-pad上(direction pad,上下左右的方向键)。Wii的单手操作并非伟大创新,却是任天堂打破传统的叛逆棋子。一直强调"唯有创新才能带动游戏产业"的岩田,曾向媒体表 示,"我们不能够有辱Wii的开发代号。任天堂的开发者一旦完成了一款硬件的开发,就会去寻找新的开发方向,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这个外表敦厚,内心激情,脑子里充满奇思妙想的人,在2002年夏天从山内溥手中接掌任天堂社长之时,这家百年老铺已处于风雨飘摇的危境。当初砸下10亿 美元精心打造,意欲重夺霸主宝座的NGC主机,在索尼的PS2和微软的XBOX前后围堵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其硬件一度因严重积压陷入停产状态,再 加上当时美元汇率变化的双重影响,任天堂股票出现了上市以来首次亏损。这个消息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这家公司的股价开始一路下滑。而宿敌索尼在家用主 机规格战争获得全面胜利后,进一步向任天堂最大的利润来源——携带主机市场发起了挑战,当超强硬件性能指标的PSP主机于2003年E3展正式发布后,任 天堂股价一度跌破了每股一万日元的心理防线。

2003年10月,SCE(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索尼计算机娱乐公司)在东京举行了主题为"变革60"的战略发布会,社长久多良木健自信地宣称,竞争对手未来将因无力推出同 等品质的商品而彻底失败,其矛头直指任天堂。比尔•盖茨也在稍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示,未来的游戏主机大战是微软和索尼两位巨人的直接对话, 任天堂将无法找到赖以生存的缝隙。

曾经的业界霸主遭遇到了对手和外界前所未有地轻视,人们并不期待奇迹会发生。实际上,山内溥当初选择接班人时舍弃呼声极高的荒川实,而取无名小辈岩田聪, 业界就传言这是老人的又一次昏聩决断。所以当任天堂软件开发的灵魂人物宫本茂向外界透露说,该社正在开发一款让任何人都能产生浓厚兴趣的NGC用"异质" 周边时,业界的反应是漠然的,大部分人认为那不过是严重缺乏吸引消费者眼球题材的任天堂的负犬远吠。直到数月后,岩田聪针对索尼呼之欲出的杀手武器 PSP,反复强调"异质主机"构想,人们才开始对这家公司经营策略的变化稍有觉察。

接下来,这个具备领导者冷静沉稳的气质,同时懂得"游戏本质"的年轻人,开始显现出他的影响力。为修好与第三方软件开发商的关系,他一改任天堂以往的傲慢 苛刻,换以主动谦恭的姿态,受到了一致的认可。他以大胆凌厉的发言而被玩家所熟知。他批评日本游戏产业一味沉沦在无止尽的商业视觉包装上,游戏的真正本质 ——创意、乐趣却被忽略了。而针对外界关于任天堂即将从硬件事业全面撤退的传闻,他显示出强硬的一面,他的回应是,"任天堂退出硬件厂商之日即退出游戏业 界之时!"

他坚持任天堂是一家纯粹的游戏厂商的经营理念,却在骨子里对山内溥数十年来秉承的商业哲学进行了彻底颠覆。他清醒地认识到游戏产业已经进入多角竞争时期, 山内溥当年"一强皆弱"的业界构想根本无法实现,于是,"差别共存"成了任天堂全新的经营思路。他强调创意是游戏业的出路,主张"破坏式的创新"。在很长 一段时间里,"Revolution"(革命) 和"Evolution"(进化)分别成为了任天堂次世代家用主机和携带主机的开发代号。

岩田聪说,"我们真的很想拿出一种伟大的创意,这种创意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影响,不论年龄和性别。这需要靠Revolution来实现。"

剑走偏锋

生于逆境的岩田聪,首要任务是让任天堂找到更多的游戏人口。他在GDC2005的基调演讲主题就是"扩大游戏玩家人口,什么是目前业界必要的?"他认为, 现在的游戏的制作越来越写实,也越来越复杂,但是,这样的做法却无法再让游戏业界成长。在他看来,"真正有趣的创意"与"简单的构思",才是吸引用户的关 键。"我告诉我的团队,得停止制造需要更多按键的游戏,才能把那些觉得游戏闯关太复杂而退出的朋友找回来。"

任天堂在2004年发售的NDS(Nintendo DS)主机,是这家公司的咸鱼翻身之作。在此之前,他们虽然凭着《口袋妖怪》系列在日本获得了一定成功,却并未从本质上改变所处的劣势。

"那些不玩游戏的人为什么对游戏不关心呢?从这个思考中诞生了'小到5岁老到95岁,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等等想法。NDS所使用的双屏幕设计最初 是山内溥提出的,无论是谁都能够一眼就看出这与其他商品的不同,并能够将我们"制作超越人们常识的东西"的意图广泛传播。"

实际上,NDS的成功不仅在于设计的创新,更在于岩田作为管理者的战略创新意识。而与索尼的较量,则显示了他炉火纯青的商业运作能力。无论是产品还是战略,一切看起来都与众不同,这是岩田式的思维最初给人的印象。

