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8日星期六

《海角七号》:“三无电影”凭什么最卖座

一系列的话题行销,迅速将《海角七号》的口碑营销推向高潮,演变为席卷整个台湾岛的“全民海角运动”,影片不仅带动了旅游热潮,连名不见经传的小米酒“马拉桑” 也因为植入《海角七号》而一炮走红。

《海角七号》:“三无电影”凭什么最卖座

文/栀子

这是一部再俗套不过的爱情片,但是却创造了不俗的商业记录。

4亿5千万台币的票房,一举将《海角七号》推上了60年来台湾地区最卖座华语电影的宝座。在高额票房收入的刺眼光环下,《海角七号》如今可谓是越炒越火。

《海角七号》票房破纪录,不仅捧红剧中的演员、景点,曾在电影中出现的周边商品也同样爆红。像马拉桑酒,现在可是全台最红的小米酒,还有电影中象征勇气的 琉璃珠,更是卖到缺货,让手工艺者忙到都没有时间睡觉。同样,引起媒体强烈关注的是该片拍摄地——垦丁以及恒春也都红了又红。影片不仅带动了位于台湾最南 端屏东县的恒春小镇的旅游热潮,而且还把原本就是旅游度假胜地的垦丁变得更加火爆。就连电影里出现的普通民房也都成为景点。

台湾电影近年长期低迷,筹资不易,但《海角七号》却耗资5000万新台币,是台湾近年来为数不多的较大成本的制作之一。而且这部影片上映时也是“悄悄地进行”,没花大价钱进行大量宣传。

在大片迭出的2008年,经济日渐低迷的大环境下,没有大牌导演、演员,几乎可以被定义为一部“三无电影”的《海角七号》缘何能够逆势而上?

口碑营销的全面胜利

《海角七号》把口碑营销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据介绍,魏德圣导演为了让口碑传播效果更好,早在开拍前,就建立好了《海角七号》的官方博客,在拍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断往博客上上传影片的剧照、预告、幕后花絮,并串联各网站、网络论坛进行网络活动、创造msn图标供网友下载等。

为了《海角七号》能老少通吃,导演首先做了一些小规模调查:他们先是请几位内部员工看了两分钟预告片,看完之后,收回来的问卷只有两种答案——“喜欢”与 “非常喜欢”。可第二个问题,“你会不会在下礼拜上映的时候去买票”,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不会”,因为大家觉得,这是“台湾电影”。而一位观众给出了貌似 “惟一”的解决方式:如果朋友推荐,我就会去看。

“朋友推荐”让导演更坚定了“口碑传播”对一部台湾电影的重要性。因此决定在电影正式上映前,要在台湾不同城市举行超过1万人次的免费试映会(台湾总人口 只有两千多万)。到了电影上映前,导演发了约1万张的免费试映票,不仅精心挑选试映族群,还限制一人只发一张的电影票,并在每场电影放映后现场与观众进行 座谈,不断加深观众印象。目的就是要制造「先生看了会再带太太去看,老师看了会推荐学生去看」的效用。其后的十几天里,《海角七号》在台湾大小城市进行大 范围试映,试映人群从民间组织的成员到中小企业的老板,大规模试映得到的普遍反映是:“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看的台湾电影了。”口碑传播初具规模。

导演为了在青年族群中产生口碑效应,更是费心在各校园及在青年中心举办座谈会,与年轻族群面对面。在电影播映完,给予影迷十分钟的提问时间,加深互动效果,这些都是以往电影营销未用的。

也正如导演所设想的,开映首周,《海角七号》台北周末票房开出198万新台币的成绩,排行当周票房第四。“口碑”开始在互联网上发酵,以台湾最大的网络论 坛PTT为首的各大电影讨论区纷纷被《海角七号》攻占,观众甚至比赛谁拉的观众最多,电影讨论区迅速演变为“海角传销公司”。

凭借着网络上的惊人传播力,通过网络上的各种社交工具的口耳相传,这种“口碑式”的病毒扩散模式,迫使主流媒体加入报道大军中,免费为《海角七号》高调宣传。

这样的口碑传播,直接导致了七号现象成为一次台湾全民运动:许多台湾人,已经第三次第四次进电影院看《海角七号》了,甚至有的人看了18次,能背出台词; 除了年轻人,许多“阿公阿妈”多年不进电影院,这次也兴冲冲地买票观看《海角七号》;一些从不看台湾电影的“精英分子”,这次也捧场《海角七号》;台湾2 千万的人口,却造就了4.5亿台币的票房奇迹,实在是口碑营销的重大胜利。

