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3日星期二

网游玩家心理分析

zz自互联网不知作者署名,对其文中内容深为认同,遂zz之

一、懒惰
大部分mmorpg是重视结果的游戏模式,升级、掉件、pk,用户获得的各种快乐来自不同的结果,相反,获得结果的过程大多单调重复。从最早的《千年》《传奇》开始,就有了典型的初级任务:砍木桩,大家甭管什么装备什么武器,对着一个木桩狂点若干小时,达到升级的目的。这些游戏作为真正的第一代大型网游,结结实实的教育了网络游戏中坚力量,直到今天,所有mmorpg基本的pve任务都是到XXX打XXX(怪)若干,玩家则麻木机械的无条件接受这一过程,逐渐适应,慢慢习惯,甚至觉得不可或缺。之后,出现了外挂,甚至不用开游戏的脱机外挂,这下连鼠标都省了。当开发商真正开窍了解到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动寻路、挂机升级等功能立刻出现在了《征途》们的菜单里,你懒,花点钱我帮你搞定!我想,这些也是曾经的单机游戏玩家鄙视网游的根本原因,完全没有技术含量嘛,为什么《磨剑》《EQ》只有死忠没有群众基础,原因找到了。

  综上,我们得到三个结论:一、玩家群体的懒是主流网游教育的结果,别试图重新教育他们;二、别给用户一个自由度太高的世界,他们会无从下手,他们更愿意接受被动的主线引导;三、脑残,手懒,交钱。


二、被动

被动是致命伤

18世纪驴友乾隆爷正四处腐败的时候,一个英国人首先提出了经济命题"看不见的手",冥冥之中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经济发展维系市场平衡。在网游的世界中,同样需要这么一只手,甚至是鞭子,不停引导你、驱使你,当你没有目标的时候,在前方放一块奶酪唾手可得,当你无处发泄的时候,奉上一个小贼让你恣意蹂躏,当你孤单无助的时候,给你一个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云当盖世情圣的机会……慢慢的,用户开始习惯于追逐系统给与的各种目标,习惯于被"小鞭子"驱使,相反,当目标缺失或驱动减弱的时候,用户会突然变得茫然失落,无所适从,那是一种很恐惧的感觉,而恐惧的结果,只有离开。

结论:一、人生最大的挑战就在于面临各种抉择,玩游戏就省省心吧;二、各种目标是游戏真正的骨骼,画龙画虎难画骨;三、让用户无所适从,有钱花不出,作孽啊!


三、 仇恨

仇恨是绝大多数网游公司最钟爱的社会关系,仇恨带来用户,仇恨带来pk,仇恨带来真金白银。不要和谐有爱,那是网下的事,我们要和谐有恨,玩家有了仇恨,厂商才够和谐。这个道理自古有之,一个国家,发动战争永远是拉动内需的良策,简单粗暴,立竿见影。还原到游戏世界其实也是一样的,羊群是为狼群准备的,部落和联盟是一定pk的。当独立自信和缺乏安全感两种性格特征共存的时候,这类用户在虚拟世界所表现出的易怒、猜疑、缺乏包容,都是非常典型的群体特征。关于仇恨,在任何互动型游戏或社区中,可爱的玩家朋友们总会自己创造各种仇恨,用有限的功能完成无限的怨恨发泄。但这样就足够了吗?可能远远不够。这时候游戏系统应该大大方方的站出来,不仅要提供仇恨滋生的土壤,必要的时候,还要打响那关键的第一枪,同时,还要给胜利者特殊奖励,"抢钱抢粮抢地盘",《投名状》就很说明问题。

带出结论:一、物竞天择,进化论核心在于"竞",这是有理论根据的;二、仇恨是兴奋剂,兴奋是消费的兴奋剂;三、不要过分指望玩家冤冤相报,系统适当的时候要狠一点,这是服务。


四、 投机

  人心不足,蛇能吞象,千千万万张彩票扔掉了,一个500万诞生了,然后千千万万张彩票又扔了……政府不管的话,我也想发行彩票!感谢《幸运52》等大众娱乐节目给网游开发商的头脑激荡,人家传统娱乐大哥随便露两手就够小弟们学一阵子了。砸金蛋、开宝箱、幸运大转盘,掉道具、掉装备、掉钞票,要多泛滥有多泛滥,要多贫有多贫,可爱的玩家朋友们,照单全收,不忌口。所有用户都愿意投入自己认为"可控"的成本,去博取各种更具吸引的回报。投机、赌博,从娱乐的角度不妨可以放大为随机性,随机性也是网络游戏抓人的一大要点,尤其是以局为单位的开房间类游戏,初始和游戏中的各种随机性,将是加强趣味和黏性的重要力量。现在流行讲究"边际效应"(吃第一个包子最香,吃到第5个基本没感觉了),如何延长边际效益递减的周期,把吃包子的需求和乐趣延长到第20个,这些其实就是延长游戏生命周期的课题,随机性至关重要,是捷径,是以人为本。

  结论:一、人生就是一场赌博,人生最大;二、玩家在虚拟世界的收获和付出永远是"收支两条线";三、要三俗,粗招烂招,赚钱的就是好招。

  

五、好色

这里说的好色,包含两个方面意思,一个关于游戏画面,一个关于mm.中国玩家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玩家,一个漂亮绚烂的画面就会让很多玩家瞬间完全倾倒,根本无视所谓内涵和其他体验。很傻很天真?不如说这是人之常情,相信第一观感,甚至影响之后的好恶,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特征,屏幕在不停升级,玩家对画面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我至今仍然相信,画面是中国玩家第一关注的游戏要素,虽然相当比例的用户逐渐不再承认这一点,但我坚定地认为:卖相寒碜一定拼不过绣花枕头。说说另一方面的"好色",相信大家更容易理解。女玩家在游戏中的角色并不仅仅是普通的用户了,已经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甚至是运营商推广的制胜法宝,哪个游戏官网没几张美女玩家照片,哪个网游工会没几个美女大员,其实你也不知道,谁是恐龙,谁是机器人,谁是披着画皮的人妖。

  结论:一、开发商,如果游戏画面和内涵必须取舍,那先把内涵丢掉吧;二、运营商,男女搭配,升级不累,总有一些手段能事半功倍,这是一个突破口。


六、攀比

歌厅里,两个大款比赛撕钞票,不仅要撕大票,还要表情轻松;QQ里,为了达到"XX花匠"的头衔天天让好友踩空间;网游里,两个用户用收费小喇叭面向全服务器对着数数。小时候,父母会拿你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你会和别的同学比,统一校服的一大目的据说就是为了消除贫富家庭给孩子的装束差异,但实际上,看看孩子们脚下的运动鞋就了解了,攀比无处不在。这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生存的环境,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时至今天,这些不再局限于昂贵和品牌,个性化、非主流,攀比日趋多元化,虚拟世界成了攀比的竞技场。

  结论很简单:一定要给用户炫耀的机会,不用考虑用户为这个机会要付出多大代价。

  
七、从众

  《乌合之众》说:群体无智慧,群体很冲动,我深以为然。从众、随大流,可能放在中国是一个很典型的性格特点,个体可以毫无抵抗的被群体所暗示蛊惑,无论你是一个多么理性的人,当你无意识的融入一个群体,都会不自觉的偏向非理性,甚至变得乖张和暴戾。当玩家间的仇恨升级为群体间的仇恨,整个虚拟世界将变得疯狂。另一方面,从运营推广来看,中国玩家对游戏的选择驱动,可能来自画面,可能来自内涵,可能来自游戏的种种内在品质,但从另一个角度,我更倾向于认为,用户选择某游戏的原因往往仅是有一个(群)好友在玩,那就一起玩吧!有能力判断游戏品质的应该是金字塔顶的几个玩家,甚至,连这几个玩家都没有,他们只是看到了一个很炫的游戏视频广告。这时候,玩某一游戏的群体出现了扩张了,成就了大型多人在线"mmo",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当2003年几大网游把推广重心放在一线城市互相抢人的时候,我偶然来到位于唐山的某网吧,清一色的《大话西游》,没法不敬佩网易的策略。同样,一个8个人的寝室,当3个人同时玩魔兽的时候,其他5个人将会很快加入进去,这就是群体的力量。

  结论:一、推广很重要,应该试着以小群体为单位进行推广,如室友、同学;二、游戏中的群体属性一定要强化,会有成倍的回报;三、第一个群体的产生,可能来自几个robot而已,但管用。

  懒惰、被动、仇恨、投机、好色、攀比、从众,终于凑足了7条。网络游戏是为人服务的,了解人们的心理特点一定是成功的必修课,人性最大。当有一天别人问你开发了一款什么样的游戏,你一定要非常自信的回答:讲人性的,特深刻。

2009年10月12日星期一

【腾讯鲜为人知的重武器系列2】腾讯的受挫故事

腾讯一直被认为是后来者居上的高手,凭借强大的QQ平台,几乎种什么成什么,但是,事实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简单,成为“水公司”并非那么容易。从目前来看,腾讯的受挫有三大方面:1、B2C层面,这是腾讯的优势所在,较容易攻克,像游戏、邮箱都是如此;2、B2B层面,这个难一点,像搜索、门户等;3、“水”的层面,或者说平台的挑战,比如开放、智能等。

————————————————————————————————

 

马化腾在产品多元化上遇到的挫折比你想像的要大。


2002年,腾讯就开始决定上马网络游戏,当时马化腾带着团队去上海拜访陈天桥,到美国观摩E3游戏展会,不过对于上马网游,腾讯的高层内部有不同意见,“其实最大的问题是离我们当时能力很远,几个创始人没干过,不懂,然后周围也没有这样一个经理人,不懂。”马化腾回忆。


最后的决定是从韩国引进游戏来代理运营。后来,签下了一个30万美元的《凯旋》,结果当时由于游戏自身和腾讯缺乏网络游戏运营经验,《凯旋》变成了“卡旋”,马化腾专门从公司外招来做《凯旋》的人也都全部离开了腾讯。


《凯旋》失败之后,公司里面的反对声音又大了起来,“有质疑的声音的,就是腾讯做棋牌类游戏的平台比较合适,做大型网游离IM太远了。我们是不应该进入那个领域的。”负责腾讯网络游戏业务的互动娱乐业务系统执行副总裁任宇昕回忆。


有了这次教训后,马化腾抽调了最核心的技术骨干投入游戏研发,开发出一款休闲游戏《QQ堂》,QQ堂一开始也很不成功,半年后回炉再造后才逐渐好转起来。不过这种休闲游戏并不能像盛大的《传奇》那样带来巨额收入,到2005年,腾讯推出了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大型网游《QQ幻想》。


“很梦幻的开局。”任宇昕说,刚刚开始公测,《QQ幻想》就获得了66万用户,创造了国内网游的纪录。但是好景不长,由于《QQ幻想》产品设计得有些简单,很多人很快就全部过关,而且当时正是陈天桥、史玉柱推广免费游戏,走收费模式的《QQ幻想》没能跟上大势,结果这款游戏成为了一款高开低走的作品。


腾讯在网络游戏市场所经历的诸多挫折证明了一个问题:庞大用户平台的推广只是腾讯多元化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却并非充分的条件。


马化腾再次祭出腾讯最为熟悉的跟随策略后,腾讯的网游业务方才拨云见月,“我们以务实的角度去考虑选哪些类型的游戏,去选前人已经跑开,证明能够成功的种类。”2008年,腾讯选择了两款在韩国被证明成功、但是在中国尚未运营成功的游戏,《地下城与勇士》以及《穿越火线》,这两款游戏最后都突破了100万人同时在线的大关。


马化腾选择游戏的标准是,“(为了)填补哪一个最可能成功的细分领域,就专门去找,或者是去投资。”然后把“细分领域也能够做到很透,做到极致”。


从用户需求出发,对用户的细分和服务,这正是拥有海量用户的腾讯的拿手好戏。腾讯在代理国外网络的同时也介入到对所代理产品的研发中,“我们不是简单一个运营商,是运营商再加上一些合作,包括联合研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成功。”马化腾说。比如,腾讯代理的最受欢迎的网游之一《穿越火线》,腾讯就根据中国用户的体验和反馈进行了很多调整。


马化腾在网络游戏领域的多年耕耘终于收到回报。在2009年第二季度,腾讯网络游戏收入达到12.41亿元,从而超过盛大的12.305亿元成为国内第一,腾讯网络游戏的收入占到整个中国网络游戏市场总额61.79亿元中的20.2%,远远高于排名第三的网易游戏的7.8亿。网络游戏已经占据了腾讯当季总收入28.784亿元中的将近一半,以腾讯网络游戏的增长态势看,网络游戏在腾讯整体收入中的占比超过一半并非难事。


让我们转过头来看看马化腾另一个“受挫”故事——QQ邮箱。聊到QQ邮箱时,马化腾回忆说,“前面一年半快两年是很痛苦的,试了几个路都做不通的。”


四年前的2005年3月,马化腾在收购张小龙的Foxmail邮箱团队时,所有人都认为腾讯做了一笔好买卖。当时腾讯急迫地需要一款邮箱产品来对抗MSN的Hotmail。Foxmail是那个时候唯一能与微软Outlook对抗的邮件软件,张小龙更是国内出类拔萃的技术专家。当时谷歌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Gmail,全世界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疯狂模仿,张小龙们也自然选择了这个方向。半年之后,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张小龙的团队用最顶尖的技术做出的是一款既笨重,而又速度超慢的产品,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张小龙也没有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前后花了近两年时间,做出的产品却这让当时腾讯公司有的高层对他们很不满意。


到2006年底,腾讯的邮箱团队决定放弃之前的思路,转型做一个轻便、精简版本。到2007年春天,解决了速度问题,与其他邮箱产品功能相近的精简版QQ邮箱上线,一切正常,用户量也在慢慢上涨。随后,一系列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创新陆续出手,QQ邮箱团队在2008年里居然发现了400多个创新点,其中一个让QQ邮箱获得广泛口碑的创新是对大容量附件的发送功能,与其他邮箱通常只能发送5M左右的附件不同,QQ邮箱将附件容量扩大到了1G,这一功能获得了许多办公室白领的欢迎。


QQ邮箱死而复生,2008年底,腾讯一年一度的创新大奖授予QQ邮箱团队。


发生在邮箱产品上的故事表明:在多元化发展上绝招颇多的腾讯,也会遇到“基因冲突”这个大难题。张小龙的Foxmail邮箱团队是一种做软件的基因,而腾讯则是互联网基因,从而产生产品方向错位的冲突,而腾讯耗时两年时间才实现了自己的基因移植。

 

2009年9月11日星期五

周鸿�语录 - 产品经理

- 打动用户的需求,这个话题好像很废话,但是最质朴.有很多产品他们并不是在真正打动用户需求,他们是在发明用户需求甚至幻想用户需求,甚至逆着用户需求在做,在一小群高端用户里获得一种认可,就以为获得成功。

-在开心网之前,所有人都在抄袭FaceBook,但是一个比一个抄得像,颜色、界面大家都在抄,但是都不太成功。就是因为大家没有摸对用户的脉, 最后开心可能自觉不自觉地,碰对了用户的脉,中国互联网用户到社交网站,跟朋友打交道,实际上是以开心、娱乐为主旨,所以这种简单、容易上手、好玩的小游 戏,而且门槛非常低,这种小游戏就成了触动用户的点。

- 互联网产品是一个需要不断运营、不断持续打磨的一个产品。人家说好的产品是运营出来的,不是开发出来的。

- 好的互联网产品有两个特性: 首先它要能在一个点上打动用户。第二,它一定是一个靠持续改进、持续运营出来的东西。

- 今天微软如果还拿做软件这种几年磨一剑的思路做互联网,而不是用运营的思路,这叫缘木求鱼,等于你没有按照互联网产品的规则里做,你的产品自然不成功。所以最后微软也明白不能再用原来自己的文化来做,来找雅虎的人做,一定要用互联网的规则来做。

- 今天在互联网上大部分的产品都是免费的,用户把你抛弃的成本就是用户点一下,而且搜索引擎提供了很多便利性,让你找到很多同类的东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对产品变得更加挑剔。反过来这个产品激发了用户的很多需求。

- 无论你的想法高明或者不高明,都不如用户的选择高明,所以任何美妙的想法,不如先把它简单地做出一点点,就拿到市场上做实验,因为一旦对了,你马上能看到 增长,你能迅速跟进。一旦不对,你调整的成本也很低。这样的话,你用用户来作为你的试金石,集小胜为大胜,通过点点滴滴的进展最后来获得成功。

-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说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这话太俗了。但是正是因为这话太俗了,很多人做不到,只是停留在嘴面上。比如很多人做着做着就会又以公司为中心。

- 都说要做到专注和极致,但是怎么进一步理解?我的感觉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产品方向上一定要先学会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很多产品经理第一个阶段是学会加法,希望在自己的产品里做很多功能,其实这往往违背了互联网的规则。

- 反正产品是持续改进的,所以不要期望某一个版本做到革命,是靠很多个小版本来做到革命。

- 我要求自己首先是个大产品经理。事实证明,丁磊也好,马化腾也好,他们到现在都不脱离产品岗位,你搞所谓抽象的管理,你就容易失去所谓的方向感。所以我们还是要靠一个产品团队在做。

- 特别强大的推广,有时反而成为了一个把自己眼睛蒙蔽住的东西,让你没有意识到当时面临的危机。

2009年8月16日星期日

蔡文胜:草根暴盈的商业秘籍 - 创业家

他曾单枪匹马,抢得十多万个互联网域名,总估值超过1亿美元;

他高中没毕业,英文相当烂,却把网站卖给Google,还成为众多 VC的座上宾;

他是第一流的天使投资人,所投网站中有多个已经是千万美元级的热门公司;

他和另一位超级站长做4399游戏网站,很可能会比陈天桥更先做成"平台运营商"。

今年6月底,30岁的李兴平有了自己人生第一次乘坐飞机的经历,一直以来,他都极少离开他的老家广东兴宁市。和此前仅有的三次出省一样,这次李兴平的目的地也是福建厦门。不同的是,他的朋友、搭档蔡文胜专程从厦门飞来广州,陪他一起出行。

他们要商量的是两人共同运作的4399游戏网站的下一步计划。事实上,这个投资不到100万 人民币、40来个人的休闲游戏门户,已经成为2008谷歌热榜上排名第七的互联网品牌,目前月收入超过1000万元,私募估值超过8000万美元。但他们 暂时拒绝了投资,"我们会自己拿钱养,4399有机会做很大,IPO只是一个小目标。"蔡文胜笑称。

他与李兴平,也许是中国互联网最草根的组合。都是成功的个人站长,先做对手、后成朋友,现在是搭档,而且完全互补。李兴平极度内向,不懂管理,习惯单打独斗。而蔡却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人脉深广,颇得资本信任。

对于草根用户的理解,中国网络界没有人敢说自己比李兴平更强。 他初中文化,装过电脑、管过网吧,于1999年5月创建网址导航站hao123.com,单日访问量最高超过3000万,堪比搜狐。2004年8月,百度以数千万元的代价将其收购。

蔡文胜,福建石狮人,高一辍学,早年帮家族做服装生意,1993年移居东南亚,1999年回 国后开始做域名生意,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域名投资者。2003年蔡开始模仿hao123做网址站265.com,2004年获得IDG和Google投 资,2007年谷歌中国以"数千万美元"(蔡自称)的价格收购265。在此前后,蔡开始涉足投资,其参与投资的公司包括暴风影音、快车、CNCN统计、 ZCOM、58同城等数十家热门互联网公司。

人们常常把互联网的创业者分为张朝阳、李彦宏为代表的海归派,和马化腾、马云为代表的土鳖 派,这两者尽管有明显的区别,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在创业之初就是公司化的运作,依靠创始人的远见和魅力,模仿国外的商业模式,聚集大量的人力财 力,捕捉大的潮流趋势,在成功上市之前,大都经过了漫长的"烧钱"阶段。

而个人站长群体的创业方式则相去甚远。个人站投入很少,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网站非常简陋,通常就是依靠一两个"杀手应用",吸引几十上百万甚至千万用户,然后获取广告或者增值服务的收入。这是纯粹的中国特色。

39岁的蔡文胜正是个人站长实现商业进化的最佳代表。

"一个人靠自己可以做成一个价值几千万人民币的网站,只要走对10步,李兴平等都验证了;如 果要做成几千万美元的公司就得有团队,还要走对50步,走错一步都可能走不到;但要做成几亿美元的公司,就要走对100步,每一步走错就可能会前功尽弃, 我现在是在50步到100步之间。"