NDS上市紧扣着索尼隆重推出PSP的时间。这是极具冒险意味的一着棋。因为在当时大多数人看来,PSP的市场计划近乎完美,不存在任何死角,而索尼选择 进入的时机正是任天堂阵营最积弱之时。所以,几乎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把胜利的砝码押在了索尼阵营这边。久多良木健对自身的力量显然充满了过剩自信,他计划 用对手难以匹敌的软硬件资源与其正面一决,并置之于死境。如果任天堂还是山内时代的那个任天堂,或许久多良木健这一击真的足以致命。但岩田聪却凭着敏锐的 洞察力看穿了对手的意图,选择了剑走偏锋的迂回策略进行对抗。

2004年9月21日,索尼原定于午后举行游戏事业说明会(PlayStation Business Briefing 2004,以下简称PSBB),发布PSP的价格和上市日期。但就在说明会前一个小时,任天堂突然召开记者招待会,闪电公布了NDS主机上市的相关细节, 其在日本地区的发售日比外界预测的PSP日本地区发售日提前了一天,价格定位也极具破坏性。这一切令索尼高层措手不及,PSBB位于东京皇宫饭店的会场出 现了短暂的混乱景象,原定的发表计划被临时中止,这就是所谓"空白的17分钟事件"。

接下来,索尼不得不把PSP的预售价定位修改至一个危险的成本临界点。由于阵脚被打乱,PSP错失了大好商机,并一直被任天堂牵制着,无法达到预期的量产 出荷规模,丧失了"以量制价"的主动权。另外,在商品问世初期,NDS和PSP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质量问题,任天堂采取了无偿退换的谦恭态度,取得了消费者 的谅解,而索尼的消极应对则饱受诟病。

将久多良木健逼下台

不过,PSP毕竟是索尼巨资"豪赌"之作,除了不惜血本打造的超强性能硬件规格之外,还有精心筹备的大作群,而NDS在这方面仅有几款任天堂自己的游戏和 第三方的应景之作,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在年末的商战中,PSP凭此后来居上,连续十数周硬件销量大幅度领先。对此时的劣势,任天堂保持着惊人的冷静。他们 只是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炒作一款名为《NINTENDOGS》(任天狗)的电子宠物育成类游戏,并针对日本本土发表了名为"Touch! Generation"(触控世代)的NDS新作计划,虽然这个计划在发表之初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重视。

《NINTENDOGS》在设计上严格遵循了岩田的要求:简单设计,让不玩游戏的人也能玩,积极扩大市场占有率。这款游戏上市同时,任天堂还在日本各大销 售点设置数千个NDS下载试玩服务窗口,为NDS的大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5年,《NINTENDOGS》全球狂卖600万套,任天堂当年获 利超过8亿美元。这款游戏史上的划时代之作,不但为任天堂突破了销售瓶颈,还为他们吸引了老人和中青年女性等一大批新玩家群体。

NDS与PSP,或者说任天堂与索尼的这场对决,在这里开始了胜负的转换。之后,《大人的脑力锻炼》、《马里奥赛车DS》、《动物森林》等 等"Touch! Generation"系列大作的登场,为NDS奠定了胜局。任天堂并不给对手一丝喘息的机会,2006年初改良版主机NDSL上市,再次掀起一轮流行风 潮,销售记录一再被刷新,日本本土市场俨然成了任天堂的个人舞台。NDS从当年6月开始进入月产200万台量产体制,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在商业竞争中的 优势地位已经一目了然。迄今为止,NDS全球销量已突破4000万台,几乎2倍于PSP。而次世代家用主机Wii的问世,更是掀起一场"革命"风暴。截至 今年1月,Wii在日本市场的累积销量已超过140万台,而索尼的PS3仅为62万台。

在刚刚过去的2006财年,任天堂以82亿美元的销售额和19.1亿美元的盈利再次称霸游戏业。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索尼游戏业务在这一年里亏损高达19.7亿美元。久多良木健因此被迫辞去CEO一职。山内溥在2002年隐退时那段话不幸一语成谶。当时他说,“ 在我们这个业界里,总有一些厂商以为,凭借它们在其它领域的成功和巨额的财力支持,也定能在游戏业取得成功……诚然,索尼是当今游戏业的王者。但一想到它 那所谓的'胜利',人们就会想到这不过是最近的事儿。这样的暴发户,永远不可能交上好运。也许就是明天,它们就会倒霉。因为在这个行业里,谁也无法逃脱运 势的变幻无常。”

从这一点上讲,任天堂应该庆幸山内溥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岩田聪这样的领导者,因为一个企业的命运,往往是由领导者的思想境界和思维能力决定的。

他认为游戏开发者应该有一颗"玩者之心",任天堂应该做的不是和其他公司竞争,而是关注玩家的感受。任天堂的敌人是"不关心玩家"的思想。

在内心深处,我实际上是一个玩家

"在我的名片上写着,我是一个公司的总裁。在我自己来看,我是一个游戏开发者。在内心深处,我实际上是一个玩家。"

在一次演讲中,岩田聪如是介绍自己。

作为玩家的岩田,理所当然要比别人更了解玩家的想法。而作为游戏开发者,他理所当然必须关心玩家的想法。上任之初,他给自己提出一系列问题:"当我们花费 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来满足玩家的时候,我们是否遗漏了其他一些玩家?我们开发的游戏是否适合每一个人?是否你有朋友和家人不玩游戏?那他们喜欢做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就成了岩田后来的经营之道——"我们不是在与别的公司作战,而是在与电子游戏盲作战。我认为竞争并不能提高游戏玩家的数量。任天堂应该做的不是和其他公司竞争,而是关注玩家的感受。"