现在是互动传播的时代,如何让消费者自己帮你卖货,口碑成为最关键的一着。不仅要有好的口碑,更需要有话题性的口碑效应,《海角七号》正如同当年“封杀” 王老吉一样,创造了可以持续讨论的话题之后,不仅让消费者为你买单,更主动为你担当“媒介”的角色,正是即省钱,又赚钱,还建立了良好的口碑,真是一举多 得的传播模式。

当然,口碑营销的成功运用可以帮助产品在短时间内迅速打开市场,但是要想获得消费者长期的认可,还要靠企业产品的品质保证和营销人员长期的努力。所以,不断的挖掘市场需求,研究市场特征,根据变化的市场随时制定营销策略,才是下一步营销工作的重点。

话题营销推波助澜

2008年 8月22日,是《海角七号》上映的第一天,当天全台湾地区票房仅有92万元新台币,这个数字着实平淡了一些,但对于这样一部电影也实属正常。第二天,男主角范逸臣站出来对观众许诺:“票房破2000万元就裸泳。”

9月1日,《海角七号》全台票房突破2000万元新台币,9月18日是范逸臣实现诺言的日子,他在垦丁海边“裸”了一把。这一天,《海角七号》票房突破1 亿元新台币,范逸臣这一“裸”功不可没,其裸泳的片段,也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而传播的频率也与票房佳绩形成互动,呈现了良好的上升趋势:9月24日, 《海角七号》打败《赤壁(上)》,成为2008年台湾地区华语片票房冠军。10月4日,《海角七号》票房突破3亿元新台币超过《色,戒》,两天后,一举击 破成龙作品《警察故事3》保持了16年之久的台湾地区华语片票房纪录。

而在其后,又将《海角》部分道具在雅虎拍卖网站开始拍卖,上线短短几小时,魏德圣导演画的分镜脚本,喊价已高达35万元;连田中千绘片中的笔记本,喊价也 突破三万,所得捐出给世界展望会。在赚钱之余,再一次为《海角七号》做了公关活动宣传,将海角七号的力量散播到台湾的各个有需要的角落。

10月5日,马英九观看了《海角七号》,5天后,他高调发表“影评”,公开大赞《海角七号》代表了“坚毅、勇敢的台湾精神”,把影片和奥运会上倒地11次还站起来奋战的跆拳道选手苏丽文并列为“台湾最宝贵的资产”,并借此鼓励民众,“有信心重振台湾经济”。

11月6日,海基会安排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观看了《海角七号》 ……

一系列的话题行销,迅速将《海角七号》的口碑营销推向高潮,演变为席卷整个台湾岛的“全民海角运动”,台湾中天电视在一个节目里甚至引用了这样一句流行语:“没看《海角七号》,社会压力好大!”

当一个产品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影响力可想而知。

2009年3月12日星期四

边江说

战略,就是一种看上去很美,但基本不靠谱的东西
管理,就是在看上去很美的方针下,不得不去做的本身没什么价值的东西
流程,就是在错误的战略,混乱的管理下,自己安慰自己说做了这个东西我们就会保证不再会错误的东西
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一个正确的方向,一个适合的不一定是很科学的体制,使得一群人有着相同的梦想,大家一起努力去做一件对你我他都有益的事情。
不需要战略,管理,流程这些虚词,一切就都在自然的状态下发生了。
呵呵,其实方向就是战略,体制就是管理,人就是流程。只是他们没那么大的帽子。
什么是这其中需要注意的?
贪婪,来自各方面的诱惑,使我们变得贪婪了,我们自己把一个简单的东西无限复杂了。
恐惧,诱惑来了,出轨了,被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from:http://hi.baidu.com/bian/blog/item/b9a85edf5eb8831449540375.html