某种意义上,马化腾、李彦宏、马云等人的成功可以总结,但却无法复制。对于大多数普通创业者来说,蔡文胜对产品的理解,对用户的把握,对机会的判断,包括其赚钱的思维方法,才真正具有极强的可实践 性。

在未来五年的"全民互联网"时代,只有个别幸运儿成就大事业,那需要能力、胆识、团队和运气。但是,找到赚钱的有效法门,开拓一个良性发展的生意,许多人还有机会。

域名抢注秘技

"为什么做域名?因为我喜欢1块钱赚10块钱的生意。为什么我比别人做得好,因为我做事动脑子。所有的NB都是比别人多那么一点……"

"蔡总,30万买你的suzhou.com可以吗?"7月21日晚,蔡文胜亮出他的iPhone手机,给我们看一个陌生号码刚发来的短信,他的回复是"这个域名少于100万不卖"。

几乎每天,他都会收到这种和他商量买卖域名的电话、短信或者邮件。在"米农"(网络域名玩家的自称)的世界里,蔡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就连国外的域名投资客,也都知道中国有个Mr. Cai。

有意思的是,蔡其实在2000年才开始做域名。当时早已过了域名投资的黄金时期(国际互联网域名始于1985年,1992年之前域名都是免费的,1994年后有了域名注册商,才开始收费,并有了抢注)。当时,全中国有数千人在参与这块生意,包括很多互联网精英也都尝试。

而蔡本人此前除了买电讯盈科PCCW的股票赚到点钱之外,对互联网毫无了解。他是在香港偶然看到一个报纸新闻,说business.com域名卖了750万美元。那一天是2000年4月25日。

这一下子激发了他的兴趣,"我对用1块钱赚1块钱的生意不感冒。一个域名注册费才200块,但是好的能卖几万,利润很高。"他决定放下家族的进出口贸易和房地产生意,全力投身此事。

但2000年时,有价值的国际域名几乎已经被注册一空,蔡文胜不可避免地交了不少的学费。他 一口气注册了一两千个域名,什么类型都有,比如模仿联想FM365.com注册的FM86.com,但这种他自以为很好的域名其实并无价值,"结果一个也 没有卖出去",一下子赔了几十万。直到2000年底,他才知道,域名注册之后每年还需要续费,如果不续费就会"掉下来",也就是说,可以重新被注册,于是 他把目光放到了抢注可能"掉下来"的有价值的域名上。

这将面临两个问题,一、如何发现有价值的域名;二、发现之后如何保证自己能抢注到。

蔡文胜分别都有一套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是挑域名。

第一个阶段是我把著名的网站、常用拼音、地名做一个数据库,大概有10万个,每天到期的域名可能有500个,我从中挑最好的抢注。

第二个阶段,国外有网站,专门卖每天掉出的域名,300美元可以买10万个名单。我怎么挑出要抢的域名?我一般会放入大英百科全书和我的数据库匹配,这是第一步,匹配出来有二三十个是单词的,那这个价值就比较大。

后面我更精了,我把这10万个域名通过程序放到域名注册代理网站snapname.com的 数据库去匹配,通常有1000多个域名会被人家预订了,也就是说别人帮我选过一遍了,然后再到域名拍卖网站namewinner.com去查别人愿意出的 价格,价格最高的域名价值也最大。比如当时romantic.com有人愿意出10万美元,wirelessnet.com有人出到18万,我就专门抢这 些最贵的。

通过这种方法,蔡发现了很多普通人不会注意到的有价值的域名。"你知道bharat是什么意 思吗?bharat.com值多少钱吗?"蔡文胜几乎炫耀般地问我们。我们默契地摇头,他开心地回答道:"'bharat'是印度的别称,就像 'sino'是中国的别称一样,印度最大的国有公司几乎都是以bharat开头,这个域名值几百万美元,现在在我手里。"

但一个有价值的域名往往是全世界无数人都会去抢,如何提高自己抢注成功的概率,蔡文胜同样有极为巧妙的方法来实现,以FM365.com为例。

FM365.com注册于1999年10月21日,已经放弃互联网业务的联想忘了去交费,到2003年10月21日过期,但当时可能有10万人要想抢注这个域名,如何保证能抢注 到?

首先你要了解域名到期之后并不是马上可以重新注册,注册商会保留一段时间,但每个注册商的规 则不一样,有的可能是第二天,有的要1个月,有的是45天,所以你首先要知道它是哪个注册商。FM365.com是在NSI注册的,它的保留时间是70 天,所以也就是12月29号可以注册,只有10%的人知道这个日子,这就淘汰90%,还剩下1万人,但你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所以必须知道具体是几点几分 掉。如果整天等着,机会很少,我知道NSI是在美国时间中午12点,中国时间是凌晨3点,知道这一点的又淘汰90%,还有千分之一的机会。

注册域名需要填写名字、邮箱、地址,通常这个过程大概需要5秒,最开始我先填好,然后直接按F5就可以了,只要1秒不到,概率就比较高,这样又淘汰90%,这个时候还剩下100个人,还是不能保证你能注册到,我后来采用程序注册,每秒提交1000次,这样概率就提高很多。

我还有几十个提高注册域名成功概率的小窍门,比如不能直接用自己的电脑去注册,因为这样的话 提交的信息要从厦门到上海再到美国,经过太多的节点,速度太慢了。于是,我先租用上海的服务器,后来干脆租用美国的服务器去注册,这样速度最快;而且注册 信息也就填写阿拉伯数字,比如1@1.com。反正这个信 息回头可以修改,最简单注册信息比完整信息要少几百个字节,也会加快提交速度,从而提高成功的概率。还比如注册域名时,要提交一个dns地址,有一天我写 错了,注册商返回给我的信息是dns无效, dns的验证要花时间,我干脆就不填,事实证明也能注册成功,这也能节省时间。

后来我在全世界第一个开始通过注册商的特殊通道来注册域名,打个比方,原来我们在门外面抢, 现在我到了门里和别人抢,我的成功率就更高了,当然这种方法后来也流行开了,但是ICANN对注册的信道有限制,国外的注册公司是以量为目标,每次要抢注 很多域名,而我只注册最有价值的域名,集中所有的信道去注册一个。

最后,我的成功率就从十万分之一变成了50%以上。

应该说,从2001年到2003年,蔡文胜的域名生意做得相当成功。他大约注册了5000多 个域名,卖了1000多个,而他域名的买家则遍布全世界,比如西班牙一家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BIONET.COM就是从他手里买的。期间,所有的域名生意 几乎都是他和一个2001年找来的伙伴完成。后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搞.cn的域名,让他支持。他光3个字母的.cn就收了2000多 个。至今据他自己估计,手中的域名价值上亿美元。

"我是个善于找窍门的人。"蔡文胜说,"全中国真正从买卖域名里赚到钱的人不超过100个,我应该是最棒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第一个生意得到佐证。

1985年,15岁的蔡文胜通过香港的亲戚买了一台三洋8800双卡录音机,时价280元。 然后开始翻录港台的流行歌曲,一天可录40盒,一盒空白卡带的成本为1元,翻录之后卖2.5元,一天可赚60元,后来他把录音机的数量增加到8台,每天可 以赚几百块,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于是他退学专心做生意。

显然,如果能够提高翻录的速度,即可增加收入,蔡文胜将一台录音机拆开,发现将录音机的一个塑料卷盘扩大,就可以提高速度。最后,他的翻录速度是别人的3倍。 "我做域名很成功,做磁带生意也做得比别人好,为什么?"蔡文胜说,"可能就是比别人多动了那么一点点脑子。"

创业方法

"南方人创业为什么相对北方人厉害,因为南方人没有什么大选择,觉得这个能赚钱就马上做了。北方人考虑太多商业模式,想得太多,结果没干出来。最好的商业不要去找商业模式,那都是扯淡……"

拿下FM365.com后,联想通过中间人找到蔡文胜,提出想花百万人民币买回去。蔡因此第一次进入互联网的中心——北京。"谈判到后来,我被联想的一个副总说服了,把这个域名免费送还。"于是,蔡享受了一把中央领导人的待遇,在一干高管的陪同下参观联想。

此后,蔡文胜在互联网圈中名声鹊起,他也结交了雷军等一干朋友。

在2003年以后,蔡已逐渐意识到,买卖域名虽有暴利,但终究只是一个个人生意。不过,域名毕竟是互联网最基本的应用,通过域名,他又把中国的出色网站都研究了一遍。这时,他发现了hao123.com,首页上密布着各种网址,流量却极高,alexa排名达到100名。

蔡讲着一口带有浓郁闽南腔的普通话,在学会用输入法之前用坏了3个写字板。当他第一次见到把所有有用网站都列在一个页面上的hao123时,觉得这正是自己最需要的网站,因为只要把hao123设为主页,就不用再自己痛苦地输入网址了。

蔡文胜找了几个人组成团队,决定自己也搞一个。当时他手上有3个三位数字的域名870.com716.com265.com,先用870.com做,结果做了1个星期,流量就到1天十几万。蔡于是更加确信,"这种看似傻瓜的应用正是中国数亿普通网民的需求"。

他坚决地把域名换成265.com,并把自己手中的好域名全部导向265.com。到 2004年年中,265.com的日流量已经达到近400万。这时IDG的投资经理找上门来,希望投资265。在北京,他见到了IDG的合伙人过以宏,侃 了半天域名生意之后,隔壁的熊晓鸽、周全等都跑过来听他讲故事。不过,"他们对265生意还是只听懂了一半",最后,265拿得了百万美元的投资。

这个估值算不上很高,但蔡是草根站长中第一个获得VC投资的,这种光环效应让蔡迅速成为站长们的大哥,更为重要的是,蔡因此而进入了互联网的主流之中。获得投资后,265将公司从厦门搬到北京,蔡本人开始与各大互联网公司有了直接的接触。

2005年,客齐集的CEO王建硕有一次去拜访蔡文胜,在蔡的名片夹中发现居然有 Google负责投资事务的一位人士的名片,这让王相当意外,因为265是如此一个草根的网站,与高科技的Google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并且此时 Google尚未进入中国。事实上,265是Google在中国的第二个投资,第一个是百度。

"在中国,网址站和搜索引擎是很紧密的结合,高端用户知道网址,也会打字,可以直接上搜索引 擎,但很多低端用户不知道,是从网址站开始上网的,他们接触的第一个搜索引擎会决定他将来用什么,这是百度收购hao123、Google收购265的原 因,至今每天从hao123上导向baidu的流量达2000万。"蔡文胜说。

值得一提的是,IDG在找265之前,曾去兴宁找过李兴平,但是不善言谈的李让IDG投资经理颇为失望,认为hao123流量虽然很高,但创始人缺乏将其做大的视野与能力, IDG这才将目光放在了网址站的第二名265上。

在接受投资时,蔡文胜就计划收购hao123,然后与265合并,这样就一定可以做大,"能左右中国互联网,也能左右搜索引擎",IDG也认可并购hao123的设想。

但蔡犯了一个错误,由于是竞争对手,蔡担心直接找李兴平难以沟通,就通过各种关系侧面向李表 示收购的意愿,但李全部予以拒绝。2004年8月,蔡忽然发现hao123.com的注册信息发生变更,9月,蔡文胜亲自去兴宁找李,才知道hao123 已经被百度收购,失去了合并的机会。

不过两人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倒一拍即合。当时蔡已拿到IDG的投资,李兴平自觉这种与资本打交道的能力是自己的软肋,做个人网站局限性太大,两人可以在其他方向进行合作。

而李兴平对用户的理解和对产品的敏感度让蔡相当"崇拜","他真的有天赋,虽然在一个小镇里 面,但通过互联网,他对中国各个网站、站长的情况、流量怎么做起来的一清二楚,天下没有白白成功的。"蔡文胜感叹道,"hao123就不说了,他做了一个 IP138,查询IP地址,它甚至都不是一个网站,只是一个简单的网页,但很有用,1天都有百万的流量。我认为他是中国互联网里面很懂用户的,而我很懂站 长,很懂产品。"蔡文胜说。

2004年下半年,两人就开始悄悄合作,做小游戏网站4399。在4年多的时间内,4399 主要提供免费的flash小游戏服务,没有很多的赢利。2008年,网页游戏市场开始爆发,4399也开始引入网页游戏,凭借之前积累的人气,迅速开始赢 利。有大公司和投资商找上门希望买4399,蔡文胜与李兴平商量决定不卖。2009年,两人在广州成立团队,正式将4399商业化运营。

直到今天,4399的决策由两人共同商量,产品的事李兴平说了算,商业发展、人员配置管理以 蔡为主。李待在兴宁老家,蔡通常在厦门,平时通过QQ和电话沟通,一两个月碰一次。蔡计划将4399的大本营放在厦门,他曾考虑过搬到北京,但后来"还是 觉得厦门好一点,不浮躁,可以踏实地做好一些事情。待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容易忽略二、三线城市以下网民的需求"。

目前拥有上亿用户的4399定位为国内最大中文游戏发行平台,其中网页游戏注册用户1200多万,每天新增用户近20万,每日流量1600万,平均同时在线80万,月收入达到千万,盛大、巨人等大公司都开始与其合作。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无论是hao123还是4399,其页面都极不美观,这让互联网精英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这样的网站能够获得这么大的流量,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的普通互联网用户相对低端,对他们来说,互联网越简单越好。我曾做过实验,我让五六岁 的小孩同时玩4399和其他小游戏网站的游戏,一个星期之后,他会更喜欢使用4399。"蔡文胜说。这多少和当年李彦宏对hao123的评价类 似:"hao123简单到让人无法超越。"

投资原则

"传统生意教给我两件事:第一,有用户就有价值。看店面好不好就是看人流,有人流就说明人家喜欢到这来,就可以卖很多东西。第二,商业的敏感度和决策速度。我做决定非常快,有些重要的投资半小时敲定,钱就打过去了。"

2005年4月,蔡文胜个人出资包下全部食宿,在厦门连办两天"中国互联网站长大会",邀请 了国内流量最大的150名个人网站站长参加,其中包括庞升东、姚劲波等日后获得巨额风险投资的人。这一届的站长大会也被认为是个人站向商业站转型的标志, 而此后的蔡文胜则隐隐有站长盟主之势。尽管日后他承认,第一次站在台上演讲时,"腿都是哆嗦的"。

"在我开始搞站长大会的时候,个人站长的时代就过去了。这不是说中国以后就没有站长了,而是说今天个人再重头做一个网站做到全国出名,有几千万用户已经不太可能了,很多个人站正在商业化,并取得了成功。"而蔡文胜就是重要的推手。

2005年底,参加过第一届站长大会的Chinabbs创始人王定标找到蔡,想买一个更好的 域名。蔡和他聊了几个小时,对Chinabbs的整个发展提出一系列的建议,王定标十分认可,就邀请蔡做股东。Chinabbs的投资商也是 IDG,IDG对此并不反对,蔡就把daqi.com送给了Chinabbs,加上他的想法、资源入股,成为了大旗网的股东。

另一位参会者58.com的创始人姚劲波也曾是一位成功的域名投资者,与蔡文胜私交很好。2005年他创办58同城时,蔡也很看好分类信息网站这个方向,就投资入股。此外,蔡也经常在服务器、带宽、域名等方面给一些更小的网站以帮助,不过通常并不占股。

2007年在卖掉265之后,蔡文胜认为自己已经基本获得了成功。除了4399外,天使投资变成蔡文胜的主要兴趣。蔡做投资有两种方式。

1. 网站本身已有很大的用户群,通常要达到千万级,"有用户就有价值,用户量达到千万说明已经初步成功",这种认识就源于蔡文胜早年做服装生意的体验。蔡文胜 也形成了对网站价值的判断标准,"只要有足够的用户,就一定能找到商业模式,只是能做多大的问题"。"有些东西是不能支撑很大的,要知足……"

2. 蔡自己看到市场有什么需求,认准一个方向,就会主动组织团队。比如美图秀秀就是蔡认为普通网民需要一个傻瓜版的photoshop处理图片,这个可以轻易做出各种各样效果的图片处理软件是在2008年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之一。

但蔡文胜最鲜明的投资特色或许并非是以上两点,而是"快"。他通常都是在很早期的时候发现有 潜力的项目,然后迅速做出投资的决定,"我投资决策很快,有时候半小时就定了——不是说做决定,而是把钱打到对方账上。"显然,与VC机构的漫长的谈判、 调查、法律签署相比,这种快速的投资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这同样来自蔡早年做服装生意的经历,"当别人用10块钱的价格订1000条裤子的时候,一定要在极短时间内判断自己是否能用9元的价格进到货,否则商机瞬间就会失去",这种快速决策的前提是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和敏锐感觉。

蔡文胜从来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在做每一件事之前几乎都会做大量的功课。2003年做 265之后,他将当时站长云集的k666.com上的几万个帖子从头看了一遍,从而了解了几乎所有主要的个人站的情况,当他接触IDG时,他把这个公司的 历史、各位合伙人的情况都摸了个遍。自然,当他自己开始做投资时,他在决策之前就已经对看重的公司做了充分的研究,并闪电般地开出对方无法拒绝的条件。

与此同时,蔡文胜同样有严格的投资纪律。他的原则是不超过200万元,"我只做前期投入不是 特别大的事情,如果要靠烧钱才能做大的,我不会做,当然,如果能吸引到VC那就另外一回事。"4399的投入不到100万元,傻瓜图片处理软件美图秀秀则 几乎都没有什么推广成本。他和李兴平曾经一起投资一个视频网站,因为需要的投资太大,很快转卖给了他人。

对于他所投资的公司,蔡都有明确的步骤安排:首先考虑做的东西对网民是不是有用,能不能抓住几千万用户,有了几千万用户之后考虑先让它赚钱,然后第三步再考虑能不能做得很大,甚至做成上市公司。

下一个大生意

"1998年到2003年,是中国互联网的精英时代,都是拷贝海外的模式;2003年到2008年,网民从几千万达到3亿,是大众时代,这个阶段土鳖超越海龟;而2009年到2014年,中国的网民会从3亿增加到6亿,这将是全民互联网的时代,机会有很多。"

现在,蔡文胜每天中午12点起床,然后开着自己的保时捷SUV到办公室,一根根地抽中华烟, 泡上好的大红袍喝茶,然后上网去各个论坛和QQ站长群里看看大家在聊什么话题,再电话给自己投资的公司指点一下方向。看似很轻松的他其实仍然在思考自己的 下一步的方向,他并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不能说我被低估了。因为我确实还没有做成大事业。人的价值有两种,一种是浮在台面上的,另一种是会慢慢积累,但会嬗变成一个大东西,我觉得我的积累期还需要时间。"蔡坦言。

尽管现在蔡文胜花在域名投资上的精力只有1%,但说起域名,他仍然滔滔不绝,他了解中国所有 知名网站域名的故事,很多域名也与他息息相关。比如g.cn是他卖给谷歌中国的,如果陈一舟不是受到蔡文胜的影响,可能就不会后来去抢注开心网的域名 kaixin.com。他时不时要晒一下自己收藏的经典域名,比如Romantic.com,"这个没有百万美元是不卖的"。"我还收藏了中国上千个地方 城市的域名,足可以搞一个地方门户联盟"。

而域名,很可能还是他下一个大生意展开的基础。

今年7月初,一位美国的域名投资者专程飞往厦门拜访蔡文胜,Mr. Cai在国外的域名投资者中名气很大,这位投资者问蔡,他手中有那么多有价值的域名,为什么他不做域名停放(Domain Parking)?