这个有着北海道男人朴实风格的超级大玩家,年轻时也是很"酷"的,喜欢骑着当时风行的小摩托车四处飞奔。他玩的第一个游戏是《Pong》。上高中的时候, 他是班上第一个买得起Hewlitt Packard小型计算器的学生。他认为这是他对游戏产生兴趣的原因之一。当班上绝大多数同学使用计算器解答数学题的时候,他却用这个小东西编制游戏。他 的第一个作品是一款网球游戏,没有图形效果,仅仅由一些数字组成。但是,他的朋友们喜欢这款游戏,这使得他非常骄傲。后来他谈到这个最初的作品时说,"这 激发了我对游戏的热情。这种对游戏的热情最后确定了我的人生之路。"

1978年,岩田聪进入东京工业大学。他非常想学习一些视频游戏编程方面的知识,但当时没有这方面的课程。所以,他选修了一些工程以及早期电脑方面的学 科。下课之后,他多半不会和其他同学一起回宿舍继续学习,而是骑上小摩托车来到一家电子商店。这家商店是当时东京唯一的一家专门销售个人电脑的店铺,一些 象岩田这样的电脑爱好者经常光顾这里。"我清楚他们在和我考虑一模一样的事 ——'我如何使用这些个人电脑来玩游戏?'"

一来二去,他和这些电脑爱好者成了朋友,并组织了一个俱乐部,在东京的秋叶原租下一套公寓以开发自己的游戏。他们这个开发小组成为后来的HAL公司。公司的名字——"HAL",取自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1: Space Odyssey)》中出现的电脑。岩田当时兼任开发工程师、游戏设计师以及销售人员,除此而外,还负责为大伙订饭以及公司的清洁工作。

作为一个在游戏领域工作超过20年的人,岩田聪深谙游戏的本质和特性,知道这个领域的问题和机会在哪里。他认为,增加游戏的"真实性",并不是提升游戏的 唯一办法,游戏的"改进"应该有更多的定义。创意是游戏开发的关键,而创造力不仅属于游戏开发者,同样属于玩家。还有就是"依靠软件贩卖硬件"的销售模 式,"人们买游戏是为了玩到他们喜欢的游戏。在这一点上,我同意苹果总裁史蒂夫•乔布斯关于'软件就是使用者的体验'的看法。"

岩田聪将任天堂的游戏开发标准概括为4个"I":第一个"I"——真正的创新(Innovative);第二个"I"——直觉(Intuitive);第 三个"I"——游戏的魅力(Inviting);最后一个"I",是界面(Interface)。他回忆说,为N64主机开发"任天堂全明星大乱斗"游戏 时,由于人物设定使用的是任天堂的经典游戏角色,主意并不新颖,所以不被看好。但是,他们将重点放到了游戏环境的营造上。"后来,依次发生了下面这些事 情:测试游戏的员工开始微笑;员工开始大笑;员工高兴地开始相互喊叫。"

后来,这款游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成功,到目前为止已销售出了1000万份。岩田一直记得这段开发过程前后测试人员的情绪变化。他不无骄傲地说,"我把这 叫做成功。"对于任天堂的看家产品NDS,在他看来,"每一部NDS都是按照'能够获得每一个玩家喜爱'的原则进行设计制造的。"这个设计宗旨贯穿了任天 堂每一个产品的开发过程。

前不久在GDC2007主题演讲中,任天堂知名游戏创作者宫本茂也透露说,扩大玩家族群是任天堂的理念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自己在开发过程中一直都是以妻子对游戏的关心程度作为指标,因此他戏称此一指标为"妻度计"(Wife-o-Meter,结合妻子 Wife 与温度计 Thermometer 的自创单字)。开发Wii的过程中,研发团队也玩起类似的"妈妈"扮演游戏。"新游戏机不能有太多电线,否则容易弄乱环境,惹妈妈生气。" 宫本茂回忆说,这类建议此起彼落。结果,简单策略奏效,Wii成功吸引了大批女性及年长者。

被问及如何看待和其他公司的竞争。他回答,我从来不觉得任天堂在和其他公司竞争。我认为竞争并不能提高游戏玩家的数量。任天堂应该做的不是和其他公司竞争,而是关注玩家的感受。任天堂的敌人是"不关心玩家"的思想。


任天堂销售变化图


销售额:

2006年:82亿美元

2005年: 43.1亿美元

2004年:47.7亿美元

2003年:43.6亿美元

2002年:42.7亿美元


利润:

2006年:14.8亿美元

2005年:8.3亿美元

2004年:8.0944亿美元

2003年:2.8亿美元

2002年:5.7亿美元


2006年全球游戏主机销量(单位:万台):

机型 当年销量阶 累计销量 售价 厂家

NDS 2300 4000 130美元 任天堂

PSP 836 2099 170美元 索尼

Wii 584 584(4个月) 250美元 任天堂

PS3 360 360(5个月) 500-600美元索尼

XBOX 360 700 1040(14个月) 300-400美元微软


2006年全球游戏软件销量(单位:万套)

