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星期三

如果马云不限制淘宝赢利 zz

在孙彤宇时代,马云便对淘宝下达过死命令——三年内不许赢利,那个时候淘宝刚刚在C2C领域占据了中国网购市场的大半份额,在这种情况下,马云提出“赢利超标高管要受处罚”就不再是向市场传达淘宝将继续培育市场、给市场更大信心这么简单了。据称,2009年淘宝的确赢利超标了,为此淘宝高管的确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2009年9月,淘宝某知名品牌商家的老总向淘宝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在10月1日在淘宝首页投放广告,这个广告方案却是以天安门华表和大红背景作为主题,而作为一个年前时尚的品牌,这个方案非常不符合该品牌的定位,淘宝相关人员进驻该企业商讨广告方案,讨论了一个星期,争论的非常激烈,最终该企业老总实在忍不住拍了桌子“我投的钱,你就让我爽一把不行吗?”,最后,该老总的确爽了一把,但是却创下了淘宝首页广告交易转化率最低的记录。为什么企业投钱,做什么广告淘宝要花如此精力去干预?据淘宝相关人员说,肯投钱的人很多,但是有些是给钱我们也拒绝的,因为淘宝广告有一个原则——广告带来的直接转化销售利润必须超过广告投入。
2009年之后,电子商务大热,大量传统企业和拿到投资的新品牌都看中了淘宝这块宝地,因为毕竟海量有消费实力的消费者聚拢在这里,流量的订单转化率相比起首页一天20多万的价格依然是让大品牌动心的。然而淘宝却对这些携巨款跃跃欲试的大品牌SAY NO了。为什么呢?淘宝在保护什么?
因为淘宝的广告原则和传统的作为营销渠道的媒体是不同的,淘宝坚持维护一种平衡,即你投的广告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同,销售转化利润必须要高于广告投入,这在传统的广告理念中是难以理解的,因为传统的广告有一个品牌传播周期,广告反映到销售增长是有一个滞后期的,但是淘宝要求的却是即时的转化率。事实上,这恰恰是淘宝卖家所习惯的商业规律,即时营销即时收益。
尽管从09年开始,淘宝的广告以及直通车的价格就开始逐年快速增长,这是必然趋势,随着淘宝流量和交易量的不断增长,淘宝也势必要将硬广的流量资源向更高出价者倾斜,但是限制赢利,是避免赚快钱,避免让大品牌大资本垄断了淘宝流量资源,让中小卖家能有生存空间,最终消费者获得货真价实海量个性的网货的机会将会减少。
这事实上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宏观调控。在第七届网商大会上袁岳主持的《头脑风暴》包括卫哲在内的多位嘉宾将阿里淘宝比喻成了一个丛林,在我看来,这个比喻还早了点,因为丛林里的生态环境相对比较成熟,而淘宝大生态圈提出才短短两年,充其量是一个人工建立的野生动物园,作为一个野生动物园,为了让生物和谐发展,必须有一定的限制和规范,比如不能把狮子老虎和小鹿小兔子放在一起,那样,小鹿小兔势必没有生存的空间,但是小鹿小兔子在自己的领地也必须自己去觅食,而不能指望呆在笼子里等着饲养员每天来喂食。
然而淘宝的快速发展,以及吸引了大量狮子老虎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淘宝一方面为了动物园长远的发展,不能完全将其拒之门外,但同时又必须要保护小鹿小兔子的生命安全,所以就必定要设置一些门槛,让狮子老虎不能直接杀入小鹿小兔子的领地。又希望小鹿小兔子能够加强自身的建设,强健身体,以备有一天和狮子老虎的正面冲突。
仔细研究淘宝热卖的一些类目,我们可以看到在每个类目销量排前几名的企业大致都分为两类,一类是流量依赖型,一类是服务依赖型。一般来说,流量依赖型的企业都是在这一两年快速发展,有充足的资金准备,在广告投入上舍得花钱,同时毛利足够高;而相反,服务依赖型,则相对发展比较稳固,广告投入相对很少,但是二次采购率高。
这些企业的经验恰恰反映出电子商务的一个成功公式——流量成本*流量转化率*二次购买率,对于传统品牌企业和有资金实力的高毛利的新品牌,由于其流量转化率基本稳定,所以都在第一个层面(流量成本)拼杀,因为目前淘宝的流量成本相比传统企业还是比较低的;而之所以选择淘宝投放,是因为淘宝的流量转化率要高于其他网络媒体,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拼杀;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淘宝网商真正通过品牌建设、个性化、供应链整合、优质服务、立体CRM、数据工具等多方位建设,专注提升二次购买率,从而真正摆脱对流量的依赖。
然而这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精英网商,这部分力量还不够壮大,还不足以能够对抗来势汹汹的传统品牌和大资本,所以淘宝限制赢利,对大品牌限制是要给中小卖家争取更加宽松的发展时间,然而这个时间并不会持续太长,如果中小卖家不及早做好准备,淘宝发展的趋势势必无法阻挡流量成本高速发展的趋势。
从目前淘宝的情况来看,它并不想靠不断增加的流量来赚取出价者高的钱,换句话说,淘宝的定位并不希望做一个营销平台和媒体平台,而是希望做一个工具平台。无论从淘规则的制定,还是从淘宝开放平台以及淘宝数据魔方的开放,都在透露一个信息,淘宝并不是完全奔着钱去的,起码不是奔着眼前的钱去的。让更多人通过淘宝平台赚到钱,这一目标我们可以排除掉媒体给它加诸的高尚光环,单从财务角度来看,它是希望能够赚未来更多的钱,更持久的钱,更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钱,以及更加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淘宝迟迟不肯独立上市的原因,因为资本市场更加逐利,势必要求淘宝更多投入到赚取更大利润的产品形态上,在我看来,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生态的初级架构形成的进度来看,即使2011年底上市都略显早了点,这其实对淘宝管理者提出了更为艰巨的压力。
这样的认识,光靠马云自己和少数高管抱有执着的理想主义还远远不够,淘宝的干部、基层员工,是否能够让他们相信未来的那个更大的饼要比眼前唾手可得的现钱更有吸引力?是否能够让整体淘宝人都能够具备分辨哪些是促进商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哪些是违背商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哪些模式是应该树立的榜样,哪些是应该摒弃和限制的典型?作为一个商业生态圈,各商业角色本身就存在着竞争关系甚至食物链的关系,单纯的“客户第一”已经不再适合一个已经不完全作为独立服务主体的外化了的企业组织机构了,如何平衡各商业角色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些问题,都是之前任何一家企业所没有面临过的全新课题,马云的这个局已经做得太大了,然而却又不能不走下去,未来5年将会对淘宝和阿里是最具挑战的5年。