蔡坦言,中国的企业对品牌的认知度还不是那么高,而且点击作弊比较多,做域名停放的时机尚不成熟,但他预计未来三至五年,这一市场将会逐渐成熟,而这也可能会让他手中域名产生源源不断的收入。

所谓域名停放,主要是利用域名带来的访问者达到广告点击,从而获得收益,在国外,这是一个极 大的生意,每年市场规模以十亿美元计,据蔡文胜估计,Google每年要分几亿美元给域名停放。显然流量越大的域名价值越大,包括带有很好关键词的域名、 被搜索引擎收录的域名、曾经建过站的域名、和著名域名接近的域名、同名不同后缀的域名等是最适合做域名停放 的。

而蔡文胜手上有大量这种域名,比如和sohu.com很接近的shou.com,携程的拼音 域名xiecheng.com,网易的拼音域名wangyi.com,这些域名有着不小的流量。比如xiecheng.com每天有超过1800个点击, "打开这个网址的人一定就是要找订房间、订机票,就是携程的目标客户,百度上的关键字点击1个是5块钱啊,携程雇那么多人在机场发卡,成本是很高的,这 1800个潜在的用户他们却不要,实在是……"说到这里,蔡文胜不禁大摇其头,"不过我现在一家家去谈也不合算,教育市场太辛苦了,还是等市场起来再做 吧。"

"我现在的想法还是先把4399做成最大的游戏平台,另外我也会关注与传统产业结合的电子商务、无线互联网,这两个是全民互联网时代最大的机会。" 蔡打开自己的ThinkPad笔记本,桌面上就是他自己写的4399商业发展计划书。

"有那么多用户,怎么会担心商业模式呢"

美国互联网的发展有3个阶段,1995至2000年,是雅虎时代;2000年以后,是Google时代;到2005年开始,是MySpace、YouTube和facebook的时代了。

雅虎的雏形是杨致远的个人收藏夹,它解决了早期互联网找信息难的问题,但有两个问题,第一,雅虎主要依靠编辑人工来分类,但当互联网的信息量越来越多时,再多编辑也是不够用的;第二,雅虎的排名不科学,并且很多网站消失后,链接无法及时去掉。

Google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用机器找网站,只要这个网站有信息,有链接,有流量,就会被收录;第二,Google有一套科学的排名算法,通过几百个参数确定网站的排名,所以能战胜雅虎。

2005年以后,就进入MySpace、YouTube和facebook的阶段,为什么它 们能超越Google呢?因为Google虽然很好,但与用户无关,用户没有参与感,互联网的精髓是互动, MySpace从音乐开始,YouTube从视频开始,而facebook是真正的以用户为中心,用户既是使用者,又是创造者,比MySpace和 YouTube更进一步。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与美国有时间差,一般是3年,美国出现什么新网站,中国会很快拷贝过来,但是一开始只是在高端人群,3年后才会真正开始爆发流行。

中国的互联网从1998年才真正开始,张朝阳这些海龟把美国的东西搬到中国来,当时只有几百万网民,这些用户都是精英,所以能接受美国的东西,这是精英互联网的时代。

2003年后网民迅速从几千万突破一个亿,进入大众互联网时代。因为互联网已经到普通老百姓,三大门户、腾讯、百度和淘宝都开始成功了,包括暴风、迅雷也开始起来了,这时候土鳖开始打败海龟,因为土鳖更了解这三亿网民的需求。

2008以后就是全民互联网,接下来几年,中国的网民会增到6亿,里面有很巨大的机会,甚至很多产业都会改变。

我一直有一个理念,网站只要有用户就有价值,当然量级要是几千万,有了用户,就能找到商业模 式,你找不到,别人也会帮你找。Twitter的创始人前一阵子说:"全世界最搞笑的事就是问我Twitter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我有那么多用户,怎么会 担心商业模式呢?" 我太认同这句话了。当然有用户和商业模式,不一定能做到腾讯那么大,那还要有很大的造化。

雷军眼中的蔡文胜

2004年我很看好hao123.com,想投资它,但李兴平不善于和人打交道,所以我就找 265.com。我记得第一次联系上蔡文胜是晚上8点多,两个人聊得很愉快,非常投机,在电话里就聊了一通宵。我极力建议他来北京,因为这样机会更多,后 来IDG投资他,我就没投265.com

我觉得蔡文胜身上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 早期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大都是精英阶层,但蔡文胜来自草根,他本人也是互联网里面对草根用户理解最深的人。

2. 学习能力很强。蔡文胜琢磨问题非常透彻,对每一个问题都会做大量的研究分析,他研究的方向可能并不很大,但在这些方向里面他是绝对的专家。

3. 蔡文胜很善于交朋友,他来北京之后和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老板都有接触。互联网是个网状结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谁善于交朋友就意味着谁就有更多合作的机会。这一点在蔡文胜身上非常明显,这也是很多创业者比较忽略的。

4. 很多站长赚了点钱就容易满足,但蔡文胜却很享受做事的过程,很喜欢甚至很执著地做事,这很难 得。

中国从草根站长做起,真正成功的也就蔡文胜、李兴平、庞升东等少数几个人。目前的互联网上市公司中,还没有真正完全从草根做起来的,这也是蔡文胜他们接下来需要跨越的一道关。他现在做4399游戏平台,我很看好,我觉得他完全可能IPO获得更大的成功。 (本文来源:创业家 作者:张凯锋 申音)

2009年7月5日星期日

俞军12条以及人才的选用育留

俞军12条
*百度PM整理
1,PM首先是用户
2,站在用户角度看待问题
3,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4,追求效果,不做没用的东西
5,发现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
6,决定不做什么,往往比决定做什么更重要
7,用户是很难被教育的,要迎合用户,而不是改变用户
8,关注最大多数用户,在关键点上超越竞争对手,快速上线,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9,给用户稳定的体验预期
10,如果不确定该怎么做,就先学别人是怎么做的
11,把用户当作傻瓜,不要让用户思考和选择,替用户预先想好
12,不要给用户不想要的东西,任何没用的东西对用户都是一种伤害

人才的选用育留
*相关人员整理、稍做删改

PPT提纲:
1.选人
所有人在相同起跑线上
以文取人:用户感觉,方法论,网络熟悉度
喜欢和投入
往前看几年
价值观认同
宁缺勿滥

2.用人和育人
充分授权,目标管理
平等,试错,总结
助理比经理更懂,经理比总监更懂
向下分享,尽量避免单线汇报
坦诚务实,实事求是
持续的自我否定。最终结论是靠发现更多不足来找到,而不是推销观点。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有需求,有优势,有利益
发现者,不是创造者
严谨追求客观公正

3.留人
公司愿景,工作空间,个人待遇
成就感,搜索引擎的意义
学习与成长
愉快的环境
赏罚分明

内容:
选 对一个人,会大大提升团队的“战斗力”,而选错一个人,会给团队带来可能很严重的“伤害”。俞军说,在搜索引擎领域,我们在选人时,不会特别看重这个人的 相关经验,所有人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至于今后的个人发展也和是否有相关工作经验无关,而是这个人是否投入到了这个领域,在认真的学习这个领域,是否具有 潜力。俞军告诉我们,用有经验的人可能一时轻松,但如果他不能再跟着产品成长,将来你会更累;用有潜力的人,现在你可能要多付出一点来带他,可是将来他会 加速成长,比你对产品的理解更深。

产品部门在选人这一点上,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以文取人。我们不看重简历上的背景,性别,血型,而是根 据他写的产品分析看这个人对于产品和用户的感觉,这些感觉是从文字上可以感觉到的。而判断力是源于自己对于产品和用户的感觉积累,当你读过一千个或者更多 的产品分析后,再读到一篇产品分析的时候就会一下子给这个分析打一个准确的分数。另外从产品分析里的方法运用上可以看出这个人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能 力。

“以文取人”之后,还要看这个人是否喜欢并能够投入的做这个工作。喜欢的投入,和没有感觉的投入呈现的效果完全是两码事。俞军举了一 个赛车的例子,他说,有些人开车,就是开车,把车作为一个工具把自己送到目的地,所以开了一辈子车,还是一样的开车。但是赛车手会琢磨怎样把车开的更好更 快,所以也许赛车手开一个月的车,就已经比开一辈子车的人开的好的多了。我们需要选的人,就是喜欢并愿意投入的人,在又酷又炫的搜索引擎领域,这样的人可 能并不难找。

俞军在总结选人经验时,特别强调了要选择和公司,团队的价值观一致的人,这样会大大提升工作的效率。更应该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宁可人少,每个人累一点或是少做一些事,也不要盲目扩充人力,种下不良的种子。

选 对人之后就要考虑如何用好他(她),培养他(她),不能浪费人才资源,这也是本次讲座的重点和意义,引起了在场同学的广泛关注。俞军说首先的一个大原则就 是要——充分授权,目标管理。充分授权能够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目标一定是协调后达成一致的目标。对于产品部门而言,和不同的产品团队合作,就会做出不 同的东西,因此依赖于脑力劳动的工作,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就是要营造平等的工作氛围,有试错的心态,并能够不断总结。平等的氛围有 助于发挥个人能动性。对于试错的心态,俞军分享自己带团队的经验,他说当自己和团队的成员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要尽量在把控关键点前提下将“试错”的机 会留给团队成员。因为如果这个成员的想法此次被证明是错的,那他(她)就会从“错”中学到最多的经验,从而尽快成长。如果领导的意见被证明是错的,那团队 成员将没有机会获得“错事经验值”。最后总结尤为重要,总结要有开放的心态,多总结不好的方面,下次可以得到更好的改善。之后再与团队成员互相分享,整体 成长会很快。

俞军提到“助理比经理更懂,经理比总监更懂”,越专注细致的了解一件事情的人最有发言权。最差的方式就是向上分享,单线汇 报。真正需要做的是和自己的团队商量,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基于事实本身推出结论。需要培养个人持续否定自我的精神,最终的结论是靠发现更多的不足找到,而 不是推销观点,永远站在事实的一边,结论会越来越正确。

俞军总结了吸引人才最重要的三个条件,一是公司的愿景,是否足够吸引人才留下;二是工作空间,是否能够提供发展和上升的空间;三是个人待遇。

有同学问:“你认为百度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俞军说:“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那个时候,如果没有百度,也一定会有另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兴起,而百度在这个最佳的时机选择了这个领域,且做得最好,所以这种成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的必然。

继而有同学问,那么只要百度不犯错,是否就不会被其他搜索引擎超过了?俞军说非常坦诚地说:“如果是与百度同质的产品,在这个领域想要超越已经几乎不可能了,但是并不排除新的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领域上,出现能颠覆搜索引擎的产品或公司。

他 告诉我们他的思考——产业生命周期的更迭总是从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开始的,聚光灯曾经照耀过一个个新兴的产业,使他们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引擎,如今这个焦 点正是搜索引擎,但如果有一天,搜索引擎不能带给用户更多的价值——无论怎么努力去改进,其对于用户体验的提高已经微乎其微了的话,其光芒与风头被另一种 产业替代,也将是一种必然。

那么我们怎么保持我们的领先地位呢?俞军再次强调了百度做产品的用户导向原则。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只做有需求,我们有优势和有利益的产品。“对于用户需求,请记住,我们永远是发现者,而不是创造者。”

 


俞军的求职信和离职信

求职信:

搜索引擎9238,男,26岁,上海籍,同济大学化学系五年制,览群书,多游历。

97年7月起在一个国营单位筹备进口生产项目。

99年4月起在一个代理公司销售进口化工原料兼报关跟单。

2000年1月起在一个垂直网络公司做分析仪器资料采编。

2000年7月起去一个网络公司应聘搜索引擎产品经理,却被派去做数据库策划,9月起任数据中心经理。

长期想踏入搜索引擎业,无奈欲投无门,心下甚急,故有此文。

如有公司想做最好的中文搜索,诚意乞一参与机会。

本人热爱搜索成痴,只要是做搜索,不计较地域(无论天南海北,刀山火海),不计较职位(无论高低贵贱一线二线,与搜索相关即可),不计较薪水(可维持个人当地衣食住行即是底线),不计较工作强度(反正已习惯了每日14小时工作制)。

离职信:

同事们,大家好!

这是我在百度和在北京的最后一天,借此告别邮件表达我的感谢。

我最想感谢的是搜索引擎。如此幸运地生活在一个有搜索引擎的时代,搜索引擎带给我的知识和对我成长的影响,超过了从小到大所有老师、所有书籍、所有传媒 和父母教育的总和。搜索引擎的成熟和普及,正如造纸和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一样,又一次极大地降低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成本,并将对社会的平等和进步产生深远的影 响。

然后,我要感谢百度的很多同事。一直记着3个特别的时间:2001年9月,百度搜索的首页上线;2003年4月左右,成为当时最 好的中文搜索引擎;2005年7月底,成为当时访问量最大的中文网站。8年前,当我带着“做最好中文搜索引擎”“普及中文搜索,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心使命 感来到这里时,还只是一个空有热情的业余网友,感谢上上下下无数百度同事多年来的专业、宽容和帮助,给了我一个最能发挥我长处、最能忽略我短处的工作空 间,让我能在今天为搜索引擎深入中国人生活而高兴时,还能自豪一下其中也曾有自己的一份汗水。

不止是对我在搜索引擎方面的帮助,还要特别感谢早期的很多百度同事,他们所表现出的聪明、严谨、敬业、坦诚、正直等,让我学到了很多,改变了我很多,也让我知道,原来可以有这么快乐的工作环境,这些人、这些美好的岁月都是我想感谢的。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搜索引擎曾经占用了太多本该属于家庭的时间,感谢家人的背后付出。

谢谢!

俞军

2009-06-29

源地址:http://www.gsx.name/article.asp?id=198

《网站优化》学习笔记

  1. 对于新用户,网站只有不到2分钟的介绍时间。其中,花在主页上的时间只有半分钟,这半分钟里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决定下一步去哪里,而不是逐字阅读那 些内容。成人每分钟阅读200-300个单词,所以,更为实际的做法是把网站的介绍用10到20个单词就讲清楚。用户会在内部页面上花1分钟,但这一分钟 里的一部分时间会用于评估网站的导航系统以及决定下一步去哪里。所以,有可能会阅读100个单词量的信息。
  2. 用户要完成任务时,88%的情况下会先去搜索引擎,只有12%的情况下才会直接去一个他们希望对问题能有所帮助的网站(Expedia也不例外)。搜索引擎只理解真正的文字,所以它们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盲人用户。
  3. 相比搜索引擎自然排名而言,搜索广告投放是一个短期解决方案,但做法是昂贵的,而且会逐年更昂贵。点击搜索引擎广告的第二位的用户,转化率可能高于点击第一位的,因为他们更积极地在寻找解决方案。
  4. 用户滚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短短的几秒钟内是否认为自己走对了地方,但如果一定要设计成滚屏,也尽量不要让长度超过2.3屏。
  5. Victorassecret是全世界最好的25个电子商务网站之一。
  6. Jakob的《Homepage Usability》和《Designing Web Usability》值得一看,还有《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for the World Wide Web》。
  7. 网页设计的两个主要策略是:使你的内容看起来是一顿很有营养的大餐;向用户表明这些内容很容易得到。
  8. 后退按钮是Web浏览器中第二大常用功能,仅次于链接到新页面。后退按钮可能由于嵌在页面内部的重定向而不是隐藏在服务器端的重定向而失去作用。
  9. (P55-56)这里讲了用户对于广告的抵制态度和"习惯性忽略",提出适当位置的和当前页面相关的文字链比图形或动画更能吸引注意力,因为用户 已经习惯于认为网站上有用的部分都是以普通文本的形式出现的。(P192)眼球跟踪研究发现,对于在线的新闻内容,标题和文字是首先被注意到的,甚至先于 图像。
  10. 搜索是仅次于导航的人们最常用的在网站上查找信息的方式。符合用户期望的搜索,才是好的搜索。即使只有一个结果也需要显示搜索结果页,因为这是用户所预期的方式,而且一旦用户看到搜索结果那么少,就可能想要修改搜索条件。
  11. 人们用以判断一个公司是否值得信任的主要标志:该公司是以一种皮包公司的方式运作呢?还是愿意提供一个实际的地址和电话?
  12. 三个因素会影响到一个问题对于用户的严重性评级:频率,多少用户会遇到?后果,遇到会造成多大的麻烦?持久性,是一次性麻烦还是每次都会有麻烦? 计算公式是"频率得分×后果得分×(持久性得分的平方根)"。之所以持久性得分用平方根来算是考虑到实际上用户遇到麻烦后很可能不会再来了。
  13. (P95)四分之三的人们遇到的可用性问题都和查找、阅读和理解信息有关。其中,可查找性(信息体系结构,类别名称,导航,链接)是最大的问题, 占了26%;其次是页面设计(易读性,页面布局,图形,显得不够专业,滚动),19%,然后是信息(内容,产品信息,公司信息,价格),18%,还有搜 索,11%。以上四项加起来差不多占了75%。除了这四项和信息相关的问题之外,任务支持(工作流程,隐私,表单,不同产品之间的对比信息,缺乏灵活性) 也是较大的问题,12%;然后是花俏的设计(多媒体,后退按钮,PDF/打印,新窗口,声音),9%;其他(程序错误,Web上的可见度,广告,新网站, 比喻)4%。广告之所以没有成为较大的问题,是因为用户虽然讨厌广告,但他们会主动忽略它,而且广告必须达到非常讨厌的程度才会导致用户离开网站。
  14. (P97)任务失败的原因和上面说的问题不同一样,因为有些可用性问题会让用户痛苦,但并不见得会导致任务失败,比如广告、比如页面设计、比如易 读性等。(当然,这些问题虽然没有导致失败,但是会导致用户不那么喜欢你)。任务失败的原因主要有这些:搜索、信息体系结构、内容、产品信息、工作流程。 搜索占了15%,可查找性占了27%,信息占了19%,任务流程占了13%,花俏的设计占了11%,页面设计8%,其他7%。
  15. 通过将同样的链接散布到页面上各个地方来强调它的方法实际上会减小用户看到它们的可能性,页面上的对象越少,用户就越可能注意到它们。过多的页面 元素,相互竞争之后,大家都不会显得突出。所以,使用重复链接的方式弊大于利,即使增加了某个特定页面的访问量,但可能会失去一些用户对于网站的再次访问 量,他们会因为不容易在网站上找到所想要的而感到困惑。
  16. 应当把主页上的直接链接保留给少量最重要的用户任务,对于主页上任何一个单独的区域来说,需要将直接链接的数量限制在3~5个,如果区域很多,那么最好是3个或更少。
  17. 更多的文字意味着更少的阅读,整块密集的文字其实是在告诉用户"你要很费力才能从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文字尽量别用抗锯齿效果,它会导致文字模 糊,而且会增大图像文件的大小。(P189)尽可能别用移动的文字以及图形文字,人们对于闪烁或移动的文字感动厌烦,因为这些文字会影响他们正在做的事 情。他们会把动态的文字和广告联系起来,因而可能会忽略它。(滚动文字在一些特殊场合可能是有效的,比如发布一些重大新闻。)
  18. (P177-178)对于印刷品而言,有衬线的字体更加精美,对于分辨率有限的屏幕而言,无衬线的字体更合适阅读。无衬线字体在字号很小时会更清晰。Arial和Verdana都是无衬线字体,用户都很喜欢,后者在小字号时也很容易辨认。
  19. (P182~183)一般而言,黑色字体,加上冷色调和不饱和色的背景,是最好的搭配。黑底白字当文字较小时白色的边缘会显得模糊,如果需要用深色的背景,尽量选黑色之外的某个深色。紫色和黄色这些颜色的对比度很高,会给文字一种振动的效果,这也使得它很难阅读。
  20. Web内容要重视可扫描性和可理解性,所以,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进行描述,少说废话,少用花俏的词汇,在开头两行就讲出关键结论,这些很重要。另外,人们更喜欢陈述事实的语言,会忽略浮夸的宣传语。标题很重要,需要简炼且具有描述性,标题左对齐比居中对齐更易于阅读。
  21. 对于用户而言,网上购物的一个优点是他没有任何必须购买的压力,也不需要挡开那些过分热情的销售人员。大肆的市场宣传和过于热情的销售方法会把 Web上的客户赶走。没有必要在字面上欢迎人们来到你的网站,对于用户而言,更有意义的是清楚的产品信息、高质量的网站内容。用户愿意信赖一个清楚地对产 品和服务进行描述的网站,而不是充斥着销售方面的宣传广告的网站。
  22. 提供少数合适的选择通常要好于显示出很多看起来很相似的产品,人们不喜欢面对大量的选择。
  23. 三次点击规则不是可用性准则,强制要求一个大型网站遵守三次点击规则通常会导致网站的导航系统不堪重负,难以理解。只要每一次点击都能使人们更接近想要的结果并且速度合理,他们并不介意点击多个页面来完成任务。
  24. 人们访问Web是因为它有用,而不是它好看。视觉上吸引人是好的,但内容才是最重要的。Flash不应当被用来使得一个页面更加活泼,如果你的内 容令人枯燥的话,就重新写一下,并请一个专业摄影师拍一些更好的照片。富媒体能够在某些情况下提升用户体验,但在大多数时候是"穷"媒体使你变得富有,因 为简单的设计能够使用户专注于和你做生意。
  25. 可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就等同于简单性,更少的功能意外着更少的令用户感到迷惑的东西、更少的用户出错风险、更少的描述和文档、更少的帮助信息,去掉 一个功能就能自动地提高其余功能的可用性(老邓按:增加一个功能就会自动地降低其他功能的可用性)。所以,在将设计元素增加到网站之前,先问问:这个元素 会简化用户的任务吗?这个元素能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价值吗?
from:http://www.raydeng.com/%e3%80%8a%e7%bd%91%e7%ab%99%e4%bc%98%e5%8c%96%e3%80%8b%e5%ad%a6%e4%b9%a0%e7%ac%94%e8%ae%b0.html