名称 当年销量 厂家

DS 口袋珍珠/钻石 430 任天堂

DS New超级Mario兄弟 381 任天堂

DS 进一步成人脑力锻炼 374 任天堂

DS 动物之森 250 任天堂

PS2 最终幻想12 232 索尼

DS 成人脑力锻炼 199 任天堂

DS 英语苦手 成人DS锻炼 153 任天堂

DS Mario赛车DS 112 任天堂

PS2 WE10 KONAMI 105 索尼

DS 俄罗斯方块DS 99 任天堂

强烈推荐关于任天堂的几篇文章,供游戏行业的创业者参考:

1. 《周末画报》杂志在2007年报道的《任天堂重返王座路》

2. 岩田聪在GDC2005上的发言《玩者之心》

3. 任天堂如何反败为胜

2009年2月19日星期四

转一则牢骚

我记的有人曾不解的问“你们产品经理到底是干什么的?感觉你们什么都干,但又好象什么都得依靠其他部门!但是好象还没有什么权利,都得靠和人家说好话来进行”


我笑了,说“产品经理就是一个产品的父亲,虽然能够主导产品是什么样子,但是还得依靠他妈不是!再说了,你看见现在有几个当爹的在家里有权的!”

from:http://chemny.blog.163.com/blog/static/271036200837112541615/


所以,产品经理要想翻身,必须得多方面培养自己,能够担当其整个产品的负责人,而不仅仅是设计者,具体来说,就是不仅仅要协调各部门,而更要各部门替自己工作,这样产品经理才可以真正的对一个产品负责。

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

设计模式库大搜罗

对于一个设计团队来说,好的设计模式库能够帮助实现规范化,从而减轻界面开发的工作量,提高一致性。而对于设计师个人来说,设计模式库有助于减少误用、滥用,以及无效的创新。

著名交互设计师Jared Spool曾总结出优秀的设计模式库应有的元素,它们包括:

  • - 模式名称(Pattern Name)
  • - 描述(Description)
  • - 应用场景(Context of Use)
  • - 在何处使用(Where to Use it)
  • - 原理(How it Works)
  • - 规范详情(Specifications)
  • - 相关模式(Related Patterns)
  • - 其他实现模式(Competitive Approaches)
  • - 源代码(Source Code)
  • - 可用性研究结果(Usability Research)
  • - 讨论(Discussion)

如今最为著名的模式库之一无疑是雅虎的咯~~~

YDL采用了比较传统的模式分类——

每一模式都会有总结、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原理、举例等,有的还有相应的代码。

另外一个比较有名的模式库是UI-Pattern,目前有47种模式。对于每种模式的介绍与YDL大同小异。但这个模式库是开放式的,注册后可以贡献模式或模式下的样例,用户还可以搭建自己的模式组(user sets),还可以为模式评分。

用户贡献内容是王道,所以此类模式库也不断涌现。

这个模式库的分类比较特别,增加了按照设备以及输入输出的筛选。

每个模式除了标准化的介绍,还会有例如用户添加的标签等元数据。

这个模式库又换了一种分类思想

对单个模式进行介绍时,用了比较动态的样例展示,不过感觉使用体验不是特别好,呵……

这个跟UI Pattern的组织结构比较像,主要是按收藏集(collection)、标签来分类,用户也可以自己创建组。目前有46个收藏集。感觉这个库的内容偏艺术性一些,对于每个模式也没有详细的介绍,应该说是案例库才对。是汲取灵感的好地方~~~

这个模式库更偏重可视化的模式,比较特别的是会有一些模式效果演示。

另外还可以参考的资源包括——

Bill Scotts新书可参考这个PPT哦~~~

以上谈了很多可借鉴模式,但是反面模式(anti-pattern)同样值得借鉴并避免,Bill Scotts也有专门谈论这个问题。这些反面模式都有超奇怪的名字,晕~~~

另一篇文章同主题的文章 也提出了10种反面模式,也是不错滴~

2009年2月17日星期二

细节思考:高高在上的文案?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平时 挺注意写作的练习,有一定阅读量,也愿意关注细节。可以说平时就我很注意产品页面上的文案,每一个标题、每一个按钮、每一个提示、每一段帮助文字等等这些 东西我都会比较细心去思考,然后再做决定。但最近还是遇到了老大,老大的老大的挑战,同时也遇到了自己的挑战。我发现我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还有非常大非常大 可提高的地方,充其量我只能是一个写作正确,表达清楚不产生歧义的文案写作者。远还不是一个具有表达丰富情感,能够做到清晰、煽情与朴素并重,或者有所侧 重的文案写作者。我也更了解了为什么有的公司会专门设置一个“文案写作”的职位,每天专门琢磨这个事儿,协助团队共同打造优秀产品。

首先表明我对文案的看法,我相信好的文案可以起到一定的“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进而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和亲和度。我崇尚把最初的文案去掉一半,然后 再去掉一半的精简法则。我认为文案首先要表达清晰准确,是否朴实或者华丽,是否带有趣味或者情感是高级任务。文案需要贴近用户但也要客观和严肃,产品经理 或者撰写文案的人应该多用目标用户的思维考虑文案。对用户的称呼我更想用你而不是您,你表达的更亲切,更没有距离感。当然也更平等,我始终认为产品制造者 和用户是平等的,谁也不在谁之上。我写过一篇细节思考:文案之痒,我也写过一篇飞信是什么,我也喜欢豆瓣的关于豆瓣