MD,竟与我所想的暗合~

2009年3月9日星期一

创业企业的免费资源

  1. 找一个尽可能便 宜甚至免费的办公室,那怕是仓库、朋友办公室的一角、还是正在招商的创业园。宁愿多花些汽油费,毕竟汽油是个变动开支,让钱活在自己手里。便宜的办公室更 有利于创业气氛,我相信一个人一旦走进中信泰富或者国贸的大门,感觉和激情就完全变了。在上海周边,苏锡常,都有类似的选择,接近免费的房租、创业的环 境。
  2. 用免费的软件,重点推荐Google App,提供了7个多G的邮箱,企业Calendar管理,同样的服务,如果用263,你每年多支出几千元甚至上万。网站建站软件推荐Joomla,用一个晚上研究下,可以让网站看上去专业体面。
  3. 用Windows XP自带的免费传真软件管理传真
  4. 尽可能的利用网络营销手段,关键字购买、搜索引擎优化、软文、积极参与同类论坛(招聘网站是另一个很好的手段)等待客户敲门,能极大的降低成本。我的公司差不多每周会接到一个客户咨询的电话——这还是我的网络营销尚未启动的情况下。
  5. 让朋友们成为你的播种机和宣传员。尽可能让身边每一个好友清晰的了解到你在做什么,让他用1、2句话就能给别人描述清楚,必要的话,给他发一个完整的PPT。这是最有效最快捷的销售。
  6. 申 请尽可能拿得到的政府支持。比如我申请了双软认定,各级政府奖励2万元;每个发明型专利,政府奖励1.3万元。此外还有创新基金创业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 金、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扶持基金等等,地方政府比如无锡政府的530项目和广州经济开发区的海外人才引进,都提供了数百万的启动帮助。
  7. 拿到一个大订单的时候去争取担保贷款
  8. 现在谈税早了点,不过别忘记,多数创业园区提供三免两减半的优惠,而非特定园区则很难申请
  9. 如果能跟政府配合申请到实习生补贴计划,一定争取,创业初期,政府帮你养实习生,是很实惠,而且很有帮助的。你能够在不多花什么钱的情况下,从3个人变成6个人

2009年3月8日星期日

互联网创业的葵花宝典

一个朋友,在一家软件的大企业做了十年的软件研发,想出来创业,问我要注意什么。我开玩笑说,要想成功,必须学习互联网创业的“葵花宝典”,第一条就是“挥刀自宫”。

大的软件公司有很多资源,研发能力不错,各种推广资源也非常优越,但很少开发出来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初步看上去,原因很多,比如很难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内 部管理协调非常困难等。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方法不得当。大公司资源多,一个互联网创新项目,投入大量资源后,公司期望值高,考虑的问题自然多 了,反而不容易做好。

从大公司离职出来创业,首先要“挥刀自宫”,干掉大公司这套做法,控制成本尽量少花钱,集中精力和资源解决核心的一两个问题就足够了。

不要想太多,不做太长时间的计划,尤其是计划不能太复杂!创业成功需要的是发现机会和快速突破的能力,再加一点运气。大公司的工作经验太多,有时候反而会限制自己的做法。 互联网创业,越简单越单纯,越容易成功!

1.专注:解决用户一个迫切的需求,解决的问题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

(1) 一个明确而且用户迫切需要的产品,很容易找到明确的用户群。这样,产品研发出来后,不容易走偏。(2) 选择的用户需求要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点决定这个产品的未来市场前景。(3) 解决的问题少,开发速度快,也容易控制初期的研发成本和风险。(4) 解决明确问题的产品,容易给用户说清楚,推广也会相对简单。

2.极致:要在这个功能点上做到所有同类产品的极致,做到最好才能赢。

(1) 极致是互联网产品的核心,只要极致才能超出用户的口碑,形成口口相传的效应,给后期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便利。(2) 专注才能做到极致,做到极致才能击败竞争对手。

3.快:开发周期一定要控制在三到六个月的时间,一定要快。

(1) 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变化比较快,而且竞争也比较激烈。快速的开发,容易适应整个市场的节奏,并且节约成本。(2) 用户试用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反应速度也要快,尽快改善尽快更新。初期,我认为要保持在一两周的更新速度。

4.口碑:初期市场营销坚持少花钱甚至不花钱,才能看出产品对用户真正的吸引力。

(1) 产品完成后,不要着急,先坚持在一个小规模的用户群中试用,听听用户反馈。(2) 大规模的推广会带来如下的两个问题:一、投入大量市场费用后,用户期望值很高,如果产品不完善,很容易引起负面的口碑,为以后的推广留下了隐患。二、大规 模市场推广得到的测试效果不准确。如果产品不完善,甚至需求选择有问题,会被数字掩盖。当推广费用停止后,用户量不增长甚至下滑,再改就来不及了。过去几 年成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其实在市场营销上花的钱都非常少,但这些公司在市场营销上花的精力并不少。(3) 刚开始最重要的推广技巧是搜索引擎优化和病毒式营销。

互联网创业的葵花宝典就是“专注”、“极致”、“快”和“口碑”!

