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7日星期一

产品经理面试注意事项和考察要点

cffe52
首先我自己作为一个产品从业者,结合这几年来的感悟和体会,和大家一起谈一下产品经理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一、素质要求:

1、逻辑清晰,思路敏捷;
2、好学上进,做事踏实,有责任心;
3、有整体观、并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4、时间观念强。

二、技能要求:

1、熟悉常规B/S、C/S系统开发实现原理;
2、面向用户,善于进行用户行为分析;对UE、UI有一定的认识;
3、掌握2种以上基本的产品工具,如:Word、Visio或(AXURE、Rose、Ps、Dw);
4、对数据敏感,善于通过数据分析问题。

三、量化点:

1、聪明度、2、逻辑、3、沟通协调、4、文字、5、经验技能、6、学历


公司不养闲人,招人主要的有两种:

一是“招来即用”高级产品经理职位,所以一般对项目经验、水平、熟练度、综合素质方面的衡量是比较多的。这种现象一般是作为产品管理、或部分管理的角色招募的,所以综合的管理能力、带项目的能力是很看重的,当然这种PM一般薪水也会很OK;

二是“带着能用”一般的产品经理,所以对技能、聪明度、做事态度等为具体的进行要求,相反对“项目经验、有没有主导过哪个大型系统的全程设计等不是 很有要求”,作为执行的角色,尽可能的按长处去用,去施展,所以薪水是相对OK,还有,对于有潜力的慢慢的会增加在团队中的权重,逐渐成为“核心角色”。

我面试过不少产品经理,自然具备什么样能力都有,综合来说大多的产品经理都有各自的亮点,却谈不上特别优秀。但相信优秀的产品经理,不会盲目的自我感觉很好,跟你咬一个很高的薪水,反正这种现象我还是没有见到。

我是一步步从基层走到今天的,所以我也没清楚很多产品经理的心态,对薪水的欲望也是无止无境的。但是站在招聘方,我得根据我行业的了解、对他能力的 了解估算出应聘者的能力、经历等方方面面的价值总和,或许不是很精确,但起码我知道哪些人合适招进来做PM,哪些人的简历是编造的,还有那些人的经历都是 编造的。

面试的人多了,说实话对一般的应聘者没有太多的感觉,如果对方是美女,可能面试的氛围会好一点,但也影响不了的实质评价,做事就是就事论事,没有半点含糊的。对于朋友推荐的不太靠谱的简历,大多也是走个形式,中国人嘛,虽然我很真诚。

很多人,简历都不太会写,写的一般,也看不出项目经历及能力的长短,我想尽可能通过具体的面试面谈,找到这些产品经理特有的光辉点。寻觅人才,和我 自己不想被以后的哪家主考官放弃一样,道理是相通的。不过我一直在考虑,“PM精心做产品给用户,怎么就不会精心准备好面试,给自己找好下家呢?”

应聘PM者想忽悠我,肯定是不靠谱的,别的方面不敢说,产品方面我还是有那么点专业的。我做过很多东西:呼叫中心、代理商管理系统 广告竞价系统、广告联盟、网站联盟、广告监测系统、垂直搜索、聚合搜索、分类信息、CMS、知识互动社区、 内容分享社区等等。面试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总的来说:

1、我就问问对做过的东西理解什么的,
2、他如果说擅长哪方面,我就会具体的追问一下。
3、我会很直接的问1-2个逻辑问题。
4、问他一般怎么样写文档的,文档主要包含哪些。
5、最后看看写过的PRD ,扫一眼逻辑的表达或页面原型的。

基本上聊聊,就知道个大概,当然有些人是擅长忽悠的,没关系反正还有试用关,一做东西准跑不了。如果应聘者我擅长哪些方面,我会很感兴趣的追问一下。

今天上午刚面完个人,最后有点生气,心想也好意思要这个薪水。估计那人是自我感觉挺有意思的一人,他说他最大的能耐有二:“1、用户体验UE方 面,2、沟通协调方面”。对于沟通协调能力,我觉得作为一个PM应该具备的能力。于是我就问他:“请问,你一般从哪些方面考察或衡量用户体验的?”结果支 支吾吾就和我扯一个onmouse的效果,我可以姑且把一个onmouse的效果当成是用户体验的一个效果,事实上UE的东西多了。其实做产品 不外乎就是要了解:“业务原理(逻辑) 、系统实现原理(逻辑),然后细分到-模块实现原理(逻辑)、具体到-页面交互原理(逻辑)”,主考官无非是抽一两个面,或拿几个点来说事,看看应聘者对 产品的看法。要是在面试的时候,思路不很清晰,复试肯定是没戏,要不还用产品何用?