2010年9月28日星期二

李明远:产品的因果和道 zz

1,做产品,可以思考三个事,因、果、道。大部分产品,有因,但没有道,所以没有果;还有一些产品,一时因为机遇,颠倒了因果,以为果是因,所以不长久,道也就成了歪门邪道。大家写文章去分析别人业务,都喜欢分析因果,每人都有自己的理,但没有几个人说的清道。。当然,会看数据、有数据看的人才有道。

2,所以很多公司看到因果,就兴奋,就要去做这个,做那个的。道若是别人的道,你怎么会做的好。。。还有好多人以为得道了。。就是计划好了打算这样这样,但这都是计划,基于预测。产品真发布了,发现道不对,或者都已经忘记发现道不对了。。。这就是今天的一个普遍性悲剧。问道是难,但不能不问。

3,很多人问什么是道,道就是方法。。。也可以说一个事,因果之间的渠道。。你经历过很多,你就容易把握不同因果之间的道。比如你想卖给用户虚拟道具,你是按道具收费还是按权限收费?你在设计这个项目的时候,是不是画了一个完整的逻辑图帮助你思考所有的细节,从计费,到推广,到激发初始用户……

4,有的人只是把要做的事情分给别人,在一两个环节闪光了,他就成功了,他自己其实并不知道那些细节里,哪些闪光是为什么,哪些不发是为什么。这样的经历就没有道,只有因果。大多数人只分配事,看因果。你看房地产也是,为什么同一个街道,两个楼盘,有的高端,有的低端,你做哪个会赚钱?这是你不明白的

5,做产品,不管是具体到楼房,还是细节到一个功能。。有几个人真的把所有的问题贯穿起来推敲过呢。然后又真的是自己经历过该经历的呢。。我大部分做产品的人都是比较傲气的,原因就是他们确实聪明,看到因,就想到可能的果。看到果,就猜的到因。总这样,就过于自信了。越发的成了事情都不是自己干的。。

6,那么很多的方法,很多的经历,汇聚起来,包含了方法、经验、判断,形成一些不便的规律,和变的套路等等的,就是道。道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说,做产品的,没有权威和大师,没有大拿。你今天权威了一次,明天大师了一下,不代表你永远都是产品精英,做产品这份工作就是永远你都是菜鸟。。这就是乐趣所在

7,你要觉得你自己都通了,那你就是世俗的风水师之类的角色,你有一堆因果经验,你的道,是你过去的道,是你自己的道,你帮不了别人,别人也未必服气你,做产品要做始终的权威就是你永远都比别人问的细,做的多。做管理不是。所以你想想,未来最好的汽车,会是最好的传统汽车修理工人发明吗?