一次完美的互联网创业,最好是技术、产品高手搭配的两三人创业,三到六个月内完成产品,再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测试完善产品,达成初步成功的门槛,再寻求融资,摸索成功的商业模式,然后投入大量的市场资源推广,形成规模化业务。

初步成功的标准,不同的业务要求不同。我有一个简单的标准供大家参考,就是产品推出半年到一年时间,网站页面过一百万PV,或者客户端产品日净增安装量1万次,而且用户数还在持续增长。达成这个目标之后,需要琢磨的事情,就是在保持增长速度的同时,如何探索好的商业模式。

from: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e23c90100c1ok.html

小马哥告诉你做产品三个要问的

马化腾在创办和经营腾讯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追问自己三个问题,而这“三问”准确地揭示了马化腾的经营哲学理念。

一问:这个新的领域你是不是擅长?马化腾凭着对网络市场一种朦胧却又相当有预见性的理解,用近乎偏执的兴趣和近乎狂热的工作热情搭起腾讯的架子,牢固坚持以技术为核心的公司理念,极端专注于技术开发和提升质量,当然能高出对手一筹。

二问:如果你不做,用户会损失什么吗?做软件工程师的经历使马化腾明白,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其实我只是个很爱网络生活的人,知道网迷最需要什么,所以为自己和他们开发最有用的东西,如此而已。”

三问:如果做了,在这个新的项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QQ最早只是作为公司的一个副产品存在的,马化腾们对QQ所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且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资金上,他对自己究竟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并没有把握。

当时腾讯所采取的策略是“三管齐下”:一方面继续巩固传统网络寻呼系统带来的大量利润;一方面将精力更多集中在改进QQ功能和开发新版本上;一方面寻找风险投资的支持。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是正确的。

源地址:http://www.mywowo.com/blog/default.asp?id=580

2009年3月5日星期四

马化腾对产品经理的8个建议

1. 为产品设定优先级和先后顺序,做前期产品设计时一定要准备充分。

2. 产品开发要由开发人员与产品经理共同参与,40%~50%左右的产品最终体验应该是由开发人员决定的。

3. 较强的研发机制保证,产品迭代要快,快速实现,快速响应。

4. 技术核心能力非可复制性强,让极致核心能力产生口碑。

5. 关注高端用户、关注产品的硬指标,产品设计大气合理,赢得口碑。

6. 要丰富自己的角色,做挑剔的用户,笨用户。

7. 发现产品的不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天天用自己的产品。

8. 在局部、细小之处的创新要永不满足。

选自马化腾在腾讯产品峰会上关于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内部讲座。

2009年3月4日星期三

马化腾:我是腾讯最大的产品经理

QQ诞生

  砸在手里的产品

  “从没想过一定要开公司当老板,我们几个同学只是想有个机会去发挥所长,最好有点儿小回报,仅此而已。”

  “不能否认,很多事情都离不开运气。”在回忆创业历程时,马化腾并没有首先说起技术或者创意,而是开玩笑似的谈起了自己的幸运。“从没想过一定要开公司当老板,我们几个同学只是想有个机会去发挥所长,最好有一点小回报,仅此而已。”

  1998年,马化腾和几个同学成立了自己的软件公司,当时公司很小,主营业务是为其他公司做软件外包。据马化腾回忆说,当时跟他很熟的丁磊正在做邮箱 系统,之后也卖了很多版本,“我也做过邮件,也给寻呼台做过互动系统,比如短信查邮件什么的,即时通信是其中一个项目。”

  做好了软件系统,接下来就是销售,“当时并不止我一家在做这种通信产品,有一次投标,为了抢先,我甚至在产品成型前就先写好了投标书。”结果当然是投标失败,“但现在想想还真的是幸运,那个拿到项目的公司没有再维护产品,只有我们的QQ被砸在手上,才会持续做下去。”

  连马化腾自己都没有想到,到了2000年的时候,随便走进一个网吧,聊天工具QQ跳动的企鹅已经成了流行,“我没想到那么多人在网上争着和认识不认识的人聊天,好多人为此刻苦学习打字,真疯狂。”

  融资困境

  投资人曾拖后腿

  “要说煎熬,我创业最煎熬的就是这段时间,我不喜欢这样的拖延,那时候纳斯达克已经快崩盘了。”

产品有人用,离公司上市还有一大段距离,无论如何,2000年的腾讯还是个小公司,而且它的驻地在深圳,“深圳没有北京的海归圈子,当时的风险投资也不 懂,全靠高交会帮了忙。”马化腾回忆说,看在国外的前辈ICQ的成功经验上,盈科数码和IDG投资了腾讯,“两家一起进,壮着胆子。”

  但马化腾的融资过程并不顺利,随着互联网冬天的临近,IDG投资完之后一直忙着为马化腾的公司找下家,“找过搜狐、新浪,他们都没看得上眼。” 马化腾记得,当时任职搜狐的古永锵和冯珏都到腾讯看过一眼,2001年春天,马化腾自己又去新浪见了王志东和汪延,但后来都没了消息。