有些时候,我也会问应聘者,觉得哪方面可以胜任这份薪水,很多人只说:“我想要、我期望这份薪水。”回答也是让我大失所望,我最听到的是发自自信的 声音,好比说:“我值这份薪水!”、“我完全就胜任这份薪水”,听到的落差反映了一个很普通的心态,“互联网的浮躁最后折射反映在人身上的浮躁。”对于简 历,我可以允许所有应聘者适当的包装,或可以把部分不希望拿出来的经历抹擦,但是千万不要太过浮夸,行业圈子很小,我和很多公司的PM都有交流,我可以轻 松的进行调查。顺便说起来,不管在哪里做事,为好人做好事留好行业口碑很是重要。很多简历,就是被前公司的同事或领导几句话带来的刻板印象抹杀了。

跳槽,或就业次数很多的简历,我很少考虑,我想即使把这个人招进来,我带他一段时间后他也会走的,不踏实的人会给你带来很多招募和培训成本,人要走 是没有办法,除了祝愿他高升还能说什么呢;还有一种就是做产品经理经验没有2年的简历我也很少考虑的,有些人就认为做过产品经理就是产品经理了,实质上不 同的公司对产品经理的要求差别很多。产品经理其实没有一个真正的价格定位。4K? 6K? 8K? 10K? 但相信一个说靠谱的话,做靠谱的事,赢得的尊重都是同等的,待遇自然会跟着成正比成长。

总结:不论干什么,需要的是摒弃“浮躁”,不断的“沉淀”。产品经理谋求的不是简单的薪水的+ 或-,谋求的应该是更大的平台去施展自我,挑战自我。

产品经理们—加油!

2009年4月18日星期六

产品经理核心专业能力的“125模型”【转】

产品经理岗位沉淀的核心能力与价值是什么?手机腾讯网3G产品中心产品总监蒋宁的梳理和总结:


1.是对产品经理个人专业能力的理解

2.从系统分析员看产品经理工作的异同

2. 无线互联网产品经理面临的更大要求和挑战

第一部分:对产品经理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解;

2004年,个人对SP行业产品经理的看法与认知:

1)产品逻辑简单;感觉当时的那些WAP产品逻辑非常简单;有的是简单几个页面,放几个图铃就可以拿到移动梦网上收费;这里产品的主要工作还是在内容运营上;

2)“面向运营商的产品策划”;那个阶段,SP的商务模式清晰暴利,移动绝对主导产业链,制定游戏规则,对产品模式,甚至连产品表现层都有限制,比如页面什么地方要加什么链接就要加;

3)“面向渠道的产品运营”;运营商通过移动梦网把握营销渠道及计费渠道,产品经理更多的工作是以收入为中心进行渠道经营;对用户的行为分析做的比较少;回顾这个阶段,我想整个行业发展阶段就是如此,无所谓对错了;

4)产品经理的进入门槛不高;要做开发至少要会写程序吧,但感觉产品经理门槛太低;BD,内容维护,美工,很多角色都可以转岗到产品经理;据了解,当时很多SP公司招一些专科生,甚至高中生做产品经理,也一样紧锣密鼓的赚钱。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琐碎而繁杂,但感觉不够系统和严谨,每天花用WORD画几个页面就扔过来开发;


我当时一直在考虑这种工作状态下,这个岗位沉淀的核心能力和价值是什么?

但客观的说,这个也不全是我们的问题,当时的整个SP行业氛围就是如此浮躁;也幸亏这个时期无线业务的造血功能,才养活了游戏,互联网等各个业务;但人才的价值在哪里呢?随着后续SP行业泡沫的破灭,很多公司的SP产品经理下岗,求职也到处碰壁;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甚至不具备成为一个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的能力;

对产品经理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解;

这里只谈专业领域方面的能力,对于商务谈判,沟通技巧,文档能力等方面暂时搁下;

个人认为一个领域的产品经理的专业能力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行业理解能力; 行业分析师的素质;

2. 用户需求系统化分析能力;系统分析师的素质;

3. 用户体验细节把握的能力;交互设计师的素质;

首先:行业理解能力,是做这个行业产品经理的前提;

宏观方面,行业的视野对于产品战略定位,产品策划,商务模式等有必然意义;

微观方面,对这个行业内用户需求,行为,习惯,交互行为的理解。都需要在这个行业里逐步积累;