写这篇blog的原因始于一个在线反馈页面的文案,前后我写了三个版本,其实每个版本都是经过思考的。但第一个版本被老大的老大批为太高高在上,仔 细读读,确实有些高高在上的意味。修改为第二个版本,主要是措辞上的修改,给予奖励换成了送上小礼物,奖励换成了答谢,并增加了“以表达我们对您的感激 ”,你也换成了您。第二个版本老大依旧批为太高高在上,实话说这个时候我感觉有点晕了,用我的价值观考虑,这样的说法已经低用户一等了。但!老大还是觉得 高高在上,这时候我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谄媚,二是换朴素的表达方式。谄媚就是更加肉麻和煽情,让用户觉得高高在上,施舍给网站点意见。朴素就是使用记叙 的方式说清楚事情,尽可能的平实。我,最终,为了快速完成任务,选择了谄媚,原因是谄媚比朴素更简单。下面列出三个版本的文案,都挺长的,也一个比一个谄 媚,并不都是我的意愿。

第一个:
感谢你对xxx.com的支持和帮助!
欢迎你在这里留下使用网站时遇到的问题, 产生的迷惑等意见,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复和改进。
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或建议也欢迎留下来, 我们会定期的筛选并给予奖励。

第二个:
感谢您对xxx.com的支持和帮助!
您在使用网站时遇到任何问题都请在这里向我们提出,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复和改进。
对于您给予的宝贵意见,我们将酌情为您送上小礼物进行答谢,以表达我们对您的感激。

第三个:
感谢您对xxx.com的支持和帮助!
您在使用网站时遇到任何问题都请在这里向我们提出,非常感谢您帮助我们改进xxx.com。
我们感到无比的荣幸的同时,将酌情为您奉上特别的小礼物以表达我们对您的感激之情。

如果换朴素的方式,我会这么写:
有问题?提给我们!一起改进xxx.com
我们会酌情送给你小礼物。

很早以前,当我第一次看到关于豆瓣的文字的时候,我觉得有一种震撼的感觉。简单明了、朴实无华却又感情丰富,我觉得这是我学习的榜样。

你经常对着书店里的绵绵不绝的封面发呆吗?或者头晕脑涨地从音像店的琳琅满目中逃出?宽带下载和网上购物降临之后,即使在 最小的城镇,你的选择也在每天成百上千地增加。这其中一定有你会喜爱的东西,但十有八九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和你擦肩而过。媒体让老少咸宜的大片无处不在, 对只适合一群人的东西却显得力不从心。而且,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管电视的娱乐编辑和报纸的书评作家多么公正和勤勉,他们的帮助都不可能对所有人同样有 效。

豆瓣的发起者发现,对多数人做选择最有效的帮助其实来自亲友和同事。随意的一两句推荐,不但传递了他们自己真实的感受,也包含了对你口味的判断和随 之而行的筛选。他们不会向单身汉推荐育儿大全,也不会给老妈带回赤裸特工。遗憾的是,你我所有的亲友加起来,听过看过的仍然有限。而且,口味最类似的人却 往往是陌路。

如果能不一一结交,却知道成千上万人的口味,能从中间迅速找到最臭味相投的,口口相传的魔力一定能放大百倍, 对其中每一个人都多少会有帮助。豆瓣随着这一个愿望产生。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 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好久没写细节思考、产品思考这两个系列的东西了,最近状态开始回升,该抽时间继续了。

贪守米缸者,饿死灶台

1、用户有三种:活跃用户、沉睡用户、外部用户。

2、据不完全统计,外部用户8亿,沉睡用户1.2亿,活跃用户1千万。

3、就算不去管活跃用户,或者只是轻轻的招呼,他们也迟早会被覆盖。这个周期短则一月,长则半年。 只要有把握做到“活跃用户不走掉”或者“想走也走不了”。
使劲去给所有的活跃用户吆喝,可以立即见到“成效”。但,吆喝的同时也会给没有需求的活跃用户造成危害。而且吆喝越多,吆喝的声音和效果将越小,吆喝的机会也越少。这样下去,造成的危害是长期的,相当于慢性自杀。
如果严格按照“机会成本”计算,获取一个活跃用户的使用,整体收益可能是负数。比如,强行获得10一个活跃用户的使用,可能会造成1个活跃用户的流失。
所以,按照半年周期计算,吆喝到1个活跃用户,等于获取-0.1个用户。

5、沉睡用户已经沉睡,吆喝回来1个,收益1个。叫回来10个沉睡用户,他们还可能带回来1个外部用户。
整体计算,吆喝回来10个沉睡用户,可能等于获取12个用户(为不是11个,见下条)。
所以,吆喝到1个沉睡用户,至少等于获取1.2个用户。

6、外部用户不是你的,更有可能变成竞争对手的。 你不吆喝来,如果变成竞争对手的,竞争对手多了1个你少了1个,前后一算等于2个。单个业务来看,竞争不是输就是赢。
如果再按照10个用户可以自发带来1个新用户计算,吆喝到1个潜在用户,至少等于获取2.1个用户。