2009年6月30日星期二

我告诉你怎么学搜索

from:搜索引擎9238  http://www.sowang.com/sousuo/2002-11-11.htm

老是问问题,是学不好搜索的。
你不是很想知道我是怎么练习达到现在的搜索水平的吗?好,我告诉你怎么学搜索:
+ 每天至少200次搜索,持续一年以上。
+ 阅读可收集到的任何搜索相关文章,至少5000篇,至少一半是英文。
+ 把任何可利用时间用于思考搜索,把眼前看到及脑中想到的任何事物及文字都用搜索来描述和验证。
+ 任何别人搜索过的案例,一定仿照一遍,并做10倍以上的变化搜索,至少半年。
+ 对你最感兴趣的一门领域,深入了解它,彻底跟踪该领域内任何信息,包括你极尽所能收集到的任何角度、任何位置、任何媒体、任何人、任何形式的信息,直到你弄清除信息是怎样出生、成长、生病、死亡,维持这种状态绝不可短于1年。
+ 阅读任何人文学科著作至少1000本,其中至少100本哲学和心理学作品,不要放过任何所谓经典著作。培养至少10门爱好,完成初阶的学习过程,精通其中 至少2门。至少15个省以上的旅行。至少更换5个不同的工作。直到你能把握信息的生老病死背后是什么。
+ 以感情入搜索。

不要以为我在说笑,现在的学搜索条件已经比以前我摸索时好了很多,所以你要做的工作也轻松得多。曾经有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太累想控制一下的时候,给自己定的 界限是1天中搜索次数最多不超过500次,当然后来没能完全遵守,就象我没能完全遵守以前给自己定的每周工作100小时一样。

提问有时是一种有效的搜索方法,但总是提问对于一个搜索者而言是一种不良习惯,你要养成用搜索解决任何问题的习惯,在几万次的失败中领悟和学习。

最后一点,你不一定要跟我一样,我的力量来源于愤怒!内心深处的愤怒,改变世界的信念支持我在每次搜索时尽全力并得到足够的回报。感情有很多,你不一定要跟我一样。


2009年6月29日星期一

金科玉律 - 俞军离职前演讲:谈管理之道

百度副总裁俞军将于明天正式离职。上周,俞军在离职前在公司做了一个演讲,谈了关于管理的一些内容,直白而又深刻。以下是俞军演讲全文:

以文取人――所有选手站在同一个起跑线

如何选人?选什么样的人?很多经理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选对一个人,会大大提升团队的"战斗力",而选错一个人,会给团队带来可能很严重的"伤害"。俞军说,在搜索引擎领域,我们在选人时,不会特别看重这个人的相关经验,所有人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至于今后的个人发展也和是否有相关工作经验无关,而是这个人是否投入到了这个领域,在认真的学习这个领域,是否具有潜力。俞军告诉我们,用有经验的人可能一时轻松,但如果他不能再跟着产品成长,将来你会更累;用有潜力的人,现在你可能要多付出一点来带他,可是将来他会加速成长,比你对产品的理解更深。

产品部门在选人这一点上,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以文取人。我们不看重简历上的背景,性别,血型,而是根据他写的产品分析看这个人对于产品和用户的感觉,这些感觉是从文字上可以感觉到的。而判断力是源于自己对于产品和用户的感觉积累,当你读过一千个或者更多的产品分析后,再读到一篇产品分析的时候就会一下子给这个分析打一个准确的分数。另外从产品分析里的方法运用上可以看出这个人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

"以文取人"之后,还要看这个人是否喜欢并能够投入的做这个工作。喜欢的投入,和没有感觉的投入呈现的效果完全是两码事。俞军举了一个赛车的例子,他说,有些人开车,就是开车,把车作为一个工具把自己送到目的地,所以开了一辈子车,还是一样的开车。但是赛车手会琢磨怎样把车开的更好更快,所以也许赛车手开一个月的车,就已经比开一辈子车的人开的好的多了。我们需要选的人,就是喜欢并愿意投入的人,在又酷又炫的搜索引擎领域,这样的人可能并不难找。

俞军在总结选人经验时,特别强调了要选择和公司,团队的价值观一致的人,这样会大大提升工作的效率。更应该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宁可人少,每个人累一点或是少做一些事,也不要盲目扩充人力,种下不良的种子。

给他成功与犯错的机会――用人的关键在于授权

选对人之后就要考虑如何用好他(她),培养他(她),不能浪费人才资源,这也是本次讲座的重点和意义,引起了在场同学的广泛关注。俞军说首先的一个大原则就是要――充分授权,目标管理。充分授权能够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目标一定是协调后达成一致的目标。对于产品部门而言,和不同的产品团队合作,就会做出不同的东西,因此依赖于脑力劳动的工作,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就是要营造平等的工作氛围,有试错的心态,并能够不断总结。平等的氛围有助于发挥个人能动性。对于试错的心态,俞军分享自己带团队的经验,他说当自己和团队的成员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要尽量在把控关键点前提下将"试错"的机会留给团队成员。因为如果这个成员的想法此次被证明是错的,那他(她)就会从"错"中学到最多的经验,从而尽快成长。如果领导的意见被证明是错的,那团队成员将没有机会获得"错事经验值"。最后总结尤为重要,总结要有开放的心态,多总结不好的方面,下次可以得到更好的改善。之后再与团队成员互相分享,整体成长会很快。

俞军提到应该"助理比经理更懂,经理比总监更懂",越专注细致的了解一件事情的人最有发言权。最差的方式就是向上分享,单线汇报。真正需要做的是和自己的团队商量,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基于事实本身推出结论。需要培养个人持续否定自我的精神,最终的结论是靠发现更多的不足找到,而不是推销观点,永远站在事实的一边,结论会越来越正确。

用人时一门学问,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像下一盘棋。人才培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高瞻远瞩,也正如一盘棋局。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才能赢得这盘棋,做好这个项目。

愿景清晰,赏罚分明――薪酬之外的留人之道

用心培养的人才,应该怎样留住?最后俞军总结了吸引人才最重要的三个条件,一是公司的愿景,是否足够吸引人才留下;二是工作空间,是否能够提供发展和上升的空间;三是个人待遇。对于每一个在百度工作的同学来说,我们其实正在合力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做中国最好的搜索引擎,降低人们获得知识的成本,填补人们信息的鸿沟,每一个百度人都有理由骄傲和自豪!
其实俞军自己的例子就证明了这一点,他告诉我们,其实他并不喜欢在北京生活,8年来无日无夜不想着回上海老家,正是为了做出中国最好的搜索引擎这个愿景,才使他留了下来。

两个小时悄然滑过。抓住难得的与俞军可以交流的机会,大家也开始在人才选择培养之外踊跃提问有同学问:"你认为百度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俞军说:"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那个时候,如果没有百度,也一定会有另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兴起,而百度在这个最佳的时机选择了这个领域,且做得最好,所以这种成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的必然。

继而有同学问,那么只要百度不犯错,是否就不会被其他搜索引擎超过了?。俞军说非常坦诚地说:"如果是与百度同质的产品,在这个领域想要超越已经几乎不可能了,但是并不排除新的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领域上,出现能颠覆搜索引擎的产品或公司。

他告诉我们他的思考――产业生命周期的更迭总是从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开始的,聚光灯曾经照耀过一个个新兴的产业,使他们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引擎,如今这个焦点正是搜索引擎,但如果有一天,搜索引擎不能带给用户更多的价值――无论怎么努力去改进,其对于用户体验的提高已经微乎其微了的话,其光芒与风头被另一种产业替代,也将是一种必然。

那么我们怎么保持我们的领先地位呢?俞军再次强调了百度做产品的用户导向原则。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只做有需求,我们有优势和有利益的产品。"对于用户需求,请记住,我们永远是发现者,而不是创造者。"俞军说。

2009年6月28日星期日

为什么设计这个?

这篇文章讲的是产品意图的问题,也是跟老板沟通的问题,最近工作深有感触啊!

from:http://uicom.net/blog/?p=835

上周去北京,用非正式的面试方式和几位大公司的产品设计师聊了聊。我基本都问到了两个问题:
1、分享一个你的实际具体产品设计的过程。
2、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设计,你清楚吗?

很失望。第二个问题普遍没得到答案。设计师们普遍在做完设计之后都不知道“老板为什么要做这个”,或者认为“老板给了一个错误的指令”。
这 是一个误区,老板在战略上固然可能会出错,但具体到这个设计任务的时候,一定是有原因的。因为设计的走形,导致战略执行中出现偏离, 最终出现“战略错误”,和老板直接的“战略错误”同样严重!作为产品设计者,我们必须保证对“为什么做设计”的清楚理解,才可能做到设计不会走形,不要指 望“老板会来审核设计的方向是否走形,我按他说的做就行”,老板没有你专业,如果老板能完整看出来设计是否走形,要你干什么?

半个月前,在集团的“总裁夜谈”上,David给大家分享了他给Jack提的一个意见:您去了一趟呼叫部门,说了句“我们的问题应该30%在线上解 决”,搞的大家都冲着30%胡乱忙乎了一年 …  我倒觉得这个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可能并非是Jack的。而是,在执行这个“30%”之前,有没有深入了解“30%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假设Jack的目标是“提高线上服务能力,让基础的可以线上解决的问题都能在线上解决”,那么即使在达到这个目标后,线上解决的问题之有10%,我相信 Jack也不会不满意。

我们在不停的讨论“设计师的能力和权利”时,却忽略了“作为设计师,你有没有资格要权利”。如果连做一个设计的原因是什么都不知道,你要权利来干什么?
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求设计师去做战略决策,去做产品规划。但,最起码,一个设计任务放在你面前,最先想的不是“如何做这个设计”,而是问清楚“为什么要做 这个设计,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得到答案并吃透它,再去设计。如果你只知道老板需要把注册用户提升上去,而不知道提升注册用户的目的是什么,那么 我不相信你的设计能够做到多么合理。也许那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 KPI而KPI。

在北京的书友会上,我分享了支付宝的产品设计师在做设计之前,必须要做的工作:写一份“设计概要”(可后期迭代),包括:
1、你理解到的: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设计,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重点的体验目标是什么。
2、这个产品要满足用户的什么/哪些需求,用什么/哪些功能设计来满足。先满足什么需求,再满足什么需求。
3、在解决需求的众多功能中,设计重点有哪些。重要性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4、这个产品在系统中和其他产品的关联点有哪些,需要其他产品什么样的配合。
5、该产品中需要做好哪些数据统计点,这些数据可以说明什么。
6、设计时间表和计划。

实际上我们在执行过程中,也有很多设计师认为没什么必要,直接动手做就行,干嘛想这么多,还写出来太耽误时间了。
但, 这个“设计概要”其实就是设计的构思,是设计之前的“规划”。这些事情不做,设计很容易局限于细节,甚至在思路的源头上直接走偏。只有设计师和规划师/老 板在“为什么做这个设计”上达成了一致,设计师才有可能充分的彻底发挥自己在每个点的设计能力,让设计结果超出规划师/老板的期望;如果设计师和规划师 /老板在“为什么做这个设计”上出现偏差,设计结果的偏移往往在所难免,设计师也会感觉自己的工作总是受到“干涉”。而且,当不合理的设计做出来之后,回 头都来不及,即使回头,也会带来很多的负面问题和情绪。

我一直最关注的是设计师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思路,认为暂时的结果好坏并不重要,要重要的是你思考的过程是否合理。但现在我又发现,最基础的做一个设计之前先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设计,竟然都普遍没有答案。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

设计者应该学会问“为什么?”。搞清楚“为什么设计这个?”,也许比完成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完美设计,更重要。


2009年6月27日星期六

网吧老板的自白

我艹,现在的网吧客人98%都他*的S13,开机不会,输入法切换不会,字母 大小写转换不会,玩私服登陆器怎么用不会,QQ开语音不会,进了游戏不会退出,私服服务器关了说我机子问题,**,老子真想一把捏死他,捏死再揉成一团, 再搓成麻花,放油锅里炸,再拿出来一脚踩的粉碎

语音聊天不会开MIC,说网吧耳机是坏的.
 看电影嫌不是普通话的! 问我:"网管,有没有XXXXX看?"我说没,他怪电影不全!
QQ登陆不上说机器不好!老子跑过去一看,密码不对,那丫的还问我密码多少!!!!
�有一�更�害的s13小妞,.接了一�不��的�友的��,喊我�去,�我���的人是�!!! ,老子�有�本事????!!!!
打�CS�人放����,他遭�了,狂喊:�管死�了、
艹TM的,前天一�S13 MM聊QQ�我怎�打字的。我�她,你不�打字�。她��。我�,哪你打字就行了(同��她�好�入法),一�又叫我。�:�管,我怎�打不出�字啊。我 �你要打什�字打不出�,她告�我�:你先打�"你好吧",我�她打了。然後你�知道她怎��的�。你�走了。就坐在我�上�我打字吧。艹TM的,�的全 然就是一�恐�。
今天有S13问我,网管我这里怎么没有QQ币呢,你帮我下载点QQ币……我艹TM的那玩意要是能下载~!我TM就不用上班了!

算了,我喝 茶去了,不跟你���S13聊了!

2009年6月7日星期日

我们向Gmail学什么?

Gmail,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互联网应用,一个访问量超Youtube的单一产品站点,一个重新定义Email这个单词的产品。

我们能够从Gmail的成功中学习到什么?它就像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太玄了?往下看!

1.与众不同的发布

2004年4月1日,Google宣布推出Gmail,愚人节发布新产品,媒体不相信,用户也不信,大家都把它当作一个笑话。可是要记住,什么东西传播最快?谣言!即使每个人都不相信,也会把这条消息四处散播。从一开始,它就这样被快速的传播开来。

2.4M与1G

2004年的时候,yahoo和hotmail等大多数邮件服务商提供的都是4M空间,国内还有263已经开始对邮箱收费了。Gmail宣布推出 1G的容量彻底把人们全部雷翻了。每一款伟大的产品的诞生总是可以给人以雷翻的感觉,又如iPhone。革命性的产品不是比对手强了一星半点,是彻底把对 手击倒在地。

再踏上一只脚……

3.谁能给我个Gmail邀请?

愚人节的推出和1G的容量足够吸引人了,可是偏偏让人心痒痒的是它还不开放注册,只能依靠邀请去注册,(在这之前有这种邀请制注册吗?Gmail是 不是首创?)。于是就出现了专门寻找邀请的站点,也出现了在ebay上一封邀请信被拍卖到近千美元的局面。成功的产品在初期总是不断撩拨用户的欲望,但是 绝不让他一览无余,感情这玩意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这个金科玉律适用于男女之情,同样适用于用户与产品。

4.带着诚心做“坏事”。

关于Gmail的各种争执中最大的就是在邮箱里面加广告了。以至于连参议员都要高呼:“这是对圣洁的个人通信隐私空前的入侵!” ,技术总是双刃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Gmail所作的只是把其余那些邮件服务商偷偷在做的事情公开化,告诉用户:我为你提供免费的服务,但是我要用你 的隐私挣钱,当然你可以选择不用。这种诚恳的态度不知道要比那些文字上写的道貌岸然’您您您’字满天飞背地里叛卖个人信息的家伙们好了多少倍!别忽悠用 户,你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人。

4.开放

Yahoo mail真的是个倒霉孩子,从Gmail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断被拿来作对比以衬托出对方的伟大,可是自己也不争气,直到现在Yahoo mail还是不允许免费版的用户使用pop来收取邮件,只有付费用户才可以。反观Gmail,不但支持pop,imap,而且连gadget都可以随便添 了。再大的公司和再强的技术,也不可能做完所有的功能,开放不是整个几篇文档搭个开放平台高喊一声“我开放了”就完事的。开放是一种姿态,骨子里就是想着 如何阴对手一把的家伙们又怎么可能做出一个开放性的产品呢。

5.创新

Google的9条创新原则在Gmail的成长中得到了完美展现,想想看5年来Gmail的变迁,gtalk的内嵌,labs的加入,theme的出现,一个产品一开始总是不可能全部是完美的,创新不是卧薪尝胆一口气发布后甩手就完事了,产品的发布恰恰是创新的开始。

6.细节为王

这个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从button的调整到loading时的进度条,再到页脚的Recent activity record,甚至于title的显示,你处处可以感受到Gmail team的用心,互联网产品同质化不是一般的高,一个好产品除了靠运营之外,只有靠细节制胜了。

7.个性化与用户体验

我们总是在不停的使用各种手段来观察用户、了解用户,研究用户的需求,但是无论多么深入的去研究也是无法满足所有的用户需求的,因为每个用户都是活 生生的人,差异总是存在的。Gmail labs真的是一个很聪明的作法,再也不用在会议室里争吵按钮放左还是放右、是用radio button还是用下拉菜单了。Gmail把这些功能统统放进了lab里,让用户自己去选择吧。

8.专注的力量

Gmail没做门户,也没做下载,更没做IM(gtalk是嵌入),它只在老老实实的做邮箱,尝试把载入速度提升0.1秒,尝试把稳定性做到最好,专注的做好一个产品,而不是东抄抄西抄抄整十几个产品没一个能拿出手。

9.一直在Beta

即使进入世界排名前十大网站之列,Gmail的logo旁仍然有Beta的字样。这四个字母不知道会让多少对手和同行而汗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伟大的产品没有一个是自己整天说自己好和不停的贬低对手来抬高自己,谦逊是一种美德。

在互联网行业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下一个伟大的互联网应用会是谁?谁会成为下一个Gmail?

ChromeAWS

from:  http://www.rayisthinking.com/2009/05/31/%E6%88%91%E4%BB%AC%E5%90%91gmail%E5%AD%A6%E4%BB%80%E4%B9%88%EF%BC%9F/

2009年6月6日星期六

成功产品经理的8个心态!

from: http://hi.baidu.com/myey8/blog/item/a2559e116d5f5c76ca80c499.html

心态这个词有点飘忽,看不见摸不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今天和大家扯一下我的看法。

人们常说,工作1-5年的人需要锻炼的是技能,工作5-10年就应该锻炼一个人的心态了。

我开始渐渐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从锻炼能力到锻炼心态,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剪刀谁都会用,但会用剪刀不代表就可以做沙宣发型;锅铲子谁都会拿,但并不代表会拿就能做满汉全席。

产品经理这个工种,看看书就可以知道要做什么,需要什么职业技能,但看了书并不代表就能做好产品经理。

当我们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会有些转变,或者是自我矛盾,或者是脱胎换骨。

盛夏的六月,象牙塔里面毕业歌渐渐的响起,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朋友们,都会经历一个过程,特别是互联网这个发展迅速的行业,在学校里面学习的理 论知识,进入社会之后要经受考验,甚至要先推翻学校教理论知识,然后通过自己实践,最后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个过程对于血气方刚的应届生来说会很痛 苦,对待这个转变就需要一种心态。

即使度过了这个适应期,在将来1-5年的工作中,还会有很多考验,例如提交的方案一次一次的被领导打回来;例如公司的调整需要让你转别工作角色,从这个岗位到另一个新的岗位;例如一次一次的回到工作的起点。对待这些挫折也需要心态。

心态是我们对待事物的看法,是一种态度,是处理事物的一些方法。

那么作为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应该具备哪些心态呢?我先抛砖引玉,大家讨论一下。

1、敢于犯错

敢于犯错不代表做事的时候粗心大意,因为我们是在说心态,敢于错误是作为一种心态来讨论,这个心态决定了处事风格是蹑手蹑脚、畏畏缩缩还是博然大方、干脆利落。

犯错了,被领导批评,之后见到领导就绕道,那么之后的事情办10件有9件还是会出错,因为见到领导就像老鼠见到猫,之后还怎么和领导沟通?要知道,产品经理是最需要沟通的环节,好多事情需要和领导请示和讨论。

在同事面前犯错,如果以后感觉都不敢抬头了,会议上也不敢说话,工作也不敢主动去支配,那么作为这样的产品经理还是洗洗睡吧!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小小的错误影响工作上的心态。所以好多人说,产品经理脸皮要厚,就是这个道理。

2、积极对待反对意见

产品经理,往往会成为千夫所指的角色。需求评审、技术评审、UI评审、UE评审等等,评什么?审什么?当然就是你负责的产品。一定会有很多反对意见,如果再加上对方言语不委婉,性格比较刚烈,别不住气的产品经理早就开始闹情绪了,会议的气氛往往会闹得很僵。

我承认,我也不希望自己的观点被对方否定,可是认真的考虑,我一直认为,反对意见是很宝贵的,没有各方面的意见,就凭一个人的观点很难做到发散思维,我往往可以从各种意见分歧之中得出很多对产品有价值的信息,有些是现在就可以实施的,有些是可以做为产品将来规划考虑的。

产品要良性的发展,我要谢谢工作中和我存在分歧的人,忠心的感谢!