提升方式:获取行业信息,思考加工,提炼观点;个人认为这个本质上属于知识层面,经过靠年深日久的积累,逐步转化成能力要素和外化为直觉层面;

要像一个行业分析师那样了解这个行业;

其次,用户需求系统化分析能力;

作为用户的代言人,产品经理左手是用户群,右手是技术人员;产品经理要在深刻理解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将他们系统整理,分析,转化成开发人员可理解的表达方式;

用户需求分析的工作是系统,严谨的,而不是零散,琐碎,堆砌的;把产品看成一个系统,就可以理解各个功能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做简单的功能加法;

需要use Case 的分析方法,进行业务建模;并能综合权衡用户需求度,可行性,方案成本的来评估需求的优先级;

提升方式:掌握系统化分析的工具,比如业务建模,用例分析;习惯面向对象的思维方式;

个人认为,这块能力需要比较严谨的逻辑思维;我们常见的问题是,产品经理一上来就画UI交互图,用户界面;其实这些在一个产品过程中属于最后的思考环节;会导致我们无法认知产品定位,产品全貌;在产品功能拓展过程中,没有方向感,容易做加法;

个人认为,这个其实很适合系统分析师的工作特点和思维方式,在下面会讨论一下系统分析师和产品经理工作中的异同;


再者,用户体验的细节把握能力;

用 户体验,这个名词姑且理解为使用者对产品的主观感受吧;这个感受可能是功能设计带来的,也可能是交互细节,或视觉设计方面带来的。特别是在竞争市场功能趋 同的环境下,决定体验的往往是细节层面;最了解用户的人,是产品经理,他既是用户代言人,同时有时对行业理解比较深入的人;因此,他需要有很强的“用户使 用场景还原能力”;这个“使用场景”,是对人,时间,空间的综合考虑;就是要能模仿用户的心态和使用环境,来检验产品的工作流程是否顺畅,体验是否OK;这个如果是习惯于用例分析的系统分析师,做这个还是会有优势的;

在有的产品构建构成中,是有“交互设计师”这一岗位细分出来的,比如WEB或软件交互设计师;这是一群掌握了互联网UI交互基本原则,对用户心理及行为分析有理论沉淀的专业人才;

因为产品经理对产品负责,因为要有交互设计的理论素养;虽然在具体的工作中,产品经理不一定亲自做交互设计,但要有判断能力,知道为什么好,或者哪里不好;

有一些领域,比如WAP交互产品设计,因为行业发展初期,这一岗位还没分化,只能由产品经理搞定;


产品经理的“125”模型,只是换一种提法:

对于以上三种能力,我在团队内部有一些包装和提炼:

1”:一种能力。系统化需求分析及业务建模的能力;

2”:两种视角。

一是宏观的行业视角;深入理解互联网及无线行业,这对产品战略定位,用户群行为需求,交互习惯,及商务模式的衍生都有意义;

二是微观的用户视角;作为最了解用户的人,必须对产品体验负责,具备很强的用户场景化分析能力(use case 分析)。

5”:是一个普遍产品设计方法论;之前是: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UI层;

这个来自于用户体验的要素一书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

1)产品定位;根据外部市场及内部资源状况,从用户需求及公司战略角度阐述发展此产品的可行性,并明确产品发展策略,两个视角:1.用户视角;满足何种用户的何种需求(包含对目标用户群的锁定);2. 公司视角;对公司利益价值何在;

2)业务建模;通过use Case 分析,描述用户对产品的功能诉求;确定大致的服务范围;并识别需求的组织分类及优先级;通过这个工作输出业务模型描述,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这个不涉及到细节交互及实现方案;


个人认为,产品经理的进入门槛虽然不高,但要成为很优秀很资深产品经理还是有比较大挑战的;从公司职业能力模型来看,素质的全面性是一方面;关键是要在专业能力上有深入的发展;个人认为要在以上3个能力点有突破的人,才称得上专业;

个人的一点想法与建议:

1. 产品经理专业能力的系统化培养机制;

产品经理的其他综合素质,比如项目,领导力,沟通。。。等能力素质各人都可以在不同的岗位实践中获取;公司这个方面也有一系列的培训课程,比如沟通技巧,谈判技巧,项目管理。。。等。但在产品经理专业能力方面,比如需求分析的能力,这个培训还是比较少;比如用通用的面向对象的思想做需求分析,用use case 做业务建模的方法,比如对于UML工具的了解;这个都比较少。我们自己的产品经理写的需求说明书,要么是直接就画交互设计;要么是采用传统面向过程系统设计中的《功能规格需求说明书》,包含了输入,输出,处理过程这些内容;希望,公司或有做的比较好的团队,能进行这个方面的系统化培训;