7、本文为回答某问题。我的答案是:新服务上线,抓沉睡用户和外部用户更重要。
但,沉睡用户不容易唤醒,外部用户更难吆喝进来。服务不行,醒了进来了,也会继续沉睡。
所以,具体建议:先在活跃用户里小声传播,测试和培养产品;产品相对成熟后,唤醒沉睡用户并大声向外部用户吆喝。

8、但,一心抓活跃用户的人,多于把心思放在沉睡用户或外部用户的人。
关键在于,是否有把握做到:“活跃用户不会走掉”或者“想走也走不了”;是否有信心:“不去管活跃用户,他们最多半年也会自发去用”。
最关键在于,是否很急于把活跃用户的自然使用变成自己的“业绩”。

9、市场爆发过程中。嗜得增量者,吃饱百家饭;贪守米缸者,饿死灶台。

--
这个东西是需要算账的。假如说外部客户、沉睡用户、活跃用户比例为80、15、5,对于运营来说,算的是80%的转化率,15%的转化率,和5%的转化率的加权和。然后核算投入产出比。
另外,这还跟产品特性相关。假如5%的用户对于产品的传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那么就会直接影响15%和80%的转化率。那么运营策略就可以设计成以5%为中心辐射拓展的策略。
而如果产品特性本身具有较强的粘性,用户自身具有很强的病毒传播效应(恨不相逢未嫁时),那么则有可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先在80%中去吆喝。因为转化率能够有信心,所以这部分的投入产出比会比较高。

更多的时候,是运营人员对于80%的转化率和投入产出比心里没底,所以只能先吃靠得近的。
最后,想到一个老故事,一个懒儿子,父母要外出,就给他脖子上挂一个大饼,饿了就咬一口,最后等父母回来的时候,儿子饿死了,脖子上就嘴边附件的饼被咬了一小圈。
运营人员,如果自身能力不够,那么就只能吃嘴边的饼,最终被饿死。

豆瓣之路

【史前】
  
   04年 10月,阿北从国外归来创业,和朋友讨论中,萌生想法准备以网站作为创业起点最初想做一旅游网站,名为驴宗。后几经考虑,改为图书。适时阿北就在北京豆瓣胡同的咖啡馆写着豆瓣的源代码,豆瓣之名也由此而来。
  
  【三月】
  
   ★ 三月六号:豆瓣公开注册,
   ★ 第一个条目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00001/
   ★ 第一个成员
   http://www.douban.com/people/1000001/
   ★ 三月七:“你的豆瓣”更新为“我的豆瓣”
   http://www.douban.com/forum/3/100010
   ★ 三月八:开通小组
   http://www.douban.com/forum/3/100006
   ★ 第一个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10001/
   ★ 三月九,第一个小组话题出现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00001/
   ★ 三月廿一:keso网摘推荐豆瓣,由之豆瓣开始在国内blogger圈内传播
   http://item.365key.com/200/200280.shtm
   ★ 三月廿二日:blogger苦咖啡豆首次在blog上推荐豆瓣
   http://www.donews.net/maozixiansheng/archive/2005/03/22/309060.aspx
   ★ 三月廿六号:现存的第一个评论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00003/
  
  【四月】
  
   ★ 四月五:豆瓣blog开通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04/05/2/
   ★ 四月六:blogger Qian tu(Qian tu专业图书馆学)在blog上推荐豆瓣
   http://www.qiantu.org/index.php?p=450
   ★ 四月六:大头绿豆第一次提及豆瓣图书的版本问题,此困扰一直延续至今
   http://www.douban.com/forum/3/100051
   ★ 四月九:条目论坛开放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04/12/9/
   ★ 四月九:开放小组收藏功能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04/09/8/
   ★ 四月九:确认豆瓣的不可复制的缓存bug因开源库而起,此bug此后兴风作浪半年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04/09/7/
   ★ 四月十一号:blogger詹膑在blog上谈论豆瓣的tag与社会性
   http://zhanbin.com/blog/26.html
   ★ 四月十三号:豆瓣搜索以PeopleRank排序显示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04/12/10/
   ★ 四月十六号:blogger topku介绍豆瓣与土豆
   http://www.topku.com/archives/000544.html
   ★ 四月十九日:豆瓣推出新功能:口味最像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04/19/12/
   http://www.douban.com/forum/3/100102
   ★ 四月廿日:豆瓣启用username、groupname代替冷冰冰的数字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04/20/13/
   http://www.douban.com/forum/3/100105
   ★ 四月廿二日:开放RSS功能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04/22/14/
   ★ 四月廿七日:开放豆瓣成员自行上传书目功能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04/27/16/
   http://www.douban.com/forum/3/100121
   ★ 四月三十日:blogger danny谈论豆瓣与学习
   http://danny.blogbus.com/logs/2005/04/1151671.html
  
  【五月】
  
   ★ 五月一号:骨瓷咖啡上传豆瓣胡同照片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00373/
   ★ 五月二日:豆瓣开始看电影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05/02/17/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00381/
   ★ 五月廿一:blogger布棉追问豆瓣为什么
   http://www.xucx.com/blog/post/280.html
   ★ 五月廿三:豆瓣开始推荐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05/23/20/
   http://www.douban.com/forum/3/100175
  