  最后进场的买家是传媒集团MIH,而最令马化腾心焦的一段创业经历也自此开始,“我愿意找更有实力的投资人,IDG也愿意出售股权,但盈科不答应。”当时的盈科,小超人李泽楷的数码港计划如日中天,“他甚至还找过王晶这样的导演来我们公司参观,探讨前景。”

  “要说煎熬,我创业最煎熬的就是这段时间,我不喜欢这样的拖延,可当时盈科不说买也不说卖,把我们晾在一边,等到最后终于定下来出售已经是2001年6月,那时候纳斯达克已经快崩盘了。”

  资本市场的幸运与否也许真的很难判断,到了2008年6月,因为股价增长强劲和稳定,腾讯成为恒生指数的成分股,它顶替的正是盈科。

  受惠母亲

  一本清晰的财务账

  “她很负责任地帮我整理财务报表,后来公司搬家,搬那些桌椅板凳都是家里人帮忙,因为公司要减轻负担。”

  现在看起来,马化腾的创业途径很符合年轻人对所谓“知识英雄”的想象,写代码出身,几个同学合伙创业,一起加班吃盒饭,熬夜改产品,凭借创意和勤奋取得成功,慢慢地公司上市,简陋的办公室换成宏伟的大楼,创始人进入富豪榜。

  但实际的情形要艰苦得多,以至于马化腾需要给自己最感谢的人列一个长长的名单,“要感谢家里人,最开始我妈不同意,我爸挺支持我的,可最早的董 事长却是我母亲。”马化腾回忆说,一开始,几个年轻人是拿着母亲的退休证去注册的公司,但这位法人母亲几乎都没来过公司,“可是她很负责任地帮我整理财务报表, 后来公司搬家,搬那些桌椅板凳都是家里人帮忙,因为公司要减轻负担。”马化腾的感谢名单里还有当时深圳电脑协会的秘书长“丁阿姨”,还有现在深圳电信局的 一个朋友,“是他们帮我们找了办公场地,免我们的租金,联系托管服务器,现在看好像这些事情很小,但没有这些,当时真不敢往下走。”

  也许是对创业过程中这些帮助难以忘却,马化腾在招聘时定下一个标准——“人品好”,“我几乎是有点偏执地超级强调这一点,我们几个创始人都喜欢 简单,不喜欢搞政治化,哪怕你说我不懂也好,我就是强调简单,人品第一,这样的毕业生进入我的公司培养三年,我让他成为业务骨干。”

危机感

  等死还是找死

  要让腾讯的产品属于所有人,这一转变成为马化腾最重大的决策,当你看到机场附近“大回响大影响”的广告牌,是否能感觉到他的野心。这家互联网公司拥有中国最大的流量,希望有朝一日能变成最大的影响力,这意味着更多转变需要发生。

  可是马化腾做出转变的决定,最初的原因竟然是危机感,换句话说就是“怕用户被抢走”。

  “2000年左右,互联网应用刚起来的时候,你到网吧一看,人人都在聊QQ”,马化腾说,但是随着宽带业务的普及,到2003年时,网吧里更风 靡的应用变成了网络游戏。“从那时起我的危机感就很强,当时微软的即时通信工具MSN在中国也起来了,我当时想,是等死还是找死”。

  无比看重用户的马化腾开始用各种方法黏住用户,运营网络游戏是其中之一,进入门户领域也是重要决定,“很多人说我不专心,但是我们公司有余力干吗不做别的,只做纯即时通信,绝对死定了”。

  相比网络游戏,做资讯门户还有另外一层深意,就是开拓互联网广告市场。广告主更愿意在有影响力的网站进行投放,而资讯门户可能是建立影响力最有效的方法。马化腾认为,网络游戏的市场盘子现在虽然超过网络广告,但后者的增长潜力不可小视,因此打造门户势在必行。

品牌

  拿下世博会赞助商

  然而矛盾也随之出现,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品牌QQ强调年轻化和娱乐化,这种感受更是和“企鹅”的可爱样子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心理联系,一个更高端的门户网站需要新的名字和标识,也需要和聊天工具QQ做品牌区分。对此,马化腾的解决方法是“不要娱乐的时候就可以不娱乐”,“在不合时宜的场景搞一些活蹦乱跳的企鹅,不是企鹅不对,而是不合适”。

  在综合品牌的大框架下,“腾讯网”成了公司发展重点,实际上,为了推广“腾讯网”的高端品牌,马化腾首先同意在门户采编领域大规模的招兵买马行动,一时间还曾引发大门户之间频繁的人员跳槽,另外,就在今年,腾讯也选择了“赞助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一契机,来树立综合门户的形象。