对于交互设计原则,还不错,设计中心有相关培训;对于行业理解力,这个几次培训可能无法解决问题,可能得靠产品经理自己的日常信息积累和思考;

2. 对于产品经理岗位人才的建议;

还是不得不说,要成为一般产品经理并不难,要在业务领域很资深,个人观点是还是因人而异;一个建议是从系统分析员中招聘产品经理;或从会系统分析的开发人员中找;因为系统分析师的思维方式和综合素质和产品经理类似,相信再加上行业的理解,进入角色应该不难;

另外一种就是靠从新人开始培养了,个人觉得要在专业层面有突破,首先逻辑思维能力要强一些,有利于掌握系统化分析的方法;其次是有一定的内敛气质,善于观察总结,能在用户体验细节上沉得住气;还要有强的学习领悟能力,擅长对行业方向进行思考;至于创意及发散性思维,个人觉得有更好,没有也不是非常关键,可以通过发现和收集别人或用户的IDEA来完成,反而太发散和跳跃的思维会影响对系统整体的思考;

第二部分:系统分析员和互联网产品经理工作的异同:

从我之前系统分析员的工作经理,聊一下个人浅显的看法;前面几年包括读研时期做项目,做过一些系统分析角色,包括面向过程的系统分析及后来尝试学习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

首先,相同点;

1) 系统分析的思维方式类似产品构建过程;

我们可以把一个产品看作一个系统,其内部的功能架构不是简单堆砌的,而是有依赖从属的,符合一个系统的视角;在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中,无非就是分析清楚系统人,事,物体,规则了;这个人,是系统的使用者(Actor),相当于产品的目标用户群;事,指使用者通过系统要完成的事情;相当于产品中的功能特性建设了;物,系统中用户完成事情中所产出的东西,比如数据实体对象等;产品中也有这些,比如日志;

一般的系统分析是系统目标界定,相当于产品定位了;然后是业务建模,用例分析,系统建模; 前面相当于产品设计中的场景化分析,做功能化构建;而系统建模这个工作是用技术语言来描述系统模型,目前这个工作在产品工作中没有的,因为大多数的产品非技术背景,不考虑这些;但技术人员则应当输出完整的系统建模;但是可能很多团队省却掉这一步了;

2) 用户视角;

系统分析师和产品经理都要非常强化用户视角;系统分析,特别是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都是以人为核心的,首先就是找到系统的使用者,再研究他的需求及想完成的事情;做USE CASE分析,也必然以Actor的参与为核心来进行描述;这一点,和产品经理的场景化分析是一致的;

3USE Case分析和用户的场景化分析能力相通;

我们描述用户的需求,不能简单的止步于对目标用户群社会属性的认知(年龄,职业,收入。。。等),一个场景包含了对人,时间,空间等综合考虑,这种场景化的还原对分析用户的需求是有必要的;

4) 二者的职业素质模型类似;

综合素质要求都比较高,比如沟通能力,领导力,谈判能力。。等;

其次,差异化:

1) 业务模型的复杂度;

一般系统分析师面对的商业系统设计的逻辑比较复杂,特别是涉及工作流环节;而互联网的产品相对比较轻量级,完成的功能简单;比如一个WPS的产品,OA系统比一个QZONE产品要简单一些;

2) 目标用户群及其需求界定方面;

一般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角色很好阶段,逐个找到并做深度CE,调研,是尅一挖掘出所有需求的;而互联网产品一般面临千万级用户,需求很难明确界定,只有通过敏捷的开发过程,不断试探和反馈;

3) 业务模型上,互联网产品包含更多的创意文化;

系统分析师所面对的商业信息系统一般是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问题,要客观忠实的反映符合传统工作规则;而互联网产品的更多是挖掘用户潜在需求,甚至通过创意来激发新的需求;

再者,系统分析师的额外优势:

系统化需求分析能力,及业务模型的建设能力;从业务模型推导出产品规划及版本节奏的时候,系统分析师一般有技术背景可以综合技术可行性,技术实施成本等进行综合考虑;

第三部分:无线互联网产品经理所面临的特殊挑战:

1. 产品经理系统分析能力和要求是一致的,业务模型的建设能力也是一致;