  【六月】
  
   ★ 六月二:blogger难得糊涂从圈子角度欣赏豆瓣
   http://shangyeguanli.blogchina.com/1751147.html
   ★ 六月六:豆瓣标签从主菜单撤下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06/06/24/
   ★ 六月十四:豆瓣开放豆瓣收藏秀功能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06/14/26/
   ★ 六月十四:香港blogger sidekick推荐豆瓣,豆瓣香港用户众多,与她热心推荐关系极大
   http://sidekick.myblog.hk/archives/2005/06/14/555/ (被GFW了,不能访问)
   ★ 六月廿八:众望所归,豆邮开通
   http://www.douban.com/forum/3/100259
  
  【七月】
  
   ★ 七月六号:豆瓣收录港台繁体图书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07/06/29/
   ★ 七月十六:一直在豆瓣热心的飞呀飞第一次图示统计豆瓣成员数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01358/
   ★ 七月十八:豆瓣可以听音乐了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07/18/31/
   http://www.douban.com/forum/3/100366
  
  【八月】
  
   ★ 八月一:blogger未完成在blog上给豆瓣提建议,而今这些功能都基本实现
   http://in.comengo.net/index.php/archives/douban-and-wishlist/
   ★ 八月二:《信息周刊》报道豆瓣,此为豆瓣第一次为媒体报道
   http://www.donews.com/Content/200508/2150f460717c47178c827b8910f680f1.shtm
   ★ 八月四:blogger 老白第一次推荐豆瓣
   http://blog.donews.com/laobai/archive/2005/08/04/495196.aspx
   ★ 八月六:老白再谈豆瓣
   http://blog.donews.com/laobai/archive/2005/08/06/496551.aspx
   ★ 八月八:小组从此分权,走向民主
   http://www.douban.com/forum/3/100507
   ★ 八一六:同城豆瓣上路
   http://www.douban.com/forum/3/100541
   ★ 八一八:暖暖鱼第一考证豆瓣历史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02419/
   ★ 八二八:豆瓣出现的第一次评论著作权问题,此问题一直延续至今,最终小小风得到稿费:
   http://www.douban.com/forum/1/100608
   ★ 八二九:keso第一次以豆瓣为中心写blog《阿北的豆瓣》
   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5/08/29/531459.aspx
  
  【九月】
  
   ★ 九月六:豆瓣成员满两万(没详实证据),依据推测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02419/
   ★ 九幺二:豆列正式揭开面纱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03910/
   http://www.douban.com/forum/3/100733
   ★ 九幺二:blogger keepwalking在blog追踪豆瓣
   http://blog.donews.com/keepwalking/archive/2005/09/12/550676.aspx
   ★ 九幺七:《经济观察报》报道豆瓣,《杨勃,豆瓣不是那个酱》
   http://www.mindmeters.com/arshow.asp?id=2008
  
  【十月】
  
   ★ 十月三:老白再次出手,推出经典豆瓣教程:“使用豆瓣的最佳业务实践”
   http://blog.donews.com/laobai/archive/2005/10/03/575703.aspx
   ★ 十月七:《新京报》以维基百科(wiki)入题报道豆瓣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2005/1007/12@001011.html
   ★ 十月七:豆瓣二手开通啦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10/07/37/
   ★ 十月八:Feedsky头吕欣欣开始说豆瓣:题为二手交易
   http://blog.donews.com/xasf/archive/2005/10/08/579986.aspx
   ★ 十月十:《计算机世界》以SNS为方向报道豆瓣:独一无二的豆瓣
   http://blog.donews.com/fuhaoa/archive/2005/10/10/582810.aspx
   ★ 十月十一:暖鱼兼职豆瓣,负责用户服务,阿北淡出站务论坛(但一直在看:P)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10/11/38/
   ★ 十月二十:众望所归,“我所在的小组话题”开放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06866/
   ★ 十月廿五:插播一条brant的建议:豆瓣新书榜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07198/
   ★ 十月二六:豆瓣第一次公开应对抄袭模仿豆瓣问题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10/26/42/
   ★ 十月廿八:吕欣欣再谈豆瓣,电子商务为题
   http://blog.donews.com/xasf/archive/2005/10/28/605267.aspx
   ★ 十月卅一:吕欣欣又说豆瓣,为什么没人抄豆瓣?真的么?没看五天之前的豆瓣blog?:)
   http://blog.donews.com/xasf/archive/2005/10/31/610117.aspx
  