一个产品在设计、管理、运营过程中产品经理没有发现任何人与自己有分歧,这样做出来的产品是要短命的。因为这样的产品说明公司不重视,你爱怎样就怎 样,随便了,不屑和你争执;或者你已经把一个产品做成垃圾了,和这个垃圾产品的产品经理争执,大家认为简直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3、要有主见

产品经理,接触的部门很多,接触的人也很多,接收到的建议就会很多。例如网站用户使用的某个流程,线上的情况是用户需要操作5部才能完成这个流程, 可是有一天负责营销的部门过来说,有用户向他反应这个步骤太繁琐了,用户希望简单点。又有一天,客服部过来说,这个步骤缺少了一些判断的步骤,导致客服在 处理过程中增加了人力成本。

怎么办!投硬币?还是洗洗睡去?这时候需要产品经理来判断,不能听风就是雨,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别人给的只是建议,不是支配你去做,这个产品的所有决策产品经理应该最有话语权,因为责任人是产品经理。

如果这个事情要有个处理办法,不是通过时间管理、项目管理这些可以解决的,首先还是产品经理的心态,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4、不要盲目学习

我认为,当产品经理心态修炼阶段的时候,就应该开始有选择性的学习,有目的性的学习。看书也好,参加行业聚会也好,参加培训也罢。因为这个阶段正是处在跳跃的阶段,往往需要的是沉淀。

5、每个人都是老师

当一个产品经理还处在谈论某个同事顺眼不顺眼的阶段,甚至因此带着个人情绪去处理部门协作的时候,至少表明,他根本就没想把事情办好。

大家都知道,带着个人情绪去参加一个讨论会,如果会议中还有所谓的仇人、看着不爽的人、和自己不在一个利益派别里面的人,这样的会议结果往往是个过场,因为有好多问题不能摆在桌面说,也听不进对方的建议,最后还要装得会议很融洽,嘻嘻哈哈一番。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很庆幸,没有涉足到公司派别之争,也没有因为不涉足派别导致工作不方便。在公司我的人缘一直很好,即使对我有意见的人,也只是针对我做事的方法,而绝不是我这个人。我喜欢大家这样对事不对人,在会议上可以争吵得面红耳赤,但是工作之余仍然诚心相待。

把每个人都当成自己的老师,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多倾听、多观察、多了解。

6、善于分担

毫无疑问,产品经理就是个陀螺,差别在于有些陀螺很稳,能做到长时间的在一个点上转,有些陀螺疯了似的到处乱串,最后往往是这种疯子一样的先停下来,因为它遇到的磕磕碰碰比前者多得多。

稳当的产品经理,懂得去分担自己的工作,这里的分担不是指使,更不是推脱。而是把任务点分给别人,形成部门协作,通过你的产品大家都会取得成果,大家也能体现价值。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些产品经理害怕别人抢了自己的功劳,时刻提防着自己的利益,总感觉别人给的建议是不友善的。这种产品经理急于体现自身的价值,所以排外是他们的专长,可怜的是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这点。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想,作为一个公司,不会因为一个好的建议,是其他人想到了,而产品经理没有想到就贬低了产品经理的价值,任何一个公司都不会这样,因为公司是一个团体。

7、推进、推进、还是推进

首先要明确一个态度,没有哪个产品是一蹴而就的,微软的团队做出的产品上线后仍然不断的打补丁。

其次要知道产品发展的规律,在产品发展过程中,作为产品经理不可能永远站在领航者的位置,其实更多的是担任推进器的角色。做规划、讲方案、说理想、画饼,这些的确很帅,动动嘴就行。但是那不是产品经理的作风,成功的产品经理往往是默默的在幕后推动整个产品的进展。

产品经理在对产品的协作过程中需要建立这个心态,产品稳步的发展是靠慢慢推进,而不是几次碰撞就能达到的。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如果解决不了而且妨碍不大,就绕过去,继续推动,一步一个脚印的下去。不要因为一些小障碍就忽略的产品经理最该做的事情,推进、推进、继续推进。

8、热爱产品经理这个岗位

人的欲望是很难被满足的,环境的诱惑也是致命的,但是只要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祝各位看官工作好心情!感谢百忙中的阅读!

2009年5月29日星期五

Google的9条创新原则

(via http://twitter.com/zhaozexin/status/1854808422

  • Innovation, not instant perfection/创新不会马上就完美
    Start rough, learn and iterate./开始粗糙,学习和迭代

  • Ideas come from everywhere/点子来自任何地方
    Ideas can come from the engineers, managers, users even the financial team.

  • Share everything you can/分享一切
    Everything is put on the intranet, so employees know what is happening./任何事情都可以在内网分享

  • You're brilliant, we're hiring/你有才,我雇你
    Founders Larry Page and Sergey Brin approve hires. They favor intelligence over experience. /Larry Page和Sergey Brin的雇人之道是,喜欢聪明人胜过有经验的人

  • A license to pursue dreams/允许追求梦想
    Letting employees use 20% of their time on what ever they want./让员工用20%的时间做爱做的事

  • Data is apolitical/数据中没有政治
    There is no "I like", it is all about the basing decisions on data./不要说"我喜欢",所有决定都靠数据立足

  • Creativity loves constraints / 创造力爱制约
    Engineers thrive on constraints. /工程师靠限制发展

  • It's users, not money / 是用户而不是钱
    If you can successfully engage users, you can monetize them/如果你能成功吸引用户,你就能赚钱

  • Don't kill projects, morph them/不要毙掉项目,改造它
    Products that doesn't seem to respond well in the market should be morphed into something the market needs, not cancelled /产品市场反响不好应该改造它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不要轻易取消它


的确耐人寻味.

源地址:http://blog.360.yahoo.com/blog-sOW1QOA9crUyOdXFxOeK4xc-?cq=1&p=224

2009年5月28日星期四

角色原型――农村见闻录

角色原型――农村见闻录之一(西瓜伯伯)

五一,回农村了,见闻颇有感触,想写点文字记录一下。有两个典型的人物原型:1)买西瓜的伯伯,2)做十字绣的姐姐。这篇文章记录卖西瓜的伯伯。

伯伯,三年前开始种植西瓜,那年57岁;有两儿子。大儿子比我大6岁,小儿子比我小1岁,都已经结婚了。大儿子,在省会开了一家小饭店;二儿子有30亩棉花地和50亩梨园。伯伯的西瓜地有20亩,冬天是塑料大棚,夏天敞开,西瓜一年三季。他请了省农科院的一个年轻小伙子给他做指导,每年种瓜的时候技师才来。

伯伯,用电脑,也会打字;是技术员教他的。伯伯不知道新浪和搜狐,他知道有一个网站能看新闻和国家大事――后来我知道那是人民网。伯伯每天必看的网站是农业信息网,国家大事的网他说有西瓜开完花到成熟之前的闲暇时间才会去,平时忙回家就想歇了,不看。伯伯有邮箱,根本不收信。由于注册农业信息类网站,需要邮箱,哪个技术员给伯伯申请了以后,伯伯就没有打开过。伯伯记哪个邮箱地址很熟悉,每天都用。伯伯有QQ号,他约司机和了解很多市场的信息,与外省的瓜农沟通都用QQ。电话是伯伯另一个主要的沟通手段,他不会发短信,只能看。伯伯说手机的功能太复杂了,他不会用。QQ,伯伯只会用聊天功能。伯伯没有加任何QQ群。伯伯看到一个农业信息的网站就保留到收藏夹里。曾经有一次电脑坏了,重装系统,收藏夹没有备份伯伯痛苦了好几天。后来,专门学会了收藏夹的备份,并为此买了一个1G的U盘。哪个U盘中只有一个文件夹――windows收藏夹的备份。

伯伯现在的西瓜,尤其是冬天的西瓜,都是通过网络卖出去的。

伯伯喜欢另一个网站就是淘宝。他小儿子媳妇在淘宝上开了一个小店,已经赚了1万快钱了,就是买布鞋的;很多周边城里的人开车周末到他们家买布鞋。

伯伯说,网络真好,能赚钱。以前,他看不起网络,只知道网络游戏害人。现在,儿媳妇的网络使用比自己好,他什么事儿都交给儿媳妇弄。

伯伯老花眼,短信息不会发,是因为看不清楚。

伯伯上网的时间:

早上起床,看看QQ短信的留言;看看昨天的农业网站西瓜价格提示;或者季节病虫害的防御知识。

中午,干活以后,回家睡一觉。

晚上,吃完晚饭上网看看,和外省的瓜农QQ聊聊天。最近,增加了去淘宝看看。

他说要给儿媳妇再买一个新电脑,现在的太慢了,屏幕也小了(17CRT)。他已经去省城看了,24寸的液晶,好!

由于买鞋的人多,他大儿子在省城开了一个布鞋的订单预售点。先交钱,半个月取鞋。他儿媳妇已经把村里的几个妇女组织起来,一起做鞋了。


角色原型――农村见闻录之二(淘宝大姐)

可爱的伯伯,使用计算机过程中他不去区分C和D盘,他只是把文件存到"我的文档"。和我们IT圈的朋友很少用"我的文档"恰恰相反。这导致了他的C盘,只有几百兆的空间了,机器奇慢。我将"我的文档"帮他移动了"D盘",才腾出几个G的空间来。后来帮助伯伯重新安装了系统,将他的机器之分了一个区。

这两天给伯伯打电话得知他买了新机器,新机器的硬盘有320G,他说那能够装多少东西呀。可是没两天就告诉硬盘满了,问我怎么个事情。原来伯伯的儿媳妇用了迅雷在没日没夜的下载电影。

淘宝大姐,是09年1月份从我另一个亲戚那里继承来的旧电脑。这台电脑是02年的,15的CRT。姐姐用它主要的目的是上淘宝,销售她的十字绣。在我们县城十字绣的最高价格是千元左右;而在淘宝上姐姐说一个八骏图买到过6万块。她的目标是把九龙壁、迎客松等十字绣作品买到万元她就知足了。这样的一件十字绣她要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来绣一件。如果能够买到1万元,她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学费和书费就解决了。

姐姐为计算机配置了摄像头,是为了方便卖家验货。她有两个淘宝的账号,常用一个支付宝的账号。姐姐用QQ和客人交流,她也开着淘宝旺旺,但是旺旺她很少用。旺旺的视频功能比较弱,这是她的评价。姐姐用126的邮箱,作为重要的邮箱。她有三个邮箱,分别是QQ的、126的和银河网的(河北信息港)。为什么不用QQ的邮箱作为主要邮箱呢,姐姐的回答是QQ邮箱垃圾信件太多了,看不过来。她在淘宝上公开了她的一个QQ号,邮箱就是那个QQ号的。姐姐有五个QQ号,主要是不到半年的时间她的其它QQ号都被别人加满了。姐姐主要接个人的订单,同时也接了几单别的十字绣经营店的活――都是时间短的小活。大活,姐姐说十字绣经营点给的钱低;反正她也不着急,可以等。姐姐,在四月份申请了一个MSN,说城里人(北京、天津等)上班用MSN,为了更好的白天和客户交流申请了MSN。姐姐说MSN真难用,查看历史记录太不用了,――此前答应客人的价格要经常拿出来看。用了MSN,姐姐开始用记事本,把每次聊天的内容复制下来。姐姐用msn shell。姐姐不介意多装几个聊天的工具,她说只要生意好。半年的时间,她的总销售量超过了一万块,她很高兴。一件小尺寸的大鹏展翅,卖了2000多元,她非常得意。

姐姐的上网环境是ADSL512K;月租费是48元。姐姐,最近刚刚买了一个传真机。

姐姐知道新浪网、搜狐网和163网。姐姐,做十字绣累了就玩QQ的休闲游戏。不过,姐姐不会花钱玩游戏。

姐姐对邮箱最直接的要求是她能干看到联系的名字,并能够很好的选择这个名字进收件人的地址栏。我给姐姐申请了Gmail的邮箱,姐姐说很好用的唯一理由是找信原来可以这么方便。姐姐不喜欢Gmail,她说她记不住别人的邮件地址的字母,Gmail那个便捷的收件人输入功能对她无效。

姐姐,认为淘宝不好用,花花绿绿的找东西都不好找,要非常"仔细"的看才能够找到。姐姐说现在的网站都不好,太乱了。姐姐最不喜欢的就是支付宝了,她说不上理由,就三个字不好用。县城的银行也比较不好,对支付宝的支持不好。姐姐开通支付宝和银行卡的关联,在县城跑了好几趟银行,具体的过程她也不记得了,我就没法记录了。

问姐姐最喜欢的网站是什么。姐姐的回答非常快,当然是淘宝了,能赚钱就好呀。

姐姐用邮箱,但是姐姐基本不写邮件。我给姐姐写过两封邮件,问姐姐使用网站的感受,姐姐都没有回复。后来,在QQ上,她看到我在线,就在QQ上和我聊了我的问题。

姐姐,在县城之外没有什么朋友。她现在网上的朋友就是她的生意伙伴,她说她的生意伙伴主要是城里的白领。女孩是主要的购买群体。她五个QQ号,几乎都是女孩,有两个男孩也是买给朋友的。

姐姐,在家操持家务,除了农忙以外都在绣十字绣。管好两个孩子上学,是她另外的职责。如果放学回家孩子说饿了,即便她的生意谈的正浓,她也会放下手中QQ聊天,给孩子做饭。她说这样她丢了好几单生意。她很心疼,不过她更心疼孩子。

姐姐说她挣到五万块的时候就会买新的电脑。祝愿姐姐早日买新的电脑!

from: http://www.successpm.com

开心网的Big Surprise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8日 16:40  第一财经周刊

用户和流量的爆发式增长、种类齐全的各大公司的广告投放。14个月,程炳皓和他的团队体会到创业的喜悦、开心。

  文|CBN记者 王雅

  图|何政东

  王雷是最早想到在开心网(kaixin001.com)上投广告的人之一。

  2008年5月,作为科宝?博洛尼品牌推广部的主管王雷注意到这个上线不到两个月的新网站。“它的定位非常好。跟它同类的校内网定位于同学关系,而开心网的定位是在办公室,我们为此想了一个概念叫做‘office 传播’。”

  他让一位员工给开心网打电话,接下来的事,让他这个做惯了“甲方”的人很想不通—对方的答复是:请先发一个公司介绍,说明你们的优势。

  当时他并不知道开心网作出这样的反应的真实原因—这个业内“新秀”在外界看来低调、神秘,它的一切都引人猜测。他不知道那个叫程炳皓的人在想什么。

  程炳皓,1972年生人,26岁进入新浪网,是新浪最早的50个人之一。在新浪网,他先后做过工程师、部门总监,2003年成为无线技术副总经理,又在2004年任职企业服务副总经理。“新浪对我的意义太大了,可以说我的一切都是新浪教给我的。”

  新浪教给他的最后一件事却是对之前人生的反思。

  在离开新浪时,他是在代理CTO的职位,而在这之前,他已经作出了离职的决定,只是因为原CTO辞职,他暂时代理。让他决心离职的就是他之前负 责的“爱问搜索”。这一次挫败让他觉得在一个成熟的大公司,很难再有施展的天地。“这个经历对我影响很大,甚至让我重新考虑到底人生应该怎么过这样一些根 本的问题。”

  而思考的结果是:“人生就是开心俩字。”与“开心”同时被决定的,还有创业。快活的黄色五角星Logo,登陆页面正中笑得灿烂的女孩照片,红白 相间的简洁设计,程炳皓心目中“开心”的呈现—“开心网”在2008年3月开始运营。他的公司叫做“北京开心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业团队8人,初始资 金300万元人民币。

  两个月后,尽管“买你当奴隶”开始成为一些年轻公司人热衷的话题,但实际上注册用户只有几万,程炳皓没想到广告会不请自来。

  在他的设想中,一个网站的前两年都是要发展用户,然后才开始考虑商业化。他的8人初创团队都是设计、研发人员,他的资金也精打细算地尽量用在服 务器上(这为他们未来制造了一个麻烦:程炳皓没舍得花钱买下kaixin.com的域名,而这个域名后来为千橡购得,并很快复制了一个被称为“山寨”的开 心网。一年以后的5月21日,程炳皓终于以不正当竞争为名将千橡告上法庭)。他们凭着经验与感觉去想象用户的需求,按照他们自己的理解去表现一种“阳光 ”、“愉悦”的气质。“我觉得友谊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所有人都能在开心网上获得友谊给他带来的乐趣。”程炳皓只是相信:打造一个正面、积极的形象就不会 错。而“不速之客”开始敲门。

  王雷不是第一个打电话给开心人公司的,第一个是奥美。程炳皓很惊喜—在他的印象里,“奥美应该是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吧?”但这个电话的确令他措 手不及。“我当时迅速地想了一下,虽然很感谢他们的欣赏,但从各方面的情况去判断当时都不是做这个的时机。我就说暂时先不要做。”

  2008年6月的一天,“争车位”组件经过最后测试上线。“争车位”游戏是借鉴了Facebook里的小游戏Parking War,但并不是完全照搬。按照程炳皓的话来说,“好比有人发明了手机,我们则发明了更好用的手机。”这个组件火了。“贴条”迅速成为公司里新的流行语; 一些被开心网“拍脑袋”选出来的车型为许多从不关注汽车的人所认知;有些人发现了起大早的又一大好处。6月底,开心网用户数目增为10万。

  来不及好好享受突如其来的成就感,技术人员开始忙不迭地增加服务器,在奥运会之前,服务器从几十台增加到了200台。而从那以后,用户的增长速 度不断冲击着这个创业团队的兴奋点,也耗尽了他们有限的精力。“用户量上来服务器就撑不住了,存储又出问题,好多问题都要考虑。”他们确实无暇他顾。在6 月,程炳皓的团队人数扩增至11名,多的3名依旧是工程师。

  但开心网的如此发展速度之快让王雷们坐不住了。在王雷的心目中,开心网甚至成为继百度、淘宝之后的第三个奇迹。他判断开心网的第一批广告会具有相当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极高的性价比,他希望博洛尼的广告会成为开心网上的第一个。

  门外是王雷们越来越响的敲门声,门内的程炳皓需要应对的惊喜与烦恼也越来越多。7月,他终于又增加了一个部门:客服部门,员工仅有1名,负责处 理用户每三分钟一个的电话—他们不仅询问组件的使用方法,还积极敦促开心网增加更好玩的组件。这个部门,很快就成为开心网膨胀最快的一个部门。

  这个月,他还成功地获得了第一笔融资。

  初次创业的程炳皓对融资这件事情倒是做了充分心理准备的。“我创业第一天就知道要一直不停地跟资本打交道,不停地跟VC沟通,过程会很复杂。我 问过一个创业的朋友,你第一次融资用了多久,谈了多少家VC,他说8个月,80家。他们公司那几个月什么都不干,专门给人做demo。”

  所以,在5月,程炳皓后来大多数都花在买服务器上头的300万资金尚充裕的时候,就开始积极与VC们沟通。“因为你不沟通没底。”姜皓天就是在这个时候结识了程炳皓,姜是北极光创投的合伙人。

  最后,程炳皓的第一次融资过程仅涉及了不到10家VC,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与北极光创投谈判的过程中,因为开心网发展迅猛,程炳皓还提高了 价码,而北极光最终做出让步。当时,对外宣称的数字是:北极光投资开心网400万至500万美元,占其18%到20%的股份。今年盛传北极光在开心网的第 二轮融资中又追加了投资。

  看起来相当顺利,但实际上也够程炳皓忙活的。在此之前,他对融资这件事一窍不通,所有的知识都是他接触的VC们教会他的。“当然,教我最多的是北极光。”在尘埃落定的时候,程炳皓惊叹道:“所有那些文件签完字盖完章摞起来真是一个很高的东西!”