至于其他的领导力,项目能力,商务谈判,沟通技巧。。。等产品模型方面都一致;甚至由于无线产品经理在某些能力上会更出色,比如商务谈判,沟通技巧;

2. 用户交互体验细节方面,由于移动终端的特性,这一块没有行业沉淀,需要自己摸索,

自我沉淀;

3. 行业理解能力上,无线产品经理面临更大挑战:

一方面需要了解当前有线互联网行业的业务形态,竞争状况,商务模式等;因为有线互联网向移动侧延伸和渗透,服务融合是趋势;

另一方面,由于无线互联网还具有自己的行业特点,比如运营主导的长产业链;移动终端,无线网络,运营商政策对上层应用产品的影响都要综合权衡;我划了一个图,简单说明一下无线互联网行业的各种要素;

原文URL:http://column.iresearch.cn/u/jiang_ning/archives/2009/79988.shtml
来源:艾瑞网,作者:艾瑞网专家-蒋宁

2009年4月17日星期五

用Google Analytics的Link Tag深入了解流量来源(广告)的质量

Google Analytics是我们熟悉的网站分析工具,具有简洁实用的网站分析功能。通过对网页加入名为“ga.js”的javascript的脚本,我们可以了解整个网站的流量(traffic),流量的来源(traffic source)以及每个页面(content)的质量。因此,Google的最常用的三个报告,也就是“Visitor”——即Traffic,“Traffic Source”和“Content”。

  其中,Traffic Source这个报告能够告诉我们——网站的流量都来自于何处,是Search Engine(搜索引擎),或是Referring Sites(具体的其他网站),还是Direct Traffic(直接通过地址栏输入或是从点击收藏夹网址而来的流量),以及它们贡献流量的质量如何(通过给出的Time on Site和PV / V,以及其他ROI数据实现)。不过,如果你为你的网站投放了广告(Banner或者Textlink),想要进一步了解具体的每个广告带来的流量质量如何,这个Traffic Source的报告就可能帮不到你了,因为你会发现:Traffic Source的最细分的级别是Referring Sites,即哪些网站或是搜索引擎为你贡献了流量,但却无法细分到具体的广告,是的,在你的报告上看不到。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毫无办法了呢?事实上,Google早已经(其实也就是去年)注意到这个需求,而且已经给出了一个非常棒的解决方案,使Traffic Source报告能够给提供进一步细分的流量来源报告,这对我们深究网站流量来源,尤其是深究不同广告的流量及流量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帮助。

  Google提供的这个解决方案叫做Link Tag,它通过两步实现,非常简单,我建议从未了解过的朋友们看了这篇文章后就立即动手试一试,你会发现你的Google Analytics Traffic Source 报告立即变得sexy了。:)

  • 第一步:给你的网站加入Google Analytics的最基本的Tracking Code,就是我们要监测网站时必须加的那个Code,如图1所示。唯一要注意的是,一定得是新版的ga.js的那个tag。——你一定会说:这第一步简直是废话,如果没有页面的Tracking Code,那根本连页面都监测不到——是的,没错,你是对的。但我仍然写下这一步的原因是告诉大家,Link Tag要想发挥功能,首先必须保证流量来源指向的网站是被Google Analytics监测的。首先网站要被Google Analytics,然后才能有Link Tag。如果网站已经加好了code被Google Analytics监测了,这一步一定要略过 :)

  图1:先加入ga.js code给网站建立Google Analytics的Tracking(监测)