2010年9月21日星期二

互联网创业六大经典理论:没VC时该想想杂货店

鞋厂理论:
世界上有无数家鞋厂,制造着各自的鞋子,销售给各自的客户。
在网络上,当某个生意已经有人在做的时候,就想想皮鞋理论,你会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有很多人在做鞋子,也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能再去做鞋子 了,别人做了耐克,你可以做李宁,不行就做安踏啥的,即使不知名的杂牌也在三线城市卖的不错。
如果其他的鞋厂都在赚钱,那么你也有机会在这个市场里分一杯羹;如果其他鞋厂都在亏钱,那么你要想办法把他们亏掉的钱赚到自己手上。把成本、产 品、服务、渠道、营销都做好,你就有机会超过现有的竞争对手。赚钱的生意,往往都是已经有很多人都在做的生意。如果某种生意只有你一个人在做,也许说明你 的生意没法赚钱,所以没人看得上。
杂货店理论:
很多大型的卖场或公司,比如沃尔玛、八佰伴、麦当劳等,最初都是从一家小店起家的,从小蚂蚁逐渐做到巨无霸。
在网络上,很多人相信,在没有VC的时候,公司亏钱是正常的,等某一天拿了巨额的VC,扩大规模、全国连锁,就肯定会赚钱,于是公司的核心团队 把时间精力都花在了各类投资经理身上。这时候,就该想想杂货店理论,如果你经营一家小杂货店却一直亏钱,那么,如果有人帮你做到了7-11那样的全球连 锁,你会亏得更多。
除去那些具有技术革命性的公司(比如3G、云计算、光存储啥的),在大部分情况下,一个好的公司、或者说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如果在大范围内可以 赚钱,那么缩小到一个小范围去运营,也应该是赚钱的。这样的公司,尽管前期需要少量的初始资本和时间来配置人员、软硬件,但绝不会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虚无 缥缈的巨额投资和全球扩张上。沉浸在VC幻想里的孩子们,不如先去经营个杂货店,会比见VC学到更多东西。
户口本悖论:
警察局有当地所有居民的户口档案,但是警察局能从中赚钱么?
在网络上,很多人都把“抓用户”作为唯一的追求(或者作为前几年的唯一追求),而忽略了构建真正可行的健康的盈利模式。这时候,你就该想想户口 本理论:警察局拥有那么多用户的详细资料,详细到血型、电话和住址门牌号,你的网站能比警察局更牛逼么?如果你以为靠那点用户的email就能赚钱的话, 警察局早就可以去纳斯达克了。
当然,我不否认一定基数的用户的确是赚钱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光养用户、不思现金流是没有意义的。有很多手持几百万注册用户的网站还看不到任何 赚钱的希望,而有些才几万人的小站却每天有稳健的现金入账。所以,如果赚不到钱的话,建议别再到处炫耀有xx百万用户了,搞那么多用户还不赚钱,只能证明 两个字:无能。
沸水理论
把水煮沸后,看上去热气腾腾,但水的总量不会增加,而且需要供热成本。
在网络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去追求用户的“活跃度”,却不考虑活跃度到底能带来什么收益。
活跃度本质上有两种:跟业务相关的活跃度,比如经常上淘宝看流行商品的活跃用户,一般来说会增加购买的几率;另一种则是与业务无关的活跃度,假 设淘宝搞了个跟购物无关的免费网游,结果每天有几百万人上线来玩(产品经理可以报上很漂亮的activationrate和 retentionrate),但这些人单纯迷恋网游的人转去淘宝购物的机会有多大呢?由网游带来的收益是否能超过开发和维护网游服务器的成本呢?没人知 道。
这时候想想一桶沸水,为了维持一个看上去热腾腾的活跃度,你需要不断添柴、加火,这些供暖成本很高的,而由此产生的热气却无法增加额外的水量, 那么还要煮沸它做什么呢。特蕾莎修女说,一个人的逝去是个悲剧,而一群人的逝去只是一个数字。在网络上,当我们看到一群人的活跃是个漂亮数字的时候,应该 去看看每个人活跃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价值。
热水器理论:
有很多人愿意花钱购买热水器,也有很多人愿意花钱维修出故障的热水器。
在网络上,很多人相信,如果一个网络产品不是人们的必需品,那么就很难收费。的确,网络上的用户已经习惯了免费的生活,正如人们习惯了免费的空 气、免费的马路一样。这个时候你就该想想热水器理论,热水器也不是生活必需品,人们完全可以洗免费的冷水澡,甚至不洗澡,为啥家家都有一台动辄上千元的热 水器呢?
很简单,因为人类有意愿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体验(包括但不限于洗澡),而热水器没有更廉价的替代品。如果你的网络产品或服务能够给人们带来真正高 质量的生活体验,同时又没有廉价的替代品,那么一样有人愿意付钱。比如,我很愿意为Gmail的手机客户端付钱,很愿意为Pandora的在线音乐付钱, 很愿意为Yeeyan的高质量译文付钱,当然也愿意为Tucia的设计服务付钱。跟我一样的人还有很多,请不要对互联网绝望。
油条铺现象:
如果你去跟街上卖油条、卖煎饼的师傅聊一聊,你会发现他们每月的收入很稳定,有的甚至可以月入几万。
网上总说创业99%会失败,什么九死一生,什么倾家荡产都用来形容创业者。这时候,想想卖油条煎饼的创业者,人家在街边随便摆个三轮车,就能养 活一家人了。再去看看大街上的餐厅、奶茶铺、手机配件店、杂货店、床上用店……为什么这些创业者大部分都活得好好的?而号称IT创业精英的大学生反而一分 钱都赚不到?
如果把“能够养活一家人”作为最低成功标准的话,那么大街上的普通人的创业成功率超过80%,而我们还用“创业九死一生、失败也正常”来安慰自 己的无能,真他妈窝囊!