  而到了这时候,程炳皓终于把目光转向了苦盼已久的王雷。“怠慢了别人不好意思。他们对我们挺好的,反正有这个契机,做个探索也不错,而且也许会加强用户体验,”现在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想法。

  10月16日,第一名广告销售朱云到公司报到。她是程炳皓仔细找来的,她必须符合程炳皓心目中的条件—有服务意识、以用户需求为第一位。她是开心人公司的第30名员工。>>

  11月10日,开心网上第一款广告上线,它就是“争车位”游戏中别克新一代君威的植入广告。王雷失去了这个 “第一”,但他这样安慰自己:“我们做的是第一个配合线下PR活动的首页巨幅广告。”第一次跟程炳皓接触时,对方说的两条原则进一步打动了他:“第一,我 们现在更注重产品研发和用户体验,前期就是想把产品做好,收入不是第一位;第二,即使以后有广告合作,也希望是跟品牌公司合作。”

  他看到了程炳皓的谨慎,却听不见他心里的欢喜—“我的朋友曾经告诉我,通常从着手做到第一个广告进来,要3个月的时间。”程说。

  12月27日,博洛尼的广告在开心网上线半小时后,朱云接到了王雷兴奋的电话:“已经有19人注册报名了,效果太明显了。”朱云很不解:“19 个你就这么高兴?”王雷跟她解释:“现在是13‰的点击率,4%的转化率,这已经是历史上少有的数字,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容纳100人的网页报名表 很快满了,王雷只好重新做网页,增加报名名额,最后这个本来计划一二百人参加的活动达到了600人。现在在朱云的回忆里,王雷是一个“很聪明的人”,看起 来在推广方面比较有经验,决策也快,“所以我们谈的过程效率特别高”—她可不知道王雷的漫长心路。实际上,在她刚入职时,和程炳皓先确定下来的广告形式就 是“争车位”里的植入广告。而首页巨幅广告,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意外。

  而在这之后,不同的公司用不同的方式来植入它们的广告。

  索尼爱立信手机盯上了“买房子”组件,它们做了“点击吉祥物中真手机”活动,该款手机还支持手机上开心网;蒙牛、摩托罗拉、欧莱雅等植入了“买 卖奴隶”组件;联想组织了“Loft装修大赛”;兰蔻建立了一个“兰蔻粉领丽人”群,加入该群就有可能获得化妆品,5月25日又举办了选秀活动“兰蔻粉领 丽人大赛”;必胜客则先后投放了登陆页巨幅广告和“买卖奴隶”植入广告。

  联合利华公司和路雪品牌下的梦龙雪糕则成为第一个试水“组件营销”的客户,不同于游戏里的植入性广告,“非常礼遇”组件本身就是梦龙与开心网联 合设计制作的。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冰淇淋品类市场总监宋建宏说:“我们的顾客群定位在20到35岁之间,和开心网的用户群很吻合。双方谈得过程比较长, 通过头脑风暴最后确定下来做这个。”

  最近的“组件营销”则是中粮集团的悦活果汁。中粮集团希望这款产品能够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进入市场,“砸钱的方式不一定适合”,他们想到了开 心网。朱云说:“这个客户特别认真,我们是被他们推着在往前走。在打算合作的时候,正好花园火了,而花园也适合悦活。最后他们把开心网当作了最大的一个推 广平台。”正式开放“悦活种子”当天,两小时内就有25万“悦活场景卡”被使用,“种子群”的人数则超过了15万。

  新加坡旅游局、万科、Visa卡等品牌在不断地加入到开心网广告行列。而别克、博洛尼、必胜客等品牌已经开始了第二三轮的投放。

  现在,最初不断到来的喜悦已经被谨慎所代替,面对花样繁多的广告,程炳皓还是在强调他目前的重点:“发展用户、完善用户体验。总的来说现在仍然 是在前期阶段,广告上我们并没有铺开去做,我们销售员没有任何考核指标。客户必须是适合我们的,同时又有很好的想法和创意,要不破坏用户体验。”

  相对于广告的意外爆发来说,程炳皓最看重的还是用户。副总经理刘乾提供的一组数字是,目前开心网注册用户2500万,页面浏览量7亿,Alexa网站全球排名在100名左右,中国排名第13位。

  现在的开心网不像新浪网,一创立就有10万用户。没有任何既定的资源,程炳皓一直要考虑怎么样做到最初的100个用户,然后怎么做到1万个用 户。现在,尽管依旧觉得不能算已经成功,但拥有10万名注册用户之前的那段最担忧最煎熬的日子已经过去,况且已经有了太多的意外收获。他现在敢说出自己的 宏愿了:“希望中国现如今的网民都成为我的用户,哪怕现在不是网民的,将来也成为我的用户。” 程炳皓说,“下一阶段的目标我们注册用户要达到1亿。”

  事实上,即便是开心网现在的发展甚至也超出了程炳皓的想象。当他去拜访一位公司客户的时候,发现对方对着电话,针对电话那头的不明人士贴自己条的事宜投入地批评了10分钟,甚至无视程的存在。在程看来,他所缔造的开心网确实已经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了。

  这是程炳皓一年多创业时间里,收获的最大的surprise。

  (文中朱云为化名)

2009年5月21日星期四

暴风长老, 请收了神通吧!

from:http://www.kenengba.com/post/1082.html

本文主要讲的是近日发生的全国电信DNS大规模瘫痪事件

本文告诉你

  • 一款影音播放器居然能引起全国网络瘫痪, 这个不可能吧?
  • 暴风影音作为一款播放器, 到底有多"神奇"?
  • 暴风影音是怎样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 在此之后, 引起此事故的各方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目录

  • 暴风影音是如何引起全国网络故障的?
  • 暴风影音是一款什么样的播放器?
  • 暴风影音发家史
  • "装机必备软件"的循环链条
  • 暴风长老, 请收了神通吧!

暴风影音是如何引起全国网络故障的?

其实暴风影音不是这次事件的唯一责任人, 也不是故意想搞瘫电信。 当然, 如此的灾难性结果和黑客直接黑了暴风客户端, 或者暴风打算自绝于人民的结果差不多; 但具体到这一次的事故,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一个叫DNSpod的服务。

电信拆分以后, 南电信北网通的情况困扰着国内站长, 因此各类网站开始租用南北双线服务器, 并且使用DNS解析服务来给网站域名分配服务器。 DNSpod是免费提供服务的, 所以国内N多网站, 包括cnBeta, 也包括惹祸的暴风影音都使用DNSpod的服务。

然后接下来的事情就非常的戏剧性了:

  1. 一个游戏"私服"的网站打算对它的竞争对手发动攻击。
  2. 黑客在没法黑掉竞争对手网站的情况下, 干脆从域名下手, 对DNSpod的服务器进行了狂轰滥炸
  3. DNSpod的服务器中有那么一台瘫痪了。 这一台恰好为暴风影音提供域名解析。
  4. 暴风影音的客户端在用户不知情的时候偷偷访问暴风网站, 现在上不去了。
  5. 接着全国的暴风用户集体转向电信的DNS解析服务器发起请求。
  6. 因为全国有一半联网的电脑都在使用暴风影音, 所以电信服务器很快就瘫痪了。
  7. 在部分电信机房暂时屏蔽了暴风网站的IP地址之后, 网站开始恢复。

这次影响到全国用户上网的突发事件, 居然是由一个"私服"网站的江湖恩怨引起的, 真可谓是蝴蝶效应的一个典型例子。 而暴风影音绝对是其中起到转折作用的一环。 为什么这样说呢?

  • 如果暴风影音没有偷偷访问网站, 下载广告的流氓习惯, 也就不会有全国用户对DNS解析的轰炸;
  • 如果暴风影音虽然很垃圾, 却很少有人用, 造成的影响也不会如此巨大。

可是, 偏偏这两个"如果"都很不幸没有成真,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下了:

暴风影音是一款什么样的播放器?

匿名人士 发表于 2009-05-20 18:21:36
一个播放器,本来不需要联网,暴风却要联网,而且连不上还不干,一个劲的连。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大无畏的共。产。主。义精神!
支持(1042) 反对(8)

暴风影音是一款媒体播放器, 但它远不是一款普通的播放器那么简单。 除了号称"能播放市面上见得到的所有文件格式"之外, 暴风影音还有以下"附赠"的"精彩功能":

  • 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安装插件和后门程序
  • 通过后门程序上传用户播放的影音文件信息, 以此进行统计分析, 发布"国内用户最常观看的视频"这样的数据;
  • 通过后门程序下载并推送广告, 暴风影音的广告渗透了播放器的各个部位, 甚至已经可以影响到影音文件的正常播放;
  • 捆绑其他"装机必备"软件, 用户在安装过程中容易忽略提示而直接安装一些不需要的软件。

以上提到的这些情况, 甚至不需要费心去找例子。 暴风似乎觉得用不着避讳自己的名字和"流氓"二字联系到一起, 所以信手一搜, 结果遍地都是。

暴风满满的自信源自它雷打不动的事实垄断局面。 上文提到的"一半联网的电脑都在使用"是基于艾瑞2009年初发布的调查报告, 看看其他几家多可怜吧。

而暴风自己给出的资料更是惊人:

暴风影音总用户数达2。8亿, 每天上线用户2500万, 使用用户850万, 每天播放文件3500万, 成为深受广大用户认可和信赖的播放软件第一品牌, 也是继腾讯和迅雷之后, 国内第三大客户端软件。

我们知道, 暴风的后台程序不需要运行播放器, 就可以随着系统启动。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安装率就和有效的使用率差不多

这样的市场占有率对暴风意味着什么呢? 答案很明确, 就是占领了用户的桌面

听音乐和播放视频是网民最经常的上网行为之一, 暴风影音在这方面占有垄断地位, 想放多少广告都没问题。 事实也确实如此。 暴风影音使用各种方式向用户推送广告:

  • 启动时的影音推荐窗口(迷你首页);
  • 系统任务栏弹出小提示窗口;
  • 播放器界面镶嵌的文字广告;
  • 视频播放界面旁边的标签栏页面;
  • 播放暂停时显示的flash广告(这个大概是最让人反感的);

等等。

这样的安装率是怎么得来的呢? 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段传奇的故事。

暴风影音发家史

很久很久以前, 暴风影音还是一款打包国外播放器源代码并将其汉化的简单作品。 那时候的暴风是通过人们的口碑推荐获得越来越广泛的支持的。 那时候的暴风, 还很纯洁。

暴风影音一代是把国外开发的Media Player Classic以及相关解码器打包而成的简易安装程序。 它的特点是支持格式多, 并且节省资源。 根据艾瑞的调查数据, 这也是用户现在为止一直关注的播放器的最重要的两项指标。

不过后来, 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群体加入了对MPC打包的行列, 同质化的产品大量出现在市场上, 暴风的开发者为了维持开发, 不得已把流氓插件捆绑进了安装包, 这就犯了错误。 2006年, 软件下载网站曾经因为这件事暂时禁止了暴风一代的下载。 回想后来出现的封杀迅雷风波的和平解决, 真让人感叹: 没有资本的个人开发者在中国活得真艰难啊, 谁都可以欺负。

那么, 摆在暴风开发者面前的只有一条路: 卖。 2007年, 暴风最终被酷热科技(酷热影音播放器)收购, 成立暴风网际公司, 并且收购了曾经买下豪杰超级解霸的公司, 把这款在中国影音播放器发展史上里程碑一样的软件顺便收归门下。

从那时开始, 有了资本的支持, 暴风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放广告了。 这也就是暴风堕落的起点。

今天的暴风, 靠着原有用户群的支持和滚雪球一样的发展, 一路走得顺风顺水。 尽管观赏可能吧的各位大概会对这样一款蜕变的软件深恶痛绝, 但暴风抓住的恰恰是那些互联网的初级用户。 这条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铁的定律又一次悲惨的被验证。 这些用户近乎顽固的坚持自己的上网习惯, hao123, IE6, QQ空间, 劲舞团, 暴风影音, 这些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软件就是依靠他们才活得如此滋润。 明白了这个现象如何产生, 你就可以搞清楚现在的中国软件市场主要是谁在赚钱。

"装机必备软件"的循环链条

说几个名字: 优化大师, 360, PPS, PPlive, 暴风影音, 快车, 瑞星 …… 这几个听起来不太相关的软件有几个共同特点。

  • 它们在很多菜鸟教科书里被称为"装机必备软件"。它们被网上无数的枪文推荐和介绍, 这些枪文又发表在一些被工具书, 电脑入门刊物推荐为"菜鸟必去"的电脑知识网站。
    不管菜鸟是看《电脑爱好者》还是去太平洋电脑网, 再或者买了一本《轻松学上网》之类的入门教材, 任何一条渠道都会让他们有很大机会接触到这些软件。 这形成了一个循环。
  • 每一款软件的安装界面都有对另外几款软件的介绍, 默认打上勾, 用户一路下一步的话就会连带着安装其他的软件。 这也形成一个循环。
  • 在360, 腾讯, 迅雷等等做出的"软件平台"或者"装机大师"等工具里, 这些软件处于首要的推荐地位。 这形成第三个循环。
  • 除此之外, 网吧机器上面绝大多数也批量安装了这些软件。 有些情况下, 是因为网吧老板也是图省事, 一个"装机必备"了事; 有时候是这些软件交了推广的费用。 还有些情况下, 是网吧机器使用的盗版系统盘捆绑了这些软件, 这时软件需要事先花点钱买通盗版系统的作者。 而这些的结果就是上述软件在网吧成为一定会看到的, 真正的"装机必备"。

几个循环"圆环套圆环", 把菜鸟们迷得晕头转向, 结果就是大多数电脑初学者的机器上都无一例外的有这些软件。 除了QQ的发展稍有不同, 另外两个占领全国桌面的软件——迅雷和暴风, 说它们主要以此方式推广应该没什么错。

而在这些循环中, 任何一步都需要大把大把的银子来做宣传费用。 在杂志和网站上发枪稿要交钱; 请求同类软件加链接要交钱; 请求下载网站推广收录要交钱; 请求装机平台收录也要交钱。 而大量宣传带来的结果就是心理学所谓"自证预言":

  • 我宣传我是用的人最多的软件,
  • 大家听了就都来安装,
  • 结果我真的成了用的人最多的软件。

暴风以及其他同类软件的大量推广费从何而来? 就是在软件当中无孔不入的广告。 暴风和投资者还有广告主, 三方形成了更加和谐的默契

  • 暴风说我这里的广告看的人最多, 因此收到了巨额的广告费;
  • 暴风用广告费来宣传, 吸引了很多菜鸟安装;
  • 结果广告主们发现暴风说得没错, 自己的广告果然在暴风上看的人最多。

这又是一个绝妙的"自证预言"。 已经进入盈利的"良性循环"的暴风, 不断为合作伙伴和自己贡献着财富, 唯一牺牲的只有那些底层网民的利益, 更可悲的是他们对此毫无自觉。

暴风长老, 请收了神通吧!

一地鸡毛之后, 该是收场的时候了。 全国互联网瘫痪的功劳, 究竟该记在谁的身上? 我们需要挨个细数一番。

DNSPod?

最开始出问题是因为DNSpod没错, 不过要人家追究责任, 多少咱有点于心不忍。

  • 首先是人家遭到攻击了, 而不是攻击别人;
  • 其次作为一个免费的服务, 使用者应该对潜在的风险有所自觉;
  • 第三人家已经写了很诚恳的道歉信, 信里面说, 如果不放心, 你就把不重要的域名托管到这里, 找别人托管我们没意见。 这你还有啥说的?
  • 最重要的一点, 如果不是暴风发起那么巨量的请求, DNSpod的瘫痪尽管会出现不小问题, 也不至于搞垮整个电信的网络。

最开始的小黑客?

  • 这家伙能耐再大也没办法单枪匹马搞定全国DNS……这是明摆着的事。
  • 而且, 没准人家现在正躲在角落里后怕呢;
  • 最重要的一点, 刑罚要和所犯的罪行相当。 要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至多到DNSpod这个层面上也就可以完结了。把全国人民的愤怒归咎于他一个人是不公平的。

那……难道是电信?

  • 算了, 这句当我没说。

我相信列位和我的感觉是差不多的。 暴风客户端平时不招人待见的联网功能今天终于受到了惩罚。 暴风理应为软件设计的缺陷(或者说故意的后门也行)承担相应的责任——至少是道义上的。 然而, 看到暴风能够和工信部站在一起开发布会, 说自己也是受害者(是, 我们知道你也受害了), 金钱又一次发挥了应有的功劳——不是说暴风送了什么好处费。 这句话的准确意思是, 作为一家媒体播放器的支柱企业, 暴风一旦倒下, 全行业的利益分配就必须重新洗牌, "稳定"局面就有破坏的危险。 就是因为这个, 暴风也不会轻而易举的倒下。

正好相反的是, 这个事件从反面证明了暴风的用户群体是多么惊人的庞大, 从此次危机中昂首挺胸的走出来的暴风, 更加有资本把软件内嵌的广告卖个大价钱了。 暴风影音共获得了2400万美元的融资, 以后这个数字不出意外, 还会一直不停的增长下去。

那……我等小民究竟该咋办呢?

著名时事评论员五月散人同志引用过《西游记》的经典段落:猪八戒大师在某地为了表现自己法力无边,使出本领让自己不断膨胀变“大”,眨眼间就顶到了 房梁, 唬得下面的老百姓大叫:猪长老,请收了神通吧。 咱们也算是老百姓, 没什么神通, 只能多少虔诚一点儿, 跟暴风长老提个小小的请求:

您钱也赚得不少了, 我们上网用小水管堵成这样, 您行行好, 别老是连网下载广告玩儿, 别再折腾广大网民了行不?

文思如尿崩的分割线

昨天看到这个新闻线索, 兴奋了一下午。 CB好久没有劲爆的内容下锅了……所以, 一直处在没灵感状态的LJ起了个大早预约好了就赶写文章, 效率惊人。

有话说不出来和想说话却没话可说都是很愁人的, 所以今天真是舒服极啦! XD

Jason的猜想

对于全国多个省份出现的网络瘫痪,电信给出的理由是不能让我信服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疑点:

1、为什么网络瘫痪只发生在电信线路?难道联通线路上没有人使用暴风影音吗?

2、理论上网民一上线就会对DNS不断发出查询请求,暴风影音的后台对DNS的请求相对于其它请求数量能多到导致DNS瘫痪?

3、国家级的DNS竟然如此脆弱?

4、如果事实真的是由暴风影音的DNS疯狂查询引起,那么当电信将暴风的解析加入到缓存后,为什么网络还是如此堵塞?

理论上如果DNS里存放了某个解析的缓存,它的解析速度应该是更快的,无需递归查询。

5、难道这是电信部门正在测试不为人知或众所周知的设备或调整?