  • 第二步:给你想要细分的Traffic Source建立Link Tag。这是关键一步,可以分解为几个具体的内容:
  1. 请先了解Link Tag是什么。说出来你不信,但就是这么简单——Link Tag跟刚才提到的ga.js code完全不同,它不过是给一个URL后面加上了一些参数而已。例如一个典型的Link Tag:http://www.chinawebanalytics.cn/home.html?utm_source=sina&utm_medium=banner&utm_content=linktag&utm_campaign=IloveWA
  2. 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上面的这个Link Tag实际上就是一个URL,但后面带上了一些“utm”的参数;
  3. 这个带了参数的URL将作为网站实际的流量来源(主要是广告)的链出URL。例如,我在新浪上做了一个广告,广告内容是介绍Link Tag的好处,广告链接到的地址(即链出URL)是我的博客:http://www.chinawebanalytics.cn,为了让我了解这个广告带来的流量大小和质量,我必须要把这个广告上最初的链出URL加上Link Tag,即把http://www.chinawebanalytics.cn改为加了Link Tag的新URL:http://www.chinawebanalytics.cn/home.html?utm_source=sina&utm_medium=banner&utm_content=linktag&utm_campaign=IloveWA
  4. 你一定会问我,上面那个URL的“?”之后的参数都是什么?你可以把“?”之后的参数理解为广告的名字,即为每个广告起的Google Analytics能够识别的名字。其中:
    • utm的意思是“Urchin Traffic Monitor”的简写;不了解它没关系 :)
    • utm_source指广告所处的网站位置,“=”后面的名字你自己起,如果是新浪,还是用sina较好,如果是搜狐,就用sohu吧!注意不能用汉语字符;
    • utm_medium指广告的具体形式,“=”后面的名字同样你自己起,如果是通栏,就起名“Leaderboard”吧,如果是对联广告,就用“Biskyscraper”吧!——约定俗成。当然,你自己认识的名字就行;
    • utm_content指广告的具体内容,因为可能你有几个不同内容的广告版本——根据不同内容自己起个名字就行;
    • utm_campaign指你投放广告的这次营销活动的名称。什么?不要告诉我投放广告的营销活动连个名字或者代号都没有!
    • 看完了上面的这几条,请大家一定点击这个链接:http://www.google.com/support/analytics/bin/answer.py?answer=55578&hl=en,一切一目了然!
  5. 当你做好了加入Link Tag的URL,别忘记把它们加到对应的广告文件(行话是“广告物料”)中去,记住一定不要张冠李戴造成统计分析的错误。

  是不是很简单?加完了之后,你要做的事情是找到Traffic Source报告中的Campaign子报告,然后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看到从图2到图3的变化就是你的报告中会发生的——此前Campaign子报告所有的项目都是“(not set)”,但现在Campaign报告出现了你加的utm_campaign的具体名字 :)。

图2:加入Link Tag之前的报告情况

图3:加入Link Tag之后,Campaign子报告的项目发生了变化!你在Link Tag里加的名字出现了!

  不仅如此,你还应该点击图4中的上面的红框中的“segment”下拉条,在下面的红框中间点击其他项目,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图4:试试segment下拉条,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用这个方法,Google Analytics实现了对你的不同类型广告(或者其他流量来源)的监测,而你,则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具体哪个source(是新浪还是搜狐,还是其他的网站上的广告)带来了更好的流量,或是哪种形式的广告(是Leaderboard,还是PIP,还是普通banner,还是skyscraper)更有效果,或是哪个campaign(营销活动)的广告,更加让你满意。

  不过,我要最后提醒的是,不要把Google Analytics 的这个功能和AllYes或是Double Click等工具提供的广告监测功能相混淆。Link Tag提供的是广告点击后,与这个广告相关的网站访问流量数据,而Allyes或Double click提供的则是广告本身的ImpressionClick数据,Google Analytics和它们是配合的,但不能互换

  快试试吧!我写的虽然已经不少,但实际上可能仍然让你意犹未尽。如果有什么问题,或是有什么心得,在下面的留言区给我留言吧!我真的非常非常急切的想要听到你们的声音!

2009年4月11日星期六

hao123站长李兴平的成功史

  这是一个尘封的收购。2004年8月31日,百度宣布以1190万人民币和4万股股票成功收购Hao123网址之家。据百度副总裁梁冬回忆:此次收购,是百度上市前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

  比起新浪、网易、搜狐网络大颚,“其貌不扬”的Hao123从来没有受到过媒体的关注,其创始人李兴平“黑苹果不亮”的网名反而更为人所熟知。

  但这并不妨碍Hao123在商业上获得的巨大成功。

  事实上,Hao123网络自1999年正式上线至2004年9月1日Alexa全球排名第26位,超过国内许多著名专业网站,甚至直逼TOM等门户网站。从它创立的那一天起,Hao123凭借简洁的页面、相对公正的网站拣选,成为了许多网民电脑开机后的第一选择,尤其在遍及城乡的网吧,Hao123常常被设置为上网首页,中国很多草根网民的上网经历,就是从点击Hao123开始的。

  有人认为Hao123的成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奇迹,是一桩不可复制的“偶然事件”。但是,细细探究Hao123的创业发展历程和分析它的成功法则,正是创始人李兴平本身既是网站老板又是客户这种“两位一体”的身份,所带来的天然的基于客户体验的敏感性,以及能够随时随地听从于这种敏感性的呼唤而做出反应与改进的行为,构成了Hao123这个看上去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网站的竞争力。