  【十一月】
  
   ★ 十一月始:UUzone头老冒答为什么没人抄袭豆瓣
   http://www4.uuzone.com/blog/mao/50125.htm
   ★ 十一月二:superlover谈豆瓣、当当、卓越
   http://blog.hexun.com/superlover/1342910/viewarticle.html
   ★ 十一月四:英文豆瓣筹建,包裹里有英文豆瓣相关东东,:-)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11/04/44/
   ★ 十一月九:吕欣欣四谈豆瓣:谁来取代豆瓣
   http://blog.donews.com/xasf/archive/2005/11/09/620770.aspx
   ★ 十一月十:老白回应吕欣欣:吕欣欣想干啥
   http://blog.donews.com/laobai/archive/2005/11/10/621893.aspx
   ★ 十一月十一:吕欣欣五谈豆瓣:豆瓣什么时候快速扩张
   http://blog.donews.com/xasf/archive/2005/11/11/623352.aspx
   ★ 十一月十二:阿北离上海,回北京,此后闭关开发英文豆瓣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11/12/46/
   ★ 十一月十二:keso也出手:豆瓣的价值
   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5/11/12/624330.aspx
   ★ 十一月十二:还有lovelock的《从百度到豆瓣》
   http://spaces.msn.com/members/lovelock/Blog/cns!1pnNoW1UJcddopOHC5JEYWOQ!688.entry
   ★ 十一月十二:这天特殊,blog上还有Royal的《为什么豆瓣和豆瓣为什么》
   http://www.royalshi.com/archives/120/
   ★ 十一月十三:豆瓣缓存bug改好,从阿北唱歌,就知道他多高兴,:)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09605/
   ★ 十一月十三:豆瓣周刊前身豆瓣新闻上线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09608/
   ★ 十一月十四:davyke制作豆瓣FireFox搜索插件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09776/
   ★ 十一月十四:庄表伟制作MSN space收藏秀代码
   http://www.douban.com/forum/3/101190
   ★ 十一月十七:豆瓣成员满五万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10147/
   ★ 十一月二十:豆瓣第二期新闻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10581/
   ★ 十一月二六:经济观察报再次报道豆瓣:《豆瓣的创业故事》
   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8/87524.html
   ★ 十一月二七:豆瓣第三期新闻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11478/
   ★ 十一月二八:新豆子说我喜欢豆瓣
   http://spaces.msn.com/members/rongruoqu/Blog/cns!1p7yR-H7L8hj-LS9N3lqclGg!324.entry
   ★ 十一月二九:豆瓣与网站重构
   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8/87717.html
  
  【十二月】
  
   ★ 十二月三:豆瓣开放书号,自此老书与我们结缘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12/03/48/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5/12/03/48/
   ★ 十二月六:豆瓣成员满六万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13299/
   ★ 十二月六:豆瓣周刊第一号试行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13060/
   ★ 十二月八:英文豆瓣公开测试
   http://www.douban.net/
   ★ 十二月八:keso眼中的英文豆瓣
   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5/12/08/651286.aspx
   ★ 十二月十:说梦痴整理豆瓣老帖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14111/
   http://talkdream.blogbus.com/logs/2005/12/1684711.html
   ★ 十二月六:一直默默为豆瓣做贡献的cooper正式加入豆瓣
   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6/01/06/52/
   ★ 十二月十二:豆瓣周刊试行第二号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14565/
   ★ 十二月十三:蓬蓬对豆列有了一个完整建议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14812/
   ★ 十二月十三:《新京报》报道英文豆瓣
   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0283/2005/1213/011@147676.htm
   ★ 十二月十五:未完成的最佳网络服务揭晓,豆瓣起头
   http://in.comengo.net/index.php/archives/top-5-web-services-in-2005/
   ★ 十二月十六:keso最酷网络服务揭晓:豆瓣打头
   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5/12/16/660067.aspx
   ★ 十二月十六:新民周刊:《豆瓣生意经》:对豆瓣理念阐释极好
   http://www.donews.com/Content/200512/c29ced9c-7d25-4544-905c-a730b6dd03d7.shtm
   ★ 十二月十八:妙猫猫:《为豆瓣们兴奋》,他理想中的豆瓣是文化集散地
   http://wwgnk.blogbus.com/logs/2005/12/1717592.html
   ★ 十二月十九:豆瓣周刊试行第三号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16093/
   ★ 十二月廿三;豆瓣成员满七万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17536/
   ★ 十二月廿六:豆瓣周刊试行第四号,蓬蓬手笔,周刊自此自我管理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17784/
   ★ 十二月三一:blogbus头横戈给豆瓣提建议
   http://hengge.blogbus.com/logs/2005/12/1770135.html
  
  05年过去了,豆瓣元年还差三个月呢,:)。
  
  【06年一月】
  
   ★ 一月一:豆瓣周刊第五号,brant手笔,网吧里面鼓捣出来的。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19756/
   ★ 一月二:横戈再为豆瓣提建议:
   http://hengge.blogbus.com/logs/2006/01/1780033.html
   ★ 一月八:豆瓣周刊第六号,大头手笔,有精良封面图片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21491/
   ★ 一月十:豆瓣成员满八万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22402/
   ★ 一月十三:豆瓣电影、音乐开始与九州梦网合作,提供内容付费下载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23378/
  
  文字到这就可暂时,豆瓣可还刚上路呢?记录这个的时候,会发现不仅豆瓣改变很多了,而且这些链接、这些链接后面的人,报业很多都已改变,物事人非一点都不为过,的确没什么能力抵达时间,只希望这这时间中,我们能得到我们想要的,都能找到我们的幸福生活,而这也是豆瓣价值意义所在,豆瓣很乐意为此贡献一份力量。
  
  注:
  1、 此文未经豆瓣团队审校,可能有疏漏,有谬误,以豆瓣团队官方说法为准。
  2、 我力求时间为第一时间,但仍可能有疏漏,欢迎指正。
  3、 限于精力,忽略了很多豆瓣站务论坛、blog圈众多豆子,blogger的对豆瓣的建议,欣赏。 希望有时间能补上。
  4、 即使要修改可能要过了年了,:),我回家之后不能上网,也提前问大家新年好,给大家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