2009年5月12日星期二

[基本功]鸡肋般的文案内容【碳酸饮料会】

from:http://ued.taobao.com/blog/2009/04/16/chickenriblycopy/

注:
碳酸饮料会,即淘宝ued内部,有碳酸饮料喝的学习分享会。2周一次。
写给谁:文案撰写者、评审者 (如交互、PD、文案专员等)。

摘要:本文通过生活实例,试阐明作者对网站文案基本特征的思考(章节A),即5条文案撰写核心原则。本文着重在章节A,同时兼顾了淘宝文案的流程(章节B)和文案工作的意义(章节C)。
总目录: A) 生活实例 B) 分类/流程 C) 总而言之

正文:
下表,是章节A中所有图片的主题,也可视为本章的目录。


可以看出,文案的撰写原则被分为了5大类:不说、少说、一致、白话,无错。
下面的生活实例,将依次体现出这些原则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重点案例) :

A-1 不说

上图左,此设计有2个问题:
1)为了满足两种需求:紧急和非紧急的报警,设计者给出了2个按钮的设计。为防止疑惑,区别2者差异,设计者使用文案来标注、说明。不过能预见的是,在紧急情况下人们不会细看文字,直接全部按下,且不确信操作是否能成功。
2)也许是技术限制,报警时要求一直按住按钮才能持续通话,为保证会用,设计者加了段文案提醒。但是否有效呢?其实,只需想想,在我提到之前,你是否注意到了那行字?知道要这样用这个玩意?!
上图右,设计明朗直接:黄底上突出的红圈,看了就知道要按下报警。同时,为了避免平日好奇者的操作,设计者加了段警示性文字,同时为了避免对紧急情况下使用造成干扰,将文字小小的置于了下方。

上图,是全斜面的取款机,包括下面给人放东西的小台子。不过,这看似不合理的设计,其妙处也正在这里……
当你靠近机器,可把手头的东西放在小台上,此时有身体挡住,就算是斜面也能放得住;而当你离开,台上的东西会自然滑落。设计者巧妙的用这个交互,代替了文案,避免了遗落物品。

上图,是淘宝厕所的坑位内“景” 为避免离开时遗落随身物品,行政人员贴上了醒目、温馨的提示。但收效不大。
为解决这问题,贴心聪明的行政部出了妙招:将放置小物品的架子,从侧面移到了正面,而且置于门锁旁。可想像到,当任何人要开门离开时,必定会看到门锁旁的物品。这样的交互设计,效果绝对好于文案。

这3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说 = 能不说就不说,说了也白说!
· 要么,砍掉这鸡肋般的需求;
· 要么,想想,也许用交互来解决,会更为有效。

A-2 少说

上图,是杭州城站的候车室标牌,和这座城市的气质一样,有情感,有细节。
但是,这种标牌主要作用(功能、价值)是什么?是让人即使在远处,也能轻易找出那个数字。
在这一点上,这个设计是失败的。(如图中的远处,很难看清到底是几号候车室)
给我们的启示:核心价值点要明确,要被突出。突出最主要的,同时弱化次要的。

上图左,是手机充电站的使用说明,除了标题,剩下的文字看不出段落;样式众多看不出第2重点;最关键的信息很难找到(如何开始充电);最能直观表意的图示却很抽象晦涩……
上图右,是IKEA的储物柜使用说明,相比来说,段落清晰主辅分明;样式精炼只突出最重点;最关键信息占最大面积;图示清晰且表现了手的操作。
设计的高低非常明显,对比出的几条实操技巧也很实用,这些都围绕着一个主题:突重点

上图左,依然是淘宝的厕所内景。为了提醒员工,在厕所里也不可吸烟,行政贴出了临时的通知。但是重点的“请勿吸烟”要读很久才能发现,而且此文的语气和严重减少的可吸烟区,很可能导致烟民的负面情绪。
上图右,给出了修改的思路,在最后,为烟民提供了出路,指明了后续可行的方向……

上图,是我认为的优秀案例( [美] 金门大桥)
上图左,在远处,很容易依次看到 电话的形状>phone>emergency…表面只展现最重点信息;
上图右,走近后,提示语简洁,3段落主次分明,而详细的使用说明都藏在了黄盒子里!
此文案优秀之处:
1、不仅仅局限在解释这个功能,而是能着眼在真实使用情境:短促有力地鼓励你开始,阻断你最错误的后续动作;
2、整体而言,文案按资源位的重要性分为3个大层次:表层只推广->主体再提示->后台才细节

这4个例子告诉我们:少说 = 能少说尽量少说,功能第一!
· 要么,减少文案总量;
· 要么,将重点前置。

A-3 一致

一致,就是保证:同义同词。一个意思,两个说法,会让人很难确定指代了同一个东西。

一致,同样也有着另外一层的含义:
这个冰淇淋叫什么?圣代?新地?是肯德基的还是麦当劳的?
虽说看起来一个样,但肯德基会强调这是圣代!而不是新地!
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品牌的差异化往往得靠文案来体现。你可以理解为用文案,传达了品牌的独特情感,寻求特性;亦可理解为用文案,刻意强调差异,以掩盖同质化的本质。

这2个例子告诉我们:一致 = 统一口径
· 统一口径,避免同义异词,防止歧义;
· 统一口径,强调品牌差异,掩盖本质。

A-4 白话

上图,存在着不符合场景、习惯、受众的词语。如同在买卖操作时出现的可爱情绪、在互动社区里出现的冷硬态度。这些都突兀地破坏了整体氛围,暴露出了不一致、不协调、不专业。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白话 = 用对方的语言
· 对方是普通人,那就要 避免专业词汇;
· 对方是专业人士,那就用行话。

A-5 无错

(此条含义明确,在此略去实例)

总之,文案撰写的5原则:不说、少说、一致、白话,无错。
那么,如何记忆?建议缩减为 有功能、无错误
或者,换一个思路:我们是写给聪明普通人,但他们很没有时间


学以致用,大家可参看从左到右的改进,这是淘宝的实际案例(看大图),它综合应用了以上的5点原则。将这些有功能的文字,有效率、有效果地传达给了聪明的普通人。

以上,必读虎头已结束,章节A 利用实例,阐释了网站文案的基本特征。这也是淘宝文案工作遵守的5项原则;
以下,选读蛇尾将开始,章节B 将阐述文案的本质特征 和 淘宝文案工作的主要流程、意义: 

上面1、2是厕所门口的标识。上图3是腾讯某活动的首页。这些例子:
· 体现出了情感,相当有感染力,饱含着感性的力量。是理性的功能化文案无力展现的。
· 说明,短文案也能有情感,且让人回味。其实想想诗词,老祖宗大都情感充沛、废话不多。


请先看第一行和第一列,然后看第二行,最后是2-3、4-6列。
此表传达出淘宝如何分类网站文案,以及淘宝文案工作的流程。


看完全文,只需理解&记住本页的大字。
~完~

2009年4月27日星期一

产品经理面试注意事项和考察要点

cffe52
首先我自己作为一个产品从业者,结合这几年来的感悟和体会,和大家一起谈一下产品经理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一、素质要求:

1、逻辑清晰,思路敏捷;
2、好学上进,做事踏实,有责任心;
3、有整体观、并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4、时间观念强。

二、技能要求:

1、熟悉常规B/S、C/S系统开发实现原理;
2、面向用户,善于进行用户行为分析;对UE、UI有一定的认识;
3、掌握2种以上基本的产品工具,如:Word、Visio或(AXURE、Rose、Ps、Dw);
4、对数据敏感,善于通过数据分析问题。

三、量化点:

1、聪明度、2、逻辑、3、沟通协调、4、文字、5、经验技能、6、学历


公司不养闲人,招人主要的有两种:

一是“招来即用”高级产品经理职位,所以一般对项目经验、水平、熟练度、综合素质方面的衡量是比较多的。这种现象一般是作为产品管理、或部分管理的角色招募的,所以综合的管理能力、带项目的能力是很看重的,当然这种PM一般薪水也会很OK;

二是“带着能用”一般的产品经理,所以对技能、聪明度、做事态度等为具体的进行要求,相反对“项目经验、有没有主导过哪个大型系统的全程设计等不是 很有要求”,作为执行的角色,尽可能的按长处去用,去施展,所以薪水是相对OK,还有,对于有潜力的慢慢的会增加在团队中的权重,逐渐成为“核心角色”。

我面试过不少产品经理,自然具备什么样能力都有,综合来说大多的产品经理都有各自的亮点,却谈不上特别优秀。但相信优秀的产品经理,不会盲目的自我感觉很好,跟你咬一个很高的薪水,反正这种现象我还是没有见到。

我是一步步从基层走到今天的,所以我也没清楚很多产品经理的心态,对薪水的欲望也是无止无境的。但是站在招聘方,我得根据我行业的了解、对他能力的 了解估算出应聘者的能力、经历等方方面面的价值总和,或许不是很精确,但起码我知道哪些人合适招进来做PM,哪些人的简历是编造的,还有那些人的经历都是 编造的。

面试的人多了,说实话对一般的应聘者没有太多的感觉,如果对方是美女,可能面试的氛围会好一点,但也影响不了的实质评价,做事就是就事论事,没有半点含糊的。对于朋友推荐的不太靠谱的简历,大多也是走个形式,中国人嘛,虽然我很真诚。

很多人,简历都不太会写,写的一般,也看不出项目经历及能力的长短,我想尽可能通过具体的面试面谈,找到这些产品经理特有的光辉点。寻觅人才,和我 自己不想被以后的哪家主考官放弃一样,道理是相通的。不过我一直在考虑,“PM精心做产品给用户,怎么就不会精心准备好面试,给自己找好下家呢?”

应聘PM者想忽悠我,肯定是不靠谱的,别的方面不敢说,产品方面我还是有那么点专业的。我做过很多东西:呼叫中心、代理商管理系统 广告竞价系统、广告联盟、网站联盟、广告监测系统、垂直搜索、聚合搜索、分类信息、CMS、知识互动社区、 内容分享社区等等。面试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总的来说:

1、我就问问对做过的东西理解什么的,
2、他如果说擅长哪方面,我就会具体的追问一下。
3、我会很直接的问1-2个逻辑问题。
4、问他一般怎么样写文档的,文档主要包含哪些。
5、最后看看写过的PRD ,扫一眼逻辑的表达或页面原型的。

基本上聊聊,就知道个大概,当然有些人是擅长忽悠的,没关系反正还有试用关,一做东西准跑不了。如果应聘者我擅长哪些方面,我会很感兴趣的追问一下。

今天上午刚面完个人,最后有点生气,心想也好意思要这个薪水。估计那人是自我感觉挺有意思的一人,他说他最大的能耐有二:“1、用户体验UE方 面,2、沟通协调方面”。对于沟通协调能力,我觉得作为一个PM应该具备的能力。于是我就问他:“请问,你一般从哪些方面考察或衡量用户体验的?”结果支 支吾吾就和我扯一个onmouse的效果,我可以姑且把一个onmouse的效果当成是用户体验的一个效果,事实上UE的东西多了。其实做产品 不外乎就是要了解:“业务原理(逻辑) 、系统实现原理(逻辑),然后细分到-模块实现原理(逻辑)、具体到-页面交互原理(逻辑)”,主考官无非是抽一两个面,或拿几个点来说事,看看应聘者对 产品的看法。要是在面试的时候,思路不很清晰,复试肯定是没戏,要不还用产品何用?

有些时候,我也会问应聘者,觉得哪方面可以胜任这份薪水,很多人只说:“我想要、我期望这份薪水。”回答也是让我大失所望,我最听到的是发自自信的 声音,好比说:“我值这份薪水!”、“我完全就胜任这份薪水”,听到的落差反映了一个很普通的心态,“互联网的浮躁最后折射反映在人身上的浮躁。”对于简 历,我可以允许所有应聘者适当的包装,或可以把部分不希望拿出来的经历抹擦,但是千万不要太过浮夸,行业圈子很小,我和很多公司的PM都有交流,我可以轻 松的进行调查。顺便说起来,不管在哪里做事,为好人做好事留好行业口碑很是重要。很多简历,就是被前公司的同事或领导几句话带来的刻板印象抹杀了。

跳槽,或就业次数很多的简历,我很少考虑,我想即使把这个人招进来,我带他一段时间后他也会走的,不踏实的人会给你带来很多招募和培训成本,人要走 是没有办法,除了祝愿他高升还能说什么呢;还有一种就是做产品经理经验没有2年的简历我也很少考虑的,有些人就认为做过产品经理就是产品经理了,实质上不 同的公司对产品经理的要求差别很多。产品经理其实没有一个真正的价格定位。4K? 6K? 8K? 10K? 但相信一个说靠谱的话,做靠谱的事,赢得的尊重都是同等的,待遇自然会跟着成正比成长。

总结:不论干什么,需要的是摒弃“浮躁”,不断的“沉淀”。产品经理谋求的不是简单的薪水的+ 或-,谋求的应该是更大的平台去施展自我,挑战自我。

产品经理们—加油!

2009年4月18日星期六

产品经理核心专业能力的“125模型”【转】

产品经理岗位沉淀的核心能力与价值是什么?手机腾讯网3G产品中心产品总监蒋宁的梳理和总结:


1.是对产品经理个人专业能力的理解

2.从系统分析员看产品经理工作的异同

2. 无线互联网产品经理面临的更大要求和挑战

第一部分:对产品经理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解;

2004年,个人对SP行业产品经理的看法与认知:

1)产品逻辑简单;感觉当时的那些WAP产品逻辑非常简单;有的是简单几个页面,放几个图铃就可以拿到移动梦网上收费;这里产品的主要工作还是在内容运营上;

2)“面向运营商的产品策划”;那个阶段,SP的商务模式清晰暴利,移动绝对主导产业链,制定游戏规则,对产品模式,甚至连产品表现层都有限制,比如页面什么地方要加什么链接就要加;

3)“面向渠道的产品运营”;运营商通过移动梦网把握营销渠道及计费渠道,产品经理更多的工作是以收入为中心进行渠道经营;对用户的行为分析做的比较少;回顾这个阶段,我想整个行业发展阶段就是如此,无所谓对错了;

4)产品经理的进入门槛不高;要做开发至少要会写程序吧,但感觉产品经理门槛太低;BD,内容维护,美工,很多角色都可以转岗到产品经理;据了解,当时很多SP公司招一些专科生,甚至高中生做产品经理,也一样紧锣密鼓的赚钱。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琐碎而繁杂,但感觉不够系统和严谨,每天花用WORD画几个页面就扔过来开发;


我当时一直在考虑这种工作状态下,这个岗位沉淀的核心能力和价值是什么?

但客观的说,这个也不全是我们的问题,当时的整个SP行业氛围就是如此浮躁;也幸亏这个时期无线业务的造血功能,才养活了游戏,互联网等各个业务;但人才的价值在哪里呢?随着后续SP行业泡沫的破灭,很多公司的SP产品经理下岗,求职也到处碰壁;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甚至不具备成为一个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的能力;

对产品经理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解;

这里只谈专业领域方面的能力,对于商务谈判,沟通技巧,文档能力等方面暂时搁下;

个人认为一个领域的产品经理的专业能力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行业理解能力; 行业分析师的素质;

2. 用户需求系统化分析能力;系统分析师的素质;

3. 用户体验细节把握的能力;交互设计师的素质;

首先:行业理解能力,是做这个行业产品经理的前提;

宏观方面,行业的视野对于产品战略定位,产品策划,商务模式等有必然意义;

微观方面,对这个行业内用户需求,行为,习惯,交互行为的理解。都需要在这个行业里逐步积累;

提升方式:获取行业信息,思考加工,提炼观点;个人认为这个本质上属于知识层面,经过靠年深日久的积累,逐步转化成能力要素和外化为直觉层面;

要像一个行业分析师那样了解这个行业;

其次,用户需求系统化分析能力;

作为用户的代言人,产品经理左手是用户群,右手是技术人员;产品经理要在深刻理解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将他们系统整理,分析,转化成开发人员可理解的表达方式;

用户需求分析的工作是系统,严谨的,而不是零散,琐碎,堆砌的;把产品看成一个系统,就可以理解各个功能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做简单的功能加法;

需要use Case 的分析方法,进行业务建模;并能综合权衡用户需求度,可行性,方案成本的来评估需求的优先级;

提升方式:掌握系统化分析的工具,比如业务建模,用例分析;习惯面向对象的思维方式;

个人认为,这块能力需要比较严谨的逻辑思维;我们常见的问题是,产品经理一上来就画UI交互图,用户界面;其实这些在一个产品过程中属于最后的思考环节;会导致我们无法认知产品定位,产品全貌;在产品功能拓展过程中,没有方向感,容易做加法;

个人认为,这个其实很适合系统分析师的工作特点和思维方式,在下面会讨论一下系统分析师和产品经理工作中的异同;


再者,用户体验的细节把握能力;

用 户体验,这个名词姑且理解为使用者对产品的主观感受吧;这个感受可能是功能设计带来的,也可能是交互细节,或视觉设计方面带来的。特别是在竞争市场功能趋 同的环境下,决定体验的往往是细节层面;最了解用户的人,是产品经理,他既是用户代言人,同时有时对行业理解比较深入的人;因此,他需要有很强的“用户使 用场景还原能力”;这个“使用场景”,是对人,时间,空间的综合考虑;就是要能模仿用户的心态和使用环境,来检验产品的工作流程是否顺畅,体验是否OK;这个如果是习惯于用例分析的系统分析师,做这个还是会有优势的;

在有的产品构建构成中,是有“交互设计师”这一岗位细分出来的,比如WEB或软件交互设计师;这是一群掌握了互联网UI交互基本原则,对用户心理及行为分析有理论沉淀的专业人才;

因为产品经理对产品负责,因为要有交互设计的理论素养;虽然在具体的工作中,产品经理不一定亲自做交互设计,但要有判断能力,知道为什么好,或者哪里不好;

有一些领域,比如WAP交互产品设计,因为行业发展初期,这一岗位还没分化,只能由产品经理搞定;


产品经理的“125”模型,只是换一种提法:

对于以上三种能力,我在团队内部有一些包装和提炼:

1”:一种能力。系统化需求分析及业务建模的能力;

2”:两种视角。

一是宏观的行业视角;深入理解互联网及无线行业,这对产品战略定位,用户群行为需求,交互习惯,及商务模式的衍生都有意义;

二是微观的用户视角;作为最了解用户的人,必须对产品体验负责,具备很强的用户场景化分析能力(use case 分析)。

5”:是一个普遍产品设计方法论;之前是: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UI层;

这个来自于用户体验的要素一书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

1)产品定位;根据外部市场及内部资源状况,从用户需求及公司战略角度阐述发展此产品的可行性,并明确产品发展策略,两个视角:1.用户视角;满足何种用户的何种需求(包含对目标用户群的锁定);2. 公司视角;对公司利益价值何在;

2)业务建模;通过use Case 分析,描述用户对产品的功能诉求;确定大致的服务范围;并识别需求的组织分类及优先级;通过这个工作输出业务模型描述,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这个不涉及到细节交互及实现方案;


个人认为,产品经理的进入门槛虽然不高,但要成为很优秀很资深产品经理还是有比较大挑战的;从公司职业能力模型来看,素质的全面性是一方面;关键是要在专业能力上有深入的发展;个人认为要在以上3个能力点有突破的人,才称得上专业;

个人的一点想法与建议:

1. 产品经理专业能力的系统化培养机制;

产品经理的其他综合素质,比如项目,领导力,沟通。。。等能力素质各人都可以在不同的岗位实践中获取;公司这个方面也有一系列的培训课程,比如沟通技巧,谈判技巧,项目管理。。。等。但在产品经理专业能力方面,比如需求分析的能力,这个培训还是比较少;比如用通用的面向对象的思想做需求分析,用use case 做业务建模的方法,比如对于UML工具的了解;这个都比较少。我们自己的产品经理写的需求说明书,要么是直接就画交互设计;要么是采用传统面向过程系统设计中的《功能规格需求说明书》,包含了输入,输出,处理过程这些内容;希望,公司或有做的比较好的团队,能进行这个方面的系统化培训;

对于交互设计原则,还不错,设计中心有相关培训;对于行业理解力,这个几次培训可能无法解决问题,可能得靠产品经理自己的日常信息积累和思考;

2. 对于产品经理岗位人才的建议;

还是不得不说,要成为一般产品经理并不难,要在业务领域很资深,个人观点是还是因人而异;一个建议是从系统分析员中招聘产品经理;或从会系统分析的开发人员中找;因为系统分析师的思维方式和综合素质和产品经理类似,相信再加上行业的理解,进入角色应该不难;

另外一种就是靠从新人开始培养了,个人觉得要在专业层面有突破,首先逻辑思维能力要强一些,有利于掌握系统化分析的方法;其次是有一定的内敛气质,善于观察总结,能在用户体验细节上沉得住气;还要有强的学习领悟能力,擅长对行业方向进行思考;至于创意及发散性思维,个人觉得有更好,没有也不是非常关键,可以通过发现和收集别人或用户的IDEA来完成,反而太发散和跳跃的思维会影响对系统整体的思考;

第二部分:系统分析员和互联网产品经理工作的异同:

从我之前系统分析员的工作经理,聊一下个人浅显的看法;前面几年包括读研时期做项目,做过一些系统分析角色,包括面向过程的系统分析及后来尝试学习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

首先,相同点;

1) 系统分析的思维方式类似产品构建过程;

我们可以把一个产品看作一个系统,其内部的功能架构不是简单堆砌的,而是有依赖从属的,符合一个系统的视角;在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中,无非就是分析清楚系统人,事,物体,规则了;这个人,是系统的使用者(Actor),相当于产品的目标用户群;事,指使用者通过系统要完成的事情;相当于产品中的功能特性建设了;物,系统中用户完成事情中所产出的东西,比如数据实体对象等;产品中也有这些,比如日志;

一般的系统分析是系统目标界定,相当于产品定位了;然后是业务建模,用例分析,系统建模; 前面相当于产品设计中的场景化分析,做功能化构建;而系统建模这个工作是用技术语言来描述系统模型,目前这个工作在产品工作中没有的,因为大多数的产品非技术背景,不考虑这些;但技术人员则应当输出完整的系统建模;但是可能很多团队省却掉这一步了;

2) 用户视角;

系统分析师和产品经理都要非常强化用户视角;系统分析,特别是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都是以人为核心的,首先就是找到系统的使用者,再研究他的需求及想完成的事情;做USE CASE分析,也必然以Actor的参与为核心来进行描述;这一点,和产品经理的场景化分析是一致的;

3USE Case分析和用户的场景化分析能力相通;

我们描述用户的需求,不能简单的止步于对目标用户群社会属性的认知(年龄,职业,收入。。。等),一个场景包含了对人,时间,空间等综合考虑,这种场景化的还原对分析用户的需求是有必要的;

4) 二者的职业素质模型类似;

综合素质要求都比较高,比如沟通能力,领导力,谈判能力。。等;

其次,差异化:

1) 业务模型的复杂度;

一般系统分析师面对的商业系统设计的逻辑比较复杂,特别是涉及工作流环节;而互联网的产品相对比较轻量级,完成的功能简单;比如一个WPS的产品,OA系统比一个QZONE产品要简单一些;

2) 目标用户群及其需求界定方面;

一般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角色很好阶段,逐个找到并做深度CE,调研,是尅一挖掘出所有需求的;而互联网产品一般面临千万级用户,需求很难明确界定,只有通过敏捷的开发过程,不断试探和反馈;

3) 业务模型上,互联网产品包含更多的创意文化;

系统分析师所面对的商业信息系统一般是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问题,要客观忠实的反映符合传统工作规则;而互联网产品的更多是挖掘用户潜在需求,甚至通过创意来激发新的需求;

再者,系统分析师的额外优势:

系统化需求分析能力,及业务模型的建设能力;从业务模型推导出产品规划及版本节奏的时候,系统分析师一般有技术背景可以综合技术可行性,技术实施成本等进行综合考虑;

第三部分:无线互联网产品经理所面临的特殊挑战:

1. 产品经理系统分析能力和要求是一致的,业务模型的建设能力也是一致;

至于其他的领导力,项目能力,商务谈判,沟通技巧。。。等产品模型方面都一致;甚至由于无线产品经理在某些能力上会更出色,比如商务谈判,沟通技巧;

2. 用户交互体验细节方面,由于移动终端的特性,这一块没有行业沉淀,需要自己摸索,

自我沉淀;

3. 行业理解能力上,无线产品经理面临更大挑战:

一方面需要了解当前有线互联网行业的业务形态,竞争状况,商务模式等;因为有线互联网向移动侧延伸和渗透,服务融合是趋势;

另一方面,由于无线互联网还具有自己的行业特点,比如运营主导的长产业链;移动终端,无线网络,运营商政策对上层应用产品的影响都要综合权衡;我划了一个图,简单说明一下无线互联网行业的各种要素;

原文URL:http://column.iresearch.cn/u/jiang_ning/archives/2009/79988.shtml
来源:艾瑞网,作者:艾瑞网专家-蒋宁

2009年4月17日星期五

用Google Analytics的Link Tag深入了解流量来源(广告)的质量

Google Analytics是我们熟悉的网站分析工具,具有简洁实用的网站分析功能。通过对网页加入名为“ga.js”的javascript的脚本,我们可以了解整个网站的流量(traffic),流量的来源(traffic source)以及每个页面(content)的质量。因此,Google的最常用的三个报告,也就是“Visitor”——即Traffic,“Traffic Source”和“Content”。

  其中,Traffic Source这个报告能够告诉我们——网站的流量都来自于何处,是Search Engine(搜索引擎),或是Referring Sites(具体的其他网站),还是Direct Traffic(直接通过地址栏输入或是从点击收藏夹网址而来的流量),以及它们贡献流量的质量如何(通过给出的Time on Site和PV / V,以及其他ROI数据实现)。不过,如果你为你的网站投放了广告(Banner或者Textlink),想要进一步了解具体的每个广告带来的流量质量如何,这个Traffic Source的报告就可能帮不到你了,因为你会发现:Traffic Source的最细分的级别是Referring Sites,即哪些网站或是搜索引擎为你贡献了流量,但却无法细分到具体的广告,是的,在你的报告上看不到。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毫无办法了呢?事实上,Google早已经(其实也就是去年)注意到这个需求,而且已经给出了一个非常棒的解决方案,使Traffic Source报告能够给提供进一步细分的流量来源报告,这对我们深究网站流量来源,尤其是深究不同广告的流量及流量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帮助。

  Google提供的这个解决方案叫做Link Tag,它通过两步实现,非常简单,我建议从未了解过的朋友们看了这篇文章后就立即动手试一试,你会发现你的Google Analytics Traffic Source 报告立即变得sexy了。:)

  • 第一步:给你的网站加入Google Analytics的最基本的Tracking Code,就是我们要监测网站时必须加的那个Code,如图1所示。唯一要注意的是,一定得是新版的ga.js的那个tag。——你一定会说:这第一步简直是废话,如果没有页面的Tracking Code,那根本连页面都监测不到——是的,没错,你是对的。但我仍然写下这一步的原因是告诉大家,Link Tag要想发挥功能,首先必须保证流量来源指向的网站是被Google Analytics监测的。首先网站要被Google Analytics,然后才能有Link Tag。如果网站已经加好了code被Google Analytics监测了,这一步一定要略过 :)

  图1:先加入ga.js code给网站建立Google Analytics的Tracking(监测)

  • 第二步:给你想要细分的Traffic Source建立Link Tag。这是关键一步,可以分解为几个具体的内容:
  1. 请先了解Link Tag是什么。说出来你不信,但就是这么简单——Link Tag跟刚才提到的ga.js code完全不同,它不过是给一个URL后面加上了一些参数而已。例如一个典型的Link Tag:http://www.chinawebanalytics.cn/home.html?utm_source=sina&utm_medium=banner&utm_content=linktag&utm_campaign=IloveWA
  2. 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上面的这个Link Tag实际上就是一个URL,但后面带上了一些“utm”的参数;
  3. 这个带了参数的URL将作为网站实际的流量来源(主要是广告)的链出URL。例如,我在新浪上做了一个广告,广告内容是介绍Link Tag的好处,广告链接到的地址(即链出URL)是我的博客:http://www.chinawebanalytics.cn,为了让我了解这个广告带来的流量大小和质量,我必须要把这个广告上最初的链出URL加上Link Tag,即把http://www.chinawebanalytics.cn改为加了Link Tag的新URL:http://www.chinawebanalytics.cn/home.html?utm_source=sina&utm_medium=banner&utm_content=linktag&utm_campaign=IloveWA
  4. 你一定会问我,上面那个URL的“?”之后的参数都是什么?你可以把“?”之后的参数理解为广告的名字,即为每个广告起的Google Analytics能够识别的名字。其中:
    • utm的意思是“Urchin Traffic Monitor”的简写;不了解它没关系 :)
    • utm_source指广告所处的网站位置,“=”后面的名字你自己起,如果是新浪,还是用sina较好,如果是搜狐,就用sohu吧!注意不能用汉语字符;
    • utm_medium指广告的具体形式,“=”后面的名字同样你自己起,如果是通栏,就起名“Leaderboard”吧,如果是对联广告,就用“Biskyscraper”吧!——约定俗成。当然,你自己认识的名字就行;
    • utm_content指广告的具体内容,因为可能你有几个不同内容的广告版本——根据不同内容自己起个名字就行;
    • utm_campaign指你投放广告的这次营销活动的名称。什么?不要告诉我投放广告的营销活动连个名字或者代号都没有!
    • 看完了上面的这几条,请大家一定点击这个链接:http://www.google.com/support/analytics/bin/answer.py?answer=55578&hl=en,一切一目了然!
  5. 当你做好了加入Link Tag的URL,别忘记把它们加到对应的广告文件(行话是“广告物料”)中去,记住一定不要张冠李戴造成统计分析的错误。

  是不是很简单?加完了之后,你要做的事情是找到Traffic Source报告中的Campaign子报告,然后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看到从图2到图3的变化就是你的报告中会发生的——此前Campaign子报告所有的项目都是“(not set)”,但现在Campaign报告出现了你加的utm_campaign的具体名字 :)。

图2:加入Link Tag之前的报告情况

图3:加入Link Tag之后,Campaign子报告的项目发生了变化!你在Link Tag里加的名字出现了!

  不仅如此,你还应该点击图4中的上面的红框中的“segment”下拉条,在下面的红框中间点击其他项目,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图4:试试segment下拉条,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用这个方法,Google Analytics实现了对你的不同类型广告(或者其他流量来源)的监测,而你,则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具体哪个source(是新浪还是搜狐,还是其他的网站上的广告)带来了更好的流量,或是哪种形式的广告(是Leaderboard,还是PIP,还是普通banner,还是skyscraper)更有效果,或是哪个campaign(营销活动)的广告,更加让你满意。

  不过,我要最后提醒的是,不要把Google Analytics 的这个功能和AllYes或是Double Click等工具提供的广告监测功能相混淆。Link Tag提供的是广告点击后,与这个广告相关的网站访问流量数据,而Allyes或Double click提供的则是广告本身的ImpressionClick数据,Google Analytics和它们是配合的,但不能互换

  快试试吧!我写的虽然已经不少,但实际上可能仍然让你意犹未尽。如果有什么问题,或是有什么心得,在下面的留言区给我留言吧!我真的非常非常急切的想要听到你们的声音!

2009年4月11日星期六

hao123站长李兴平的成功史

  这是一个尘封的收购。2004年8月31日,百度宣布以1190万人民币和4万股股票成功收购Hao123网址之家。据百度副总裁梁冬回忆:此次收购,是百度上市前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

  比起新浪、网易、搜狐网络大颚,“其貌不扬”的Hao123从来没有受到过媒体的关注,其创始人李兴平“黑苹果不亮”的网名反而更为人所熟知。

  但这并不妨碍Hao123在商业上获得的巨大成功。

  事实上,Hao123网络自1999年正式上线至2004年9月1日Alexa全球排名第26位,超过国内许多著名专业网站,甚至直逼TOM等门户网站。从它创立的那一天起,Hao123凭借简洁的页面、相对公正的网站拣选,成为了许多网民电脑开机后的第一选择,尤其在遍及城乡的网吧,Hao123常常被设置为上网首页,中国很多草根网民的上网经历,就是从点击Hao123开始的。

  有人认为Hao123的成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奇迹,是一桩不可复制的“偶然事件”。但是,细细探究Hao123的创业发展历程和分析它的成功法则,正是创始人李兴平本身既是网站老板又是客户这种“两位一体”的身份,所带来的天然的基于客户体验的敏感性,以及能够随时随地听从于这种敏感性的呼唤而做出反应与改进的行为,构成了Hao123这个看上去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网站的竞争力。

  草根李兴平

  李兴平,1979年出生于广东兴宁县,父母均为当地农民,兴平初中毕业后即返家谋生。2005年前第一次出远门,地点是深圳。

  1999年,网络在中国逐渐普及,兴宁县也开始有了网吧。这时,开始迷上了上网的李兴平在当地网吧找了一份网吧管理员的工作。

  因为要帮人攒电脑赚钱,他需要用网络查询配件报价之类的信息,很快他发觉在网上找资料非常困难,当时的中文网站不仅内容不够丰富,数量有限,而且要把那些用英文字母表示的网址一个个记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他想到一个解决办法,设计了一个个人网页,把他认为好的网站搜集在一起,并和它们建立链接。当下次上网时,他就很方便地直接进入这些常用的网站。

  网吧管理员的身份让李兴平天天泡在网上,泡在那些打游戏、聊天、上网的网民中。很快,他发现来网吧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上网,上网后又不知道去哪里找到所需要的内容。当时的上网费很贵,时间与金钱却往往在茫然不知所措中奢侈地流失。

  他设计的简陋的个人主页开始发挥神奇的功效。他开始有意识地去做网站地址搜集分类工作,爱琢磨的他想到要做一个“网址大全”式的东西。半年后,李兴平的个人主页开始有了Hao123的雏形,他当时给它的名字就是“网址大全”。他把当时中国排名前5000位的站点进行分门别类,按用途组合在一起。随后他开始做一些点击广告以及网站联盟等,随着流量增大,网站的固定广告业随之而来。

  网站有了收入,他需要正式注册一个名号,“Hao123”一下子跳入他的脑海。“当时并没有什么太多的考虑,也没有特别的含义,只是觉得它简单,好记。”李兴平回忆说。

  值得庆幸的是,他想到的是“Hao”,而不是“great”或者“wonderful”。就这样,初中毕业生李兴平凭着一种原始本能成为了“Hao123”之父。

  2000年中期,Hao123网站以基本成型,开始靠点击广告来赚钱。虽然网络泡沫的破灭导致很多网站突然死亡,但Hao123对网络寒潮体味并不深。“最初的一笔广告费大概是几百元吧,后来每月收入有1000元,逐步到四五千元,在2001天地达到了几万元,到2003年、2004年,每个月的收入稳定在80万元左右。”李兴平回忆说。

  Hao123一直只有李兴平一个人在管理,低调的他一直在“偷偷地”做这件事,他身边的朋友甚至不知道他就是Hao123网站的站长。当然,他的工作量也很大,“一天大概有6—7个是在检查、更新链接。但链接太多,我不可能每天都全部检查,因此我经常担心某些网站含有非法链接,压力和工作量都很大”。

  因为起步早,一直到2002年左右,Hao123都没有出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直到2003年“265”等网站出现时,Hao123的浏览量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牢牢占据着导航网站的第一名的位置。

  创始人李兴平的初中学历、网吧短暂工作的经历,这些在创办Hao123过程中反而成为一种优势——正因为不懂,才能深切体会到普通人上网的难处,才有了为普通人上网提供了方便的Hao123。


  被大公司所忽略的初级网民市场

  如果说李兴平最初创立Hao123只是无心插柳,那么后来Hao123的成功就是基于李兴平本人的用户身份,以及对用户体验的天然敏感性,使得Hao123很好地契合了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现实需求。

  这得益于Hao123的准确定位:被大公司所忽略的初级网民市场。只要想网吧中那些初次上网的年轻人,千家万户刚购买了电脑的小学生,以及几乎不会用键盘只能操作鼠标的老年人,再来分析Hao123的定位,会发现它是如此精准地专注了中国正在迅速扩大的那部分新生网民。

  Hao123的发展阶段,最主要的用户基本都是与几年前的李兴平一样的“菜鸟”:他们上网不是记不住网址,就是不会输网址或者懒得输网址,他们磕磕巴巴地打字,不懂得使用搜索,也不会使用收藏夹。

  一个从这个阶段成长起来的网民说:“既使知道你的网址是888.com,这些网民也到不了你的网站,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在哪里输入网址!你告诉他是在地址栏输入,他就会问:什么是地址栏?在哪里?”

  而Hao123网址之家正是为这些人服务的。只要把Hao123设置为首页,打开浏览器就可以看到国内各方面最出名的网站的名字,一目了然,点击即可进入。

  在调查用户喜欢Hao123的理由时,前四大原因分别是:1、很方便,快速实用。2、分类很清楚,内容多而全。3、Hao123在内容选择没有病毒和不良链接,能提供服务满足需求。4、界面简洁,广告少。

  乍一看,Hao123的页面就像是报纸上的分类广告版,有几分土气,但正是这种“报纸分类广告”式的页面符合了中国初级网民的阅读习惯。这些网民的思维习惯,更习惯于浏览而不是搜索,以及像传统报纸那样打开浏览器就能看到大量的新闻链接。他们只知道点击鼠标就可以去到他想去的地方,或者看到他想看的新闻,他们不想探索其中的技术原理,不需要自己不断地做出决定。Hao123在首页即列出了大量精选后的网址,而内部的链接从来不超过两层。

  哪些网站好,哪些网站值得搜集,李兴平的主要取舍标准是内容是否丰富,用户感觉是否实用。用户感觉不仅是他自己,还包括来他网吧的那些网民们,也包括网上的各种评论,这些都是他要参考的东西。

  “我天天泡在网吧里,我知道他们喜欢哪样的网站,讨厌哪些东西。”这是网吧管理员李兴平所拥有的、任何其他网站站长们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简易的界面

  Hao123另一个让很多互联网公司知易行难的优势,是这个又直白又琅琅上口的名字。恐怕网络界很少有比Hao123更简单直白的名字了。汉语拼音“Hao”而不是洋文“great”,最简单的数字123,“Hao123”这6个元素的组合,即便是不会打字的老太太,大字不识的文盲,从未学习英语的农民兄弟,他们都能够正确拼写,并且一下子就记入脑海。

  与“Hao123”这个响亮而土气的名字不同,众多大型互联网公司热衷于用高深玄妙的名字以显示创业者的学问。从最早的“sina”到现在的“谷歌”,无不是一种情景文化的产物,而只有“Hao123”是李兴平这个初中生所想出的名字,如同“狗剩”一样透着一股子乡土气息,但是它又琅琅上口、易于传播。

  与简易的名称相配的是Hao123简易的界面。

  Hao123的页面至今都还是一种静态页面,这其实是因为当初李兴平的电脑知识仅限于此,他设计网页的知识只是来源于从网络上找一些资料,边做边学。后来,李兴平的电脑知识越来越丰富,也能设计出更复杂的网页,但是,他发现其实静态页面简单又快捷,没有什么不好。

  与刚起步的时候依托网吧不同,据统计,现在Hao123近60%的用户为家庭用户,26%为学校或单位,仅有11%为网吧。家庭用户成为主导,也得益于Hao123的设计朴素而不花哨,没有性感诱人的广告,没有眼花缭乱的窗口,静态链接的特点以及干净的页面,很好地满足了这些网民朴实的内容要求。

  李兴平说自己首先是一个互联网的热爱者,其次才是一个商人。有商业目的,纯粹是李兴平个人为了方便上网而整理的“上网笔记”。当他把自己当作客户对待时,为保护自己的视觉舒适,所以页面设计清新淡雅;为提升上网速度,所以链接尽量简洁,直达目标。在Hao123的发展过程中,李兴平更多从客户角度考虑如何提升网站品质,而没有考虑过用流量换收入,更没有为了提高流量而放纵五花八门的广告进入。

  据Hao123现任产品经理陈林介绍,自1999年Hao123创建以来,以及在百度2004年接手之后,Hao123一直保持着它一贯的面貌,包括页面的干净纯洁,链接的快速有效等,后期的维护管理主要针对链接的动态跟踪,包括新增网址的筛选、死链接的剔除,以及广告链接的管理。

  2006年3月,Hao123的管理者们针对网民进行了一次用户行为调查,发现39.97%的使用者上网2—5年,31.15%的用户上网5年或5年以上,这二者之和达到71%。这说明,Hao123已经开始走出菜鸟级用户的网络入门教育的需求,对老用户产生了很强的粘性。

  从业余爱好下创建一个个人网页,到2003年每月80万的广告流水,再到2004年百度以1190万人民币及4万股股票收购,这个故事的主人不过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一个每月工资不过几百元的网吧管理员。Hao123的成功也许会让那些怀揣着宏大的“商业计划书”以及数千万美元的回国创业的海龟们愤愤不平,凭什么这样一个既不懂技术,又不懂管理,不会讲洋文更没有强大资金背景支持的“土八路”赢得了这场战争?Hao123的成功真正说明,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幸福着用户的幸福,痛苦着用户的痛苦”。来源: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