  草根李兴平

  李兴平,1979年出生于广东兴宁县,父母均为当地农民,兴平初中毕业后即返家谋生。2005年前第一次出远门,地点是深圳。

  1999年,网络在中国逐渐普及,兴宁县也开始有了网吧。这时,开始迷上了上网的李兴平在当地网吧找了一份网吧管理员的工作。

  因为要帮人攒电脑赚钱,他需要用网络查询配件报价之类的信息,很快他发觉在网上找资料非常困难,当时的中文网站不仅内容不够丰富,数量有限,而且要把那些用英文字母表示的网址一个个记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他想到一个解决办法,设计了一个个人网页,把他认为好的网站搜集在一起,并和它们建立链接。当下次上网时,他就很方便地直接进入这些常用的网站。

  网吧管理员的身份让李兴平天天泡在网上,泡在那些打游戏、聊天、上网的网民中。很快,他发现来网吧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上网,上网后又不知道去哪里找到所需要的内容。当时的上网费很贵,时间与金钱却往往在茫然不知所措中奢侈地流失。

  他设计的简陋的个人主页开始发挥神奇的功效。他开始有意识地去做网站地址搜集分类工作,爱琢磨的他想到要做一个“网址大全”式的东西。半年后,李兴平的个人主页开始有了Hao123的雏形,他当时给它的名字就是“网址大全”。他把当时中国排名前5000位的站点进行分门别类,按用途组合在一起。随后他开始做一些点击广告以及网站联盟等,随着流量增大,网站的固定广告业随之而来。

  网站有了收入,他需要正式注册一个名号,“Hao123”一下子跳入他的脑海。“当时并没有什么太多的考虑,也没有特别的含义,只是觉得它简单,好记。”李兴平回忆说。

  值得庆幸的是,他想到的是“Hao”,而不是“great”或者“wonderful”。就这样,初中毕业生李兴平凭着一种原始本能成为了“Hao123”之父。

  2000年中期,Hao123网站以基本成型,开始靠点击广告来赚钱。虽然网络泡沫的破灭导致很多网站突然死亡,但Hao123对网络寒潮体味并不深。“最初的一笔广告费大概是几百元吧,后来每月收入有1000元,逐步到四五千元,在2001天地达到了几万元,到2003年、2004年,每个月的收入稳定在80万元左右。”李兴平回忆说。

  Hao123一直只有李兴平一个人在管理,低调的他一直在“偷偷地”做这件事,他身边的朋友甚至不知道他就是Hao123网站的站长。当然,他的工作量也很大,“一天大概有6—7个是在检查、更新链接。但链接太多,我不可能每天都全部检查,因此我经常担心某些网站含有非法链接,压力和工作量都很大”。

  因为起步早,一直到2002年左右,Hao123都没有出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直到2003年“265”等网站出现时,Hao123的浏览量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牢牢占据着导航网站的第一名的位置。

  创始人李兴平的初中学历、网吧短暂工作的经历,这些在创办Hao123过程中反而成为一种优势——正因为不懂,才能深切体会到普通人上网的难处,才有了为普通人上网提供了方便的Hao123。


  被大公司所忽略的初级网民市场

  如果说李兴平最初创立Hao123只是无心插柳,那么后来Hao123的成功就是基于李兴平本人的用户身份,以及对用户体验的天然敏感性,使得Hao123很好地契合了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现实需求。

  这得益于Hao123的准确定位:被大公司所忽略的初级网民市场。只要想网吧中那些初次上网的年轻人,千家万户刚购买了电脑的小学生,以及几乎不会用键盘只能操作鼠标的老年人,再来分析Hao123的定位,会发现它是如此精准地专注了中国正在迅速扩大的那部分新生网民。

  Hao123的发展阶段,最主要的用户基本都是与几年前的李兴平一样的“菜鸟”:他们上网不是记不住网址,就是不会输网址或者懒得输网址,他们磕磕巴巴地打字,不懂得使用搜索,也不会使用收藏夹。

  一个从这个阶段成长起来的网民说:“既使知道你的网址是888.com,这些网民也到不了你的网站,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在哪里输入网址!你告诉他是在地址栏输入,他就会问:什么是地址栏?在哪里?”