  根据赞助协议,腾讯要负责“网上世博会”互联网平台的总集成、总运行和总维护,还要负责世博会网络互动平台、电子商务平台、虚拟社区的建设,“我相信是对公司技术的大考验”,马化腾说,“当然,更多人也会全面认识腾讯,我们不仅是聊天工具QQ”。

  这是一个大计划,涵盖不同业务线的研发和管理,不同网络人群的划分和营销,不同品牌推广的轻重缓急,“因为我的目标是覆盖所有的网民,”马化腾说,“我不可能放弃现有的任何一个品牌和业务,腾讯是在扩张,而不是单纯的转变。”

  品牌的内涵扩张,也不仅仅发生在作为门户的腾讯网当中,实际上,腾讯新推出的 QQ邮箱就强调了商务定制的功能,“这是我们最不Q的一个产品了”。而最基础的业务QQ聊天工具本身也在改变,据了解,QQ即将推出新版本2009,会更 加白领。上周末,当记者问及这个新版本是否很“MSN”时,腾讯相关工作人员想了想回答说,“应该说是‘很苹果’”。

增值业务

  多元化从“Q币”开始

  “门户可以帮忙黏住用户,网络游戏也可以,增值服务也可以,既然我们在即时通信已满足了90%的要求,为什么不多做尝试?”

  喜欢玩QQ的年轻人,听到“增值服务”这个名词会觉得陌生,但你如果提到“Q币”、“QQ秀”、“欢乐豆”,他们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这 些小玩意儿啊”,截至上个季度,对于腾讯来说,这些小玩意和网络游戏每个季度的销售收入已经开始迅猛增长,占腾讯总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是它们保证了这家公 司足够的经济实力,并且为腾讯在门户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马化腾认为,腾讯之所以开发五花八门的增值服务,后来又运营网络游戏,最后更进入包括搜索和门户在内的全业务竞争,都是源于某种危机感,“门户可以帮忙黏住用户,网络游戏也可以,增值服务也可以,既然我们在即时通信已满足了90%的要求,为什么不多做尝试?”

  2001年,腾讯开始大规模发行120元一年的Q卡,后来又开发了付费的服务QQ秀和棋牌游戏。其中借鉴自韩国的QQ秀后来大行其道,这种带有 游戏性质的虚拟装备,给QQ用户选择虚拟着装的权利,当然用户也可以忍受不着装的尴尬,在对用户虚荣心的恰当挑动之下,QQ秀消费成为潮流。据了解,当初 QQ秀项目在腾讯内部的审批过关时,全体高层曾对一个长达80多页、逻辑缜密的PPT进行了详细讨论,而现在它已经成为腾讯最赚钱的项目之一,也是腾讯在 增值业务进行扩张的开始。

进入网游

  危机中的宝贝

  “对于网络游戏而言,由于既能够从消费者直接获得现金,又不是奢侈品,正好成为金融危机时期的避风港。“

  实际上,自次债危机爆发以来,在全球股市震荡下行的局面下,腾讯的股价依然非常抗跌,而同行们多数都创下20%以上的跌幅。对此马化腾评价说,“多亏我们业务均衡,刚好大家曾经不看好的网游现在成了宝贝”。

  腾讯从2003年进入网络游戏行业,正好赶上了黄金时期,现在网游创造了200个亿的市场,而网络广告加起来才100个亿,“3年内网游是集中现金流的主要业务,现在的门户也都在做”。

  在这场活着的人都没有见过的经济危机当中,资本危机已经逐渐向实体经济的危机转化,最明显的是企业的收入下降,创业者也许关门或是裁员。“投资 人很慌乱,人踩人一样把价格往下压”马化腾评价说,他认为现在受影响最大的业务是企业间贸易,互联网广告则很难说,而对于网络游戏而言,由于既能够从消费者直接获得现金,又不是奢侈品,正好成为这个时期的避风港。

  不过,在马化腾看来,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现在仍然局势太乱,“暴利搅得人心浮动,好多小公司凭一款游戏就做运营商,连煤老板都在投资网游,还梦想要上 市”。马化腾认为,现在很多人不相信发行商的力量,只有等到生产商、发行商、运营商分工明确,真正的网络游戏工业才可能实现。

心理测试

  成功动机学调查表

  这是一份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提供的心理测试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每题后面有5个数字可以选择:“5”表示非常符合;“4”表示比较符合;“3”表示有些符合有些不符合;“2”表示不大符合;“1”表示很不符合。《商界周刊》将请每期出场人物参加测试,由国内权威心理专家点评。