  而Hao123网址之家正是为这些人服务的。只要把Hao123设置为首页,打开浏览器就可以看到国内各方面最出名的网站的名字,一目了然,点击即可进入。

  在调查用户喜欢Hao123的理由时,前四大原因分别是:1、很方便,快速实用。2、分类很清楚,内容多而全。3、Hao123在内容选择没有病毒和不良链接,能提供服务满足需求。4、界面简洁,广告少。

  乍一看,Hao123的页面就像是报纸上的分类广告版,有几分土气,但正是这种“报纸分类广告”式的页面符合了中国初级网民的阅读习惯。这些网民的思维习惯,更习惯于浏览而不是搜索,以及像传统报纸那样打开浏览器就能看到大量的新闻链接。他们只知道点击鼠标就可以去到他想去的地方,或者看到他想看的新闻,他们不想探索其中的技术原理,不需要自己不断地做出决定。Hao123在首页即列出了大量精选后的网址,而内部的链接从来不超过两层。

  哪些网站好,哪些网站值得搜集,李兴平的主要取舍标准是内容是否丰富,用户感觉是否实用。用户感觉不仅是他自己,还包括来他网吧的那些网民们,也包括网上的各种评论,这些都是他要参考的东西。

  “我天天泡在网吧里,我知道他们喜欢哪样的网站,讨厌哪些东西。”这是网吧管理员李兴平所拥有的、任何其他网站站长们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简易的界面

  Hao123另一个让很多互联网公司知易行难的优势,是这个又直白又琅琅上口的名字。恐怕网络界很少有比Hao123更简单直白的名字了。汉语拼音“Hao”而不是洋文“great”,最简单的数字123,“Hao123”这6个元素的组合,即便是不会打字的老太太,大字不识的文盲,从未学习英语的农民兄弟,他们都能够正确拼写,并且一下子就记入脑海。

  与“Hao123”这个响亮而土气的名字不同,众多大型互联网公司热衷于用高深玄妙的名字以显示创业者的学问。从最早的“sina”到现在的“谷歌”,无不是一种情景文化的产物,而只有“Hao123”是李兴平这个初中生所想出的名字,如同“狗剩”一样透着一股子乡土气息,但是它又琅琅上口、易于传播。

  与简易的名称相配的是Hao123简易的界面。

  Hao123的页面至今都还是一种静态页面,这其实是因为当初李兴平的电脑知识仅限于此,他设计网页的知识只是来源于从网络上找一些资料,边做边学。后来,李兴平的电脑知识越来越丰富,也能设计出更复杂的网页,但是,他发现其实静态页面简单又快捷,没有什么不好。

  与刚起步的时候依托网吧不同,据统计,现在Hao123近60%的用户为家庭用户,26%为学校或单位,仅有11%为网吧。家庭用户成为主导,也得益于Hao123的设计朴素而不花哨,没有性感诱人的广告,没有眼花缭乱的窗口,静态链接的特点以及干净的页面,很好地满足了这些网民朴实的内容要求。

  李兴平说自己首先是一个互联网的热爱者,其次才是一个商人。有商业目的,纯粹是李兴平个人为了方便上网而整理的“上网笔记”。当他把自己当作客户对待时,为保护自己的视觉舒适,所以页面设计清新淡雅;为提升上网速度,所以链接尽量简洁,直达目标。在Hao123的发展过程中,李兴平更多从客户角度考虑如何提升网站品质,而没有考虑过用流量换收入,更没有为了提高流量而放纵五花八门的广告进入。

  据Hao123现任产品经理陈林介绍,自1999年Hao123创建以来,以及在百度2004年接手之后,Hao123一直保持着它一贯的面貌,包括页面的干净纯洁,链接的快速有效等,后期的维护管理主要针对链接的动态跟踪,包括新增网址的筛选、死链接的剔除,以及广告链接的管理。

  2006年3月,Hao123的管理者们针对网民进行了一次用户行为调查,发现39.97%的使用者上网2—5年,31.15%的用户上网5年或5年以上,这二者之和达到71%。这说明,Hao123已经开始走出菜鸟级用户的网络入门教育的需求,对老用户产生了很强的粘性。

  从业余爱好下创建一个个人网页,到2003年每月80万的广告流水,再到2004年百度以1190万人民币及4万股股票收购,这个故事的主人不过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一个每月工资不过几百元的网吧管理员。Hao123的成功也许会让那些怀揣着宏大的“商业计划书”以及数千万美元的回国创业的海龟们愤愤不平,凭什么这样一个既不懂技术,又不懂管理,不会讲洋文更没有强大资金背景支持的“土八路”赢得了这场战争?Hao123的成功真正说明,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幸福着用户的幸福,痛苦着用户的痛苦”。来源: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