  姓名:马化腾 年龄:37

  1 做任何事业我都不喜欢冒险。

  2 我常思考怎样能够以出奇制胜的办法战胜竞争对手。

  3 不赔钱比赚钱更重要。

  4 我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中。

  5 我把资金分散投入到风险和回报不同的几个项目中。

  6 我做出的决策经常是正确的。

  7 我经常怀疑自己做出的决策是否正确。

  8 一个希望成功的人敢于冒很大的风险。

  9 一个希望成功的人首先要回避风险。

  10 我对自己所做的任何工作都很投入。

  11 我只对自己感兴趣和具有挑战性的事情非常投入。

12 我愿意做那种程式化的工作,哪怕它相当枯燥。

  13 我喜欢做能显示自己独特性的工作。

  14 当别人赞赏我工作成就时我很得意。

  15 我讨厌别人对我的工作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16 我不愿意做那种必须对结果负责的工作。

  17 我不喜欢对自己的工作做长远规划。

  18 我喜欢用数字和图表证明一个人的工作做得好坏。

  19 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花心思预测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年的事情。

  20 比起机关公务员或教师来说,从事工商业更能体现我的价值。

精彩履历

  从人尽皆知的即时通讯工具QQ起家,这家公司的业务已经涵盖门户、搜索、电子商务、社区、视频等所有热门领域。

  创业十年的腾讯,开创了中国互联网“全业务竞争”的先例,它还拥有更多的第一,比如流量,比如市值。

  担任CEO十年之久的马化腾,到现在为止的创业心态还是“产品经理”式的,严肃、谨慎、热爱技术、追求细节,谈起产品滔滔不绝,在新出炉的《福布斯》富豪榜上他排名第9。

精彩语录

  即使是在创业融资的初期也要有造血能力,对股东也要负责任,投资人进来,总不能让人家亏吧。

  我没觉得自己特别有钱,都是普通家庭出来的,这么多年我们家的生活习惯也没有大变化,顶多房子大一点。

  我和丁磊走上了一种创业道路,从技术入手,后来多学了很多商业的东西,而马云走的是另一个方向,不同的道路都可以成功。

  腾讯的价值观是正直、尽责、合作、创新,人品很重要,我有点偏执地超级强调这一点,人品第一。

  公司上市意义有多大?对所有腾讯的员工、股东和创始人都非常重要,能够提高品牌形象,员工得到了期权。对于我个人来说也就是完成一个历史阶段。

  我们这些本土出身创业者管理能力也许不足,因此要引入职业经理人,但是创业者拥有职业经理人不同的能力,我们可能是土的,但我们一针见血地知道产品的关键。

记者手记

  严谨的产品经理

  马化腾是一个很好的采访对象吗?这个问题挺难回答,如果你问到他公司的产品,比如著名的QQ,比如门户网站腾讯网,比如购物网站拍拍,他会立即 眉飞色舞,事无巨细一一作答;可是如果你问到诸如创业者的“心路历程”,他会皱着眉头想半天之后才说,“是焦虑过,可是过了就过了嘛”。

  “写程序”出身的马化腾曾经形容说,自己创业至今也还是保持着“产品经理”的心态,这种更加专注于技术和细节的习惯,使得他在回顾十年的创业历程时充满了理性的分析,而并非感性的回忆。比如同样是回顾融资的艰难,搜狐CEO张朝阳会谈起那个冬天北京的寒冷,并认为曾经的焦虑能够转化为日后成功的动力,可马化腾则会详细分析当年的投资者盈科对腾讯的态度变化,前因后果逻辑严密,像是在讲一道数学题。

  在采访过程中,严肃的马化腾更愿意谈论自己每天使用的互联网产品,“爱给自己的产品挑错,我一看到成品,就知道写代码的人有没有偷懒”。创业十 年,他似乎一直在培养对技术的新鲜感,“我感兴趣的互联网产品,腾讯都做了,哪天如果让我遇到更新的,就想着自己的公司也赶快做一个。”现在,马化腾每天 的互联网生活,包括看资讯、搜索、购物、付款、玩游戏全部使用自己公司的产品完成,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他创业成就感的来源,“但即便如此,我现在最缺的 也还是产品经理”。

  马化腾承认,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存在两条成功路径,一种是凭借商业天赋的推动,把传统商业模式完整移植到互联网上,并借由后者发展出全新的 经济生态;而另一种则是由技术爱好推动,自技术灵感中找到商业灵感,他自己属于后一条道路上的创业者,“不好说哪条路径更容易成功,反正也只能走下去。”

  最后,马化腾的生活态度也和他严谨的“产品经理”作风相得益彰,比如他不喜欢别人叫他的绰号,“小马哥”或者是“QQ爸爸”,“叫我名字就挺好的,” 马化腾严肃地说。也许只有谈到和太太的网上相识,听者才能察觉到一点点的激动,虽然马化腾也只是简单地回答“我在QQ上跟她聊了三四个月吧”。

2009年3月3日星期二

实战经验两则

-------------------做新产品?省着点----------------------------
省点的好处
1.带有核心功能的小产品,能够直接到市场上检验,知道被拉出来溜的动物有没有健康的性功能,船小好掉头,好调整。
2.带有核心功能的小产品,能够最大程度的让UI、程序员知道自己该干啥,然后他们就去做了。把看起来小的事情执行的完美一些,就不会浪费资源。
3.带有核心功能的小产品,能够最大程度的把公司的资源发挥到极限,这样产品经理、决策者就能够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做,能做到什么层次。
4.带有核心功能的小产品,上市快,设计快,修正快。

不省的问题
1.想象都是完美的,错了的想象还要思考是那里错了,是不是用户需求搞错了、是不是设计错了、是不是.......,谁也分不清楚问题在那里
2.产品是完整的,不是核心的功能反而获得了用户的青睐,说是歪打正着,但问题是歪了的用户未必肯掏钱,产品又不能停,因为这关系到公司的声誉,所以,傻了,想做一个马鞍,结果套在了骡子身上,看上去很合适,其实是不能生育的骡子
3.产品的开发周期过长,今天这样调整,明天那样调整,到最后大家都没有方向,然后找来一个产品经理,六个产品助理,大家一起想。问题是一个人都想不清楚的事,六个人一起想就能清楚,然后鸡飞狗跳,一塌糊涂。

矛盾之处
1.市场和技术的矛盾
2.技术和产品的矛盾
3.产品和市场的矛盾
4.设计和实现的矛盾
5.用户和产品的矛盾
6.运维和产品的矛盾
7.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新产品,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矛是核心功能,可以赚钱,赚用户的核心功能,搞不清楚矛是什么,那么就不是一个新产品。
盾是技术壁垒,自己能做,别人复制需要多长时间,能不能复制;自己的架构是否能够变化,能够做加法?搞不清楚什么是盾,那么就不是一个新产品。

所以,做新产品,省着点,搞清楚什么是矛(目的),什么是盾(架构与技术)是关键,也是前提。
-----------------------计划,是一系列时间内的协作------------------------
先啰嗦的说一句,计划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做的;那么做的时候:
1.技术和产品策划有矛盾
2.产品和市场需求有矛盾
3.......

你怎么在某个时间段内平衡这些矛盾呢,计划。

错误的做法有那些:

1.修改了产品策划,为了技术让步。其实真正的选择,应该是彻彻底底的的减法。思考清楚之后,请少,尽量的少给用打折的产品,也就是技术不过关。打了折的产品,用户不会喜欢的。

2.修改了产品策划,为了市场需求。其实真正的选择,应该是选择一种核心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那么多,用户总是说,“我什么都要”。所以,请在市场需求上 面做做减法,请少,尽量的少用一些打了折的产品策划去假装满足市场需求。用户比你精明,你这么做不是产品设计,是骗。当然了,骗的高明些也说得过去。

3.创造了市场需求,或者说创造了用户需求。其实用户需求一直在那里,真正的创造是技术的革命带来的用户的使用习惯的改变。这里谈谈 马和汽车的问题,用户的需求一直都是快的交通工具,从马,到汽车,到飞机,甚至到飞船。我可以信誓旦旦的说,如果能够出点私人宇宙飞船,如果可以从贵族到 平民的改进,那么用户肯定会用飞船。所以,难道说做飞船的人创造了用户需求么,扯蛋。是技术革命改变了用户的习惯,所以要改变用户,就需要一些技术革命, 这是技术带来的最大的产品的不同,通常的说,也就是产品壁垒。

4.创造了用户习惯,用户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改的,就算夫妻二人那么紧密的接触,想改变对方,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更别说,创造了用户习惯。

5.做错了计划,也包含用错了计划。一份计划,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是时间,是人,还是左面那些项目。如果非得选,我会告诉你是项目和人。用通俗的话就 是,正确的事和正确的人。你想想,这个列表中的产品的功能都是有毛病的,错的,那么产品怎么能够成功呢。至于用错了计划的人,就是一些不看项目,列表,片 面问你人,什么时间做出来。

6.错误的领导干预。说句不太客气的话,现阶段的领导能够深入细节的已经不多了。那么领导干预一般只有一种做法,平衡,找平衡。可是,在产品这里,是不能找平衡的。这就是苹果,永远没有B计划的原因。

矛盾,永远都会出现,如果你用找平衡的方式去解决,那么你可能就错了;如果你用计划来协调,协作。那么产品可能就出了。

From:http://hi.baidu.com/